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胃痞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NF-κBp65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维酶素组,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溶液(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RT-PCR检测NF-κBp65 mRNA表达。结果 模型组NF-κBp65 mRNA的表达增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和维酶素组NF-κBp65 mRNA的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胃痞消可以下调胃癌前病变大鼠NF-κBp65 mRNA的表达,从而阻止CAG胃癌前病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化痰消瘀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PTEN、FAK及paxillin表达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其逆转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90只4~5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取15只作为空白组,其余大鼠均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综合饥饱失常、浓盐水灌胃的方法制备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及维酶素组,每组13只。空白组正常饮食,余均造模成功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3 m L/kg、2 m L/kg、1 m L/kg化痰消瘀方灌胃,维酶素组给予10 m L/kg维酶素灌胃,均灌胃8周。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PTEN、FAK及paxillin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显示空白组大鼠胃黏膜无癌前病变改变,模型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胃癌前病变改变,中药高、中剂量组和维酶素组胃黏膜癌前病变情况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均0.05),且中药高剂量组改善程度高于其他各给药组(P均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TEN在空白组强阳性表达;模型组鲜有表达;中药高、中、低剂量组表达量逐渐降低,但高于模型组(P均0.05);中药高剂量组PTEN表达量高于其他各给药组(P均0.05)。FAK、paxillin在空白组极少表达,模型组表达量较空白组显著增加(P均0.05);中药高、中、低剂量组二者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其中高剂量组表达量明显低于其他各给药组(P均0.05)。结论中药化痰消瘀方可显著改善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情况,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激活抑癌基因PTEN,调节FAK的去磷酸化,通过FAK/Src信号通路下调paxillin来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胃痞消对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肠上皮化生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饥饱失常、耗气泻下法复制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模型,观察胃痞消(15,7.5,3.75 g/kg)连续灌胃给药4周后大鼠胃黏膜小肠型和大肠型上皮化生的病理学改变。结果病理学观察显示,12周后正常组大鼠无任何异常;模型组大鼠在胃黏膜萎缩基础上可见灶性不均匀的小肠型和大肠型上皮化生;胃痞消各剂量组小肠型和大肠型肠上皮化生面积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结论胃痞消可逆转胃黏膜小肠型和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具有一定抗CAG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痞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粘膜组织恢复程度通过SOD、MD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65只复制模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第9周从模型组随机抽取5只大鼠取胃黏膜组织,制作病理切片。确认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维酶素组、中药高中低组各12只。连续灌胃给药4周。与造模后第12周末每只大鼠经腹动脉插管取血5mL,待取样测超氧岐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中SOD的活力明显下降(P〈0.05或P〈0.01),MDA值明显增高(P〈0.05或P〈0.01),维霉素组和胃痞消三个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SOD活力明显升高(P〈0.05),MDA值明显降低(P〈0.05)。胃痞消三个剂量组之间,SOD活力、MDA值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痞消可能有通过升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保护胃粘膜CAG大鼠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解毒中药复方胃痞消对胃癌前病变(GPL)大鼠TGF-β/Smads信号通路的调控效应,探讨胃痞消逆转GPL大鼠胃黏膜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效应机制。方法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为造模剂结合饥饱失常多因素造模方法复制GPL大鼠模型,连续26周,于16周时开始连续灌胃给药10周,分组如下:正常组,模型组,胃复春组(0.2 g·kg~(-1)),胃痞消高、低剂量(15,7.5 g·kg~(-1))组。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HE染色)变化及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法检测尾型同源基因家族2(CDX2)、转化生长因子二型受体(TGF-βRI)I、Rho相关激酶(RhoA)、p-Smad2、p-Smad3、神经钙黏蛋白(N-cad)、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PL大鼠胃黏膜CDX2、RhoA、p-Smad2、p-Smad3和N-cad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P0.01),β-caten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胃痞消高、低剂量组大鼠胃黏膜TGF-βRⅡ、p-Smad2、p-Smad3和Rho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0.01),胃痞消低剂量组大鼠胃黏膜CDX2表达显著降低(P0.05),胃痞消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N-cad表达显著降低(P0.01),β-catenin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胃痞消可拮抗TGF-β/Smads信号通路,进而活化诱导TGF-βRⅡ、p-Smad2、p-Smad3和RhoA表达下调,调控GPL大鼠胃黏膜EMT,延缓GPL向肿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健脾、活血、解毒中药胃痞消(黄芪、太子参、白术、丹参、白花蛇舌草等)对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胃蛋白酶原(PGⅠ)、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和前列腺素E2(PGE2)分泌的影响。