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群华 《工企医刊》2005,18(6):48-49
脊髓损伤(Spinal coad injury,SCI)是一种较常见的严重致残病变,大多数有膀胱功能障碍和反复的泌尿系感染。而泌尿系统功能障碍引发的肾功能衰竭是导致严重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此,控制或消除泌尿系感染,建立自主性排尿节律,降低膀胱内压,防止膀胱-输尿管反流,保护肾脏功能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最终目的。我科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SCI病人伴有神经源性膀胱50余例,在护理人员精心的康复护理下,至今无一例患者导致肾功能障碍,且38例患者经治疗后拔除了尿管,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于我院康复科就诊的60例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次序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膀胱管理方案。护理1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和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恢复到Ⅰ级的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恢复到Ⅲ级的概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应用膀胱管理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易于操作,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0例,时间为2014年8月-2017年8月,其均为脊髓损伤所致,根据其就诊时间的差异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康复护理,观察组则实施针灸与康复护理联合干预,对比2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恢复情况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神经性膀胱患者干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后的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均较干预前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接受针灸与康复护理联合干预,可更好促进其疾病的恢复,将膀胱残余尿量减少,对其膀胱功能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方法:入组开始-结束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对照组39例患者,研究组39例患者,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而研究组患者,则接受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对比其观察指标: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集束化康复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张鸥  宋涛 《中国卫生产业》2013,(29):103-103,105
目的 探究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脊髓损伤而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病人,均来自2009年3月-2013年1月我院接收诊治病人,随机分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尿管管理,观察组行间歇性导尿术.两组均给予规律饮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的康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疗效显著,感染率(5.3%)明显低于对照组(12.5%),且残余尿量(97.16±8.35)少于对照组(328.38±18.53).结论 间歇性导尿术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意义,可有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增加膀胱容量,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利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患者满意度极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用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4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细菌计数、膀胱容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残余尿量、细菌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膀胱容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减少尿路感染,改善预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间歇导尿和膀胱管理方案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例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例,两组研究对象均行药物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此基础之上实施膀胱管理方案,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以及尿路感染情况。结果:试验组研究对象在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上均优于对照组,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间歇导尿和膀胱管理方案具有十分优异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重建与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造成的相关症状的治疗及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57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插管导尿及TDP理疗仪等.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及Barthel指数小便功能项进行评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小便功能项评分为(8.93±6.27)分、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13.79%(4/2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16±6.82)分、67.86%(19/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并能有效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与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对 2010年4月-2012年11月68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性别、年龄、膀胱类型、间歇导尿前留置导尿时间、膀胱功能再训练介入时间、平均间歇导尿次数、膀胱区理疗、预防应用抗菌药物8个观察指标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期尿路感染间的关系.结果 68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住院1个月后,发生尿路感染31例,感染率为45.59%;间歇导尿前留置尿管时间、平均间歇导尿次数、膀胱功能再训练介入时间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期尿路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预防措施,严格掌握间歇导尿的适应证,制定合理的间歇导尿计划,早期介入膀胱功能训练,以降低尿路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莫静 《临床医学工程》2015,22(6):812-814
脊髓损伤是一种较常见的严重致残性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脊髓损伤后的心理康复、膀胱功能、肠道功能、肢体功能、自我护理功能等康复护理,以及延伸护理康复可降低患者伤残程度和促进功能康复。本文就脊髓损伤后的康复护理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实施定时定量饮水及定时导尿的护理,从而减少患者间歇导尿次数,促进患者尽早恢复自主排尿。方法将60例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人,对观察组实施我科制定的饮水计划饮水,对照组按照常规制定的饮水计划饮水。结果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治疗组总有效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实施定时定量饮水及定时导尿,比以往的普通饮水法及间歇导尿恢复膀胱功能更迅速,患者自行排尿的成功率更高,实施饮水计划对恢复膀胱功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9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针刺联合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后每日平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及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最大排尿量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尿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针刺联合盆底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确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自我改良膀胱冲洗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和分组研究的方式,从2019年2月-2020年2月这一时间段进行抽样,抽样对象为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抽选数目为57例,将抽选到的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7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为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自我改良膀胱冲洗护理,为观察组。从患者护理前后膀胱功能、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四个方面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自我改良膀胱冲洗护理的作用。结果 实施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从膀胱功能评分、逼尿肌压力、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数据均较为接近,差异较小(P>0.05);实施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逼尿肌压力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上述数据对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针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自我改良膀胱冲洗方法,其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患者经过护理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不良反应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4.
神经源性膀胱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因其有较高的致残率及复发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膀胱功能是脑卒中患者护理管理的重点,给予患者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策略,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效果。本研究对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护理现状进行了综述,拟为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护理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膀胱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尿潴留、尿路感染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甚至是引起截瘫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加强脊髓损伤后膀胱的康复护理的目的就是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保护肾脏与膀胱的功能,促进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1病因外伤、血管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医源性损伤等多种病因均可导致脊髓受损[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康复方法及效果。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50例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康复方法及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采用综合康复方法,患者的各项身体功能均已恢复,且效果明显。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容量、尿液残余量分别为(274.2±177;121.3)ml、(99.4±177;43.2)ml,留置导尿管时间为(155.2±177;112.4)d;不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容量、尿液残余量分别为(421.2±177;66.9)ml、(38.3±177;13.2)ml,留置导尿管时间为(41.4±177;3.6)d。结论: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元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康复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膀胱功能障碍,提高临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阶段评估在神经源性膀胱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阶段评估,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衡膀胱率与膀胱控制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阶段评估有助于改善膀胱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PES)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6月张掖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NB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PEFS治疗,对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排尿情况(日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间歇导尿与膀胱功能训练联合运用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7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成立为两组: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均为3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导尿与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实验组采用间歇导尿与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对比后显示,实验组的预后效果、排尿情况均好于参照组,组间检验(P0.05),统计学具有意义。结论:间歇导尿与膀胱功能训练可以提高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效果,此种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析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电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80例确诊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分析对象,遵循单盲随机方式将患者每组40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给予饮水计划、清洁间歇导尿,对照组单纯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电针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案下24h尿失禁次数、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24h尿失禁频率、24h排尿频率、每次排尿量以及残余尿量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有所提升,观察组患者提升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收治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常规干预、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基础上辅以电针干预,对于改善尿失禁、尿量状态有积极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