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延长螺旋CT球管曝光时间寿命的措施。方法对螺旋CT球管的维护与保养进行总结,分析延长CT球管曝光时间寿命的措施。结果球管在经加强管理,科学使用后,曝光时间显著延长,可达100万圈次。结论精心维护,定时检修、维修,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可有效使CT球管的使用寿命延长,不仅使医疗质量得到保证,并能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单排螺旋CT 机球管延长使用寿命的技术操作因素.方法 对单排螺旋CT 机技术操作改进前球管曝光次数进行统计,并与操作技术改进后单排螺旋CT 机球管曝光次数进行对比,进而分析并总结出延长使用寿命技术操作因素.结果 对操作技术改进前后6支球管曝光的次数进行对比,技术改进后2 年内6 支球管各个曝光次数及总曝光次数均远远高于技术改进前2 年内球管的曝光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加强对单排螺旋CT 机球管技术操作因素的改善,可有效延长单排螺旋CT 机球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球管属于贵重消耗品,其曝光次数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设备的使用效率及医务机构的社会与经济作为。岛津 SCT-3000TX 型全身 CT 机使用 GS-1585型旋转阳极双焦点 X-CT 球管(厂家保证3万次曝光),其出厂设计仅保留了对大焦点的使用。本文着重探讨大焦点灯丝故障后,如何利用小焦点接替工作,来延长球管实际使用寿命的方法。GS-1585型球管大焦点工作正常时,CT 机高压控  相似文献   

4.
CT机做为放射诊断的大型设备,其X射线球管为有寿命限制且价值较高的易损部件,因而对其故障的分析、判断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快速判定CT机故障是否属于X射线球管原因造成,从而减少维修上的麻烦,而且还有助于提高CT机的使用率,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常规CT虽经历了20多年的完善与发展,但仍存在下述的缺点与限制:①X线球管依赖高压电缆供电,为避免球管旋转中使电缆绞绕,球管旋转曝光到一定角度后即需做反方向旋转回位,使X线扫描呈间断曝光,限制了扫描速度;②每扫一层需令患者屏气一次,因患者每次呼吸深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结核球的CT表现及其变化对病情的转归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患者肺结核球的CT表现及随访资料。结果肺结核球的CT表现主要为类圆形结节状影伴周围卫星病灶。肺结核球CT表现的变化可提示其是否进展、稳定、复发或恶变。结论肺结核球的CT表现及其变化对病情转归的评估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Chong 《华夏医药》2003,7(2):33-34
目的 本重点阐述和评价CT扫描对颞骨疾病的诊断评价。方法 通过100例颞骨CT扫描,并经手术证实。结果 颞示外耳道骨性闭锁,鼓室狭小,颈静脉球高位,颈静脉孔不对称,乙状窦前位,耳蜗导水管开口扩大,慢性中耳炎及乳突胆脂瘤等疾病。结论 高分辨率CT对中、外耳畸形,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和手术成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随着CT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病人通过CT技术的帮助,快速而准确地诊断疾病,从而为正确的施治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传统的CT技术工作效率较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病人需求,螺旋CT速度虽快,但连续工作时间受制于球管的温度.本文就合理安排病人的方法来提高效率进行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9.
降低剂量螺旋CT对儿童颅脑扫描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3岁以下的儿童用低剂量螺旋cT头颅扫描,以降低儿童在行CT检查时接收的放射辐射。方法总结69例儿童颅脑CT用三组不同参数扫描。结果在管电流80mAs和100mAs,对儿童颅脑扫描,图像显示清晰,噪声低,扫描信息完整。在管电流为50mAs儿童年龄小于3岁时,也能达到上述效果。结论采用低剂量对儿童头颅CT扫描,即能保证图像质量,又能降低儿童在接收头颅CT检查时的放射辐射。  相似文献   