方法 200μg/m L MNNG饮水、饥饱失常(隔日禁食)合用耗气泻下法(小承气汤灌胃)复制脾虚证PLGC大鼠模型,观察15、7.5和3.75 g/kg胃痞消给药10周后对大鼠PGⅠ、GAS、MTL、SS和PGE2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血PGⅠ、GAS、MTL、SS和PGE2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而胃痞消低剂量组可显著抑制PLGC大鼠PGⅠ、GAS、MTL、SS和PGE2分泌的减少(P0.01),胃痞消高、中剂量组也有不同的抑制效应(P0.05)。结论:胃痞消有可能通过保护和修复胃黏膜上皮组织内主、壁、G和D细胞等的损伤,调控胃肠激素的分泌,从而逆转PLGC。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痞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60只。造模组采用以200μg/ml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溶液每只5ml/(kg·d)灌胃,配合自由饮用0.05%氨水溶液及食含0.03%雷尼替丁的颗粒状饲料,三种因素联合建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44周末将造模成功的41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4只、维酶素组14只、消痞颗粒组13只。模型组大鼠予生理盐水3ml/(kg·d)灌胃,维酶素组予维酶素片0.3g/(kg·d)灌胃,消痞颗粒组予消痞颗粒9g/(kg·d)灌胃,共给药12周。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胃黏膜组织miR-21、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基因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胃黏膜组织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蛋白表达。结果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miR-21、PTEN基因表达及AKT、PI3K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维酶素组miR-21基因表达升高,PTEN基因表达降低(P0.01);模型组、维酶素组、消痞颗粒组AKT、PI3K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消痞颗粒组miR-21基因表达降低,PTEN基因表达升高,AKT、PI3K蛋白表达均降低(P0.01),而维酶素组各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痞颗粒可能通过抑制胃黏膜组织miR-21异常表达来调控PTEN基因,从而对PI3K/AKT信号通路进行干预来逆转胃癌前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痞消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组。造模组大鼠采用MNNG(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饮水液自由饮用、饥饱失常、40%乙醇和雷尼替丁溶液交替灌胃法制备CAG大鼠脾虚证模型,连续8周,造模成功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胃痞消组、胃复春组。从第9周起,胃痞消组予胃痞消灌胃[20g/(kg·d)],胃复春组予胃复春灌胃[0.4 g/(kg·d)];从胃液分泌、血清学等角度观察胃痞消对大鼠胃黏膜的影响。结果:胃痞消组和胃复春组大鼠体质量、胃游离黏液含量、血清PGI、PGE2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血清VIP、TGF-α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胃痞消对CAG大鼠模型具有治疗作用,可增加大鼠的体质量,促进胃液分泌,提高血清PGI、PGE2含量,降低血清VIP、TGF-α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模型,观察调胃饮对CAG大鼠血清胃泌素(GAS)和前列腺素E_2(PGE_2)的调控作用。方法:1)造模:选取体质量(200±20)g健康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抽取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剩余29只按综合法(饥饱失常结合氨水自由饮用,水杨酸钠及乙醇灌胃)建立CAG模型。2)分组: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维酶素组及调胃饮高、低剂量组。3)指标检测:给药8周后,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情况,检测血清GAS和PGE_2水平,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1)干预前,空白对照组体质量各组大鼠大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组大鼠体质量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空白对照组调胃饮高剂量组维酶素组调胃饮低剂量组模型组(P0.05)。2)空白对照组血清GAS、PGE_2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且调胃饮高剂量组维酶素组调胃饮低剂量组模型组(P0.01)。3)空白对照组大鼠胃黏膜正常,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符合CAG的病理改变。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病理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以调胃饮高剂量组为最佳。结论:调胃饮治疗CAG的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GAS和PGE_2水平,提高胃黏膜保护能力,有效抵制有害物质对黏膜的损伤,增强胃黏膜血流量,促进胃黏膜的快速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消痰和胃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病理状态的影响。方法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用以化学干预为主的多因素造模方法,共32周。模型组再分为模型对照组、维酶素组、消痰和胃方组,分别予生理盐水、维酶素混悬液、消痰和胃方浸膏(由柴胡、制半夏、桂枝、细辛、黄连、炒枳壳、白芍、炙甘草等药物组成)灌胃,干预6周后观察胃黏膜病理状态的差异。结果与维酶素组比较,消痰和胃组能增加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质量(P<0.05),有效逆转胃癌前病变胃黏膜病理状态(P<0.05)。结论消痰和胃方改善胃癌前病变大鼠整体情况与逆转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被称为胃癌的癌前状态,病机虚实夹杂,病情错综复杂,病程缠绵难愈,甚至会发生癌变。李东垣是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家之一,其代表作为《脾胃论》,开创了“升阳泻火,甘温除热”用药法度。文章依据《脾胃论》,在其理论基础上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加味四君子汤联合甲硝唑、叶酸三联疗法对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属脾虚血瘀证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及胃黏膜病理改变与临床疗效。方法:68例脾虚血瘀型胃脘痛,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为萎缩性胃炎和(或)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患者,随机分为三联治疗组(n=34),给予加味四君子汤100ml 2次/日,联合甲硝唑200 mg 2次/日、叶酸10 mg 3次/日,对照组(n=34)仅给予甲硝唑200mg 2次/日、叶酸10 mg3次/日。以上药物除甲硝唑服用1周外,其他服用至第24周。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黏膜病理、PCNA表达。结果:三联治疗组治疗后PCNA表达较对照组减弱(P<0.01),三联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病理改变逆转总有效率(79.4%)均优于对照组(39.4%)(P<0.05或P<0.01)。结论:加味四君子汤三联疗法能有效改善症状,一定程度逆转胃黏膜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并对胃黏膜异常活跃的增殖状态有明显抑制作用,脾虚血瘀与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张华峰  魏星  张杨 《陕西中医》2023,(6):808-810,814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机制复杂、病因多样且患病率较高的胃癌前病变,健脾益气法作为治疗CAG的重要治疗大法,具有提升生活质量、加强常规药物疗效、逆转黏膜病变等优点,对于因先天禀赋不足、外邪侵袭、情志不遂、饮食失节等导致的脾胃气虚型CAG有着明显效果,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根据现代研究发现,基于此法所用方药具备抑制炎症因子、调控基因、胃液、降低细菌感染、调节细胞增殖凋亡、影响免疫细胞等作用,因而认为健脾益气法治疗CAG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修复保护胃黏膜、清除幽门螺杆菌、调控信号通路以及调节机体免疫等有关。现通过总结相关文献,对健脾益气法治疗CAG的机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瞬时电位受体(TRPV1、TRPM8)表达的相关性,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内镜确诊CAG及病理确诊为CAG伴不典型增生或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患者317例,选取常规体检发现的无症状性浅表性胃炎10例作为对照,并进行TRPV1、TRPM8受体表达检测及CAG中医证型辨证,分析CAG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TRPV1、TRPM8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CAG前病变中医证型按照所占比率排序为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阻。26种证型在TRPV1、TRPM8表达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RPV1的表达的中医证型排序为脾胃湿热胃阴亏虚肝胃不和胃络瘀阻、浅表性胃炎脾虚气滞脾胃虚弱;TRPM8表达的中医证型排序为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胃络瘀阻、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胃阴亏虚脾胃湿热。TRPV1以脾胃湿热表达最为明显(415 bp),TRPM8表达以脾胃虚弱最明显(387 bp)。胃络瘀阻型近似于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表达。3同一证型在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分布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不同证型在同一程度肠上皮化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证型在轻度异型增生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在中、重度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以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三型在重度异型增生时分布较高;各证型在轻、中、重度萎缩程度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 CAG癌前病变与中医证型之间及瞬时电位受体(TRPV1、TRPM8)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病理程度较轻时以实证为主,并伴有TRPV1受体表达增高;病理程度中、重度时以虚为主,虚实夹杂表现多见,并伴有TRPM8表达增高。本研究为该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CAG中医辨证提供了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运脾益肾、化瘀解毒法逆转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据运脾益肾、化瘀解毒法组方的芪莲舒痞方(QLSP)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探讨CAG癌前病变的关键病机。方法:筛选72例CAG癌前病变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芪莲舒痞组36例,胃复春对照组36例,观察综合疗效、HP根除率、胃镜及病理学疗效。结果:QLSP组总有效率88.9%,胃复春组总有效率63.9%,两组差异显著(P<0.05);QLSP组HP根除率72%,胃复春组43.5%,两组差异显著(P<0.05);QLSP组胃镜及病理学总有效率86.1%;胃复春组61.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理积分均有明显下降,QLSP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芪莲舒痞方治疗CAG癌前病变疗效显著,提示脾滞肾虚,瘀毒内蕴是CAG癌前病变的关键病机,运脾益肾、化瘀解毒是治疗CAG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或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慢性萎缩性胃炎被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而在其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中医认为其病机多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气虚或脾胃阴虚,标实多为气滞、血瘀、痰湿(浊)为患。中医治疗本病无论在临床还是在实验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大量有效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不少研究显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系统研究胃黏膜癌前病变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对早期诊断胃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医治疗CAG多局限于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消化不良等对症治疗,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时,具有辨证论治、灵活加减、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尤其是活血化瘀法的应用,使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显示出独特优势,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并使胃癌前病变有不同程度的逆转。就目前对中医血瘀证在胃癌前病变中的认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基础上发生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是典型的胃癌前病变,中医和西医都在积极探索其发病机制及防治手段。本课题组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脾虚夹瘀毒是CAG最基本的病机,并通过临床辨证梳理确立了健脾化瘀解毒的基本治则。丰富了中医辨证论治CAG的内涵,为病机学说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垂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癌的癌前疾病之一。导师王垂杰教授通过对CAG及其癌前病变的研究,结合其病因病机的发展,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遣方用药,临证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