10.
一、CT机正确的日常操作维护 CT机在使用时必须遵循操作规程,严格按照顺序启动和关闭机器。CT机每天正常扫描前必须进行X线球管预热,这是关系X线球管状况的最主要因素。每天早上开机后要进行空气校准和X线球管训练。空气校准的目的是校正探测器及前置放大器的工作点,而训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图像伪影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或减少伪影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复习我院2010年以来采用螺旋扫描方式获得的45例CT图像伪影病例资料,并对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并整理归类.结果 CT图像伪影与CT机器本身及成像技术、人为因素等有关.结论 CT图像伪影种类繁多,正确分析伪影成因,选择最恰当的方法去除伪影,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岩乳管在薄层高分辨率CT上的显示率和管径大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2月100例患者200个颞骨轴位正常内耳薄层高分辨率CT影像,层厚分别为0.75,1,2mm。结果89%的岩乳管得到显示,平均管径0.68mm,管径比同层的上半规管要小。结论薄层高分辨率CT能很好地直观显示岩乳管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进口CT机的X射线球管的合理使用,要因人体形而异地使用,合理定出扫描参数,在不影响图象的前提下,尽量调小毫安秒、降低管电流和扫描时间,从而达到延长CT机的X射线球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李东 《贵州医药》1995,19(6):372-373
眼球壁附近的异物定位较复杂,手术难度亦较大,术前作出精确的定位诊断至关重要。X线照片与各种定位器的诊断方法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采用CT和B超检查提高了诊断定位效果,但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本文报告2例金属异物CT定位显示异物已部分嵌入后极球壁中,而B超定位异物在近内球壁的球内、后经手术证实异物是在球内。临床资料例1,男,25岁。左眼被铁屑崩伤伴视力下降1天于1994年9月8日入院。左眼视力为光感,眼压Tn,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近角膜线11点30分位角膜有Zmm穿通伤,前房深浅正常,前房房水闪光阴性,11点位虹膜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视神经管骨折中的应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行256层螺旋CT检查的视神经管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原始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得到MPR、CPR及径向重建图像,配合原始轴位图像,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视神经管骨折诊断准确率达100%。结论螺旋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视神经管骨折有效手段,对视神经管骨折诊断准确率达100%,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减少致盲率。  相似文献   

16.
球后部位于眼球后方、蝶骨小翼根部和蝶骨体外侧,内有视神经和其它颅神经分支,脑膜、跟动脉及副交感神经存在,是眼科疾病的常见部位。球后部病变常引起眼球突出和视力障碍,CT扫描可以准确地显示球后病变的形态、大小、边缘、密度、肌锥和视神经的关系以及有无骨质改变等。对于球后部较小的病灶应用HRCT(Hihg Resolution CT)薄层扫描,提高了图象的空间分辨力,有利于显示病变的微细结构,可明显地提高CT对球后部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贺富文 《海峡药学》2016,(6):220-221
目的:对于上腹部需要CT扫描的患者使用造影剂结合低管电压进行扫描,并探究分析该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为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进行上腹部CT扫描的患者,将其以掷硬币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应用低管电压联合普通剂量造影剂进行CT扫描的4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应用低管电压联合低造影剂进行CT扫描的4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扫描后的图像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脾脏、肝脏、胰腺、门静脉及主动脉在动脉期、肝实质器及延迟期的CT强化值均优于对照组的,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普通剂量联合低管电压对患者的上腹部进行扫描相比于低剂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增强CT的强化值,建议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螺旋CT及多曲面重建(MPR)、三维重建(3D)在眼眶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眼眶外伤患者行螺旋CT平扫(轴扫)加冠扫,并在平扫基础上进行多曲面重建及三维重建。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进行图像分析,对不同扫描方式提供病变信息进行比较。结果 眼眶骨折22例,眶内积气15例,球内异物3例,眼环不连续3例,球后血肿2例,眼球缩小或变形4例,眼外肌增粗、移位1例,视神经增粗1例,颊骨骨折2例,鼻窦积液19例。结论 螺旋CT是诊断眼外伤最有效的手段,轴位和冠状住扫描都是非常必要的,螺旋CT的重建技术对眼眶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高原地区肝泡状棘球蚴病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6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征象和特征。结果巨块型(实性肿块型、肿块液化型、钙化型)为最多见(占62.5%),混合型、结节型次之。结论肝脏泡状棘球蚴病以巨块型和混合型肿块为主,比较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认真分析和掌握其特征有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安全型留置针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针对4469例应用安全型留置针的患者,包括穿刺部位的选择、置管要点、置管型号及穿刺结果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4469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护理人员无针刺伤发生.结论 CT增强扫描中应用安全型留置针穿刺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护士操作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