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对于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患儿临床治疗疗效。方法 对于50例癫痫合并ESES患儿给予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13例)或单药治疗(37例)。在治疗前后观察临床发作、长程视频脑电图以及智商情况,分析左乙拉西坦对于消除ESES现象,控制临床发作方面的作用,及对患儿认知的影响。结果 2例病例失访,共48例患儿完成了至少1年的随访,29例患儿发作完全控制,8例患儿发作减少50%以上,11例患儿无效,临床发作有效率为77.1%;棘波指数(SWI)减少超过75%者有14例(29.2%),减少超过50%者11例(22.9%),总有效率为52.1%。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后发现在操作能、言语能和总智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乙拉西坦对于变异型良性儿童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ABECT)的脑电图有效率为69.6%,显著高于其他综合征。结论 左乙拉西坦治疗ESES对临床发作及睡眠期的SWI均有改善作用,并且安全有效,长期口服左乙拉西坦没有对患儿造成认知损害。左乙拉西坦对于ABECT疗效优于其他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2岁以下癫痫婴幼儿应用左乙拉西坦(LEV)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神经专科住院确诊的2岁以下癫痫患儿中,服用LEV的39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收集患儿发作类型、家族史、影像学等资料,并进行为期6~72个月的随访,评估患儿治疗情况、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终量有82.7%的患儿为中低剂量,添加治疗剂量组70%的患儿为高剂量。左乙拉西坦治疗2 岁以下癫痫患儿,6个月总有效率为82.1%,完全控制率为61.5%。其中,对于局灶性发作、强直阵挛发作有效率分别为76%和55.6%,对于失张力及肌阵挛发作效果差。单药及添加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提示左乙拉西坦具有较高安全性。结论 左乙拉西坦是一种广谱有效的抗癫痫药物,作为单药治疗或添加治疗对部分或全面性发作均具有良好疗效,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及保留率,是2岁内儿童癫痫一种有益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顾红菲  宁宪嘉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7):2677-2678
目的:比较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对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癫痫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癫痫患儿80例随机分为卡马西平和左乙拉西坦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脑电图、P3潜伏期及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左乙拉西坦治疗组治疗后临床下痫样放电较卡马西平组减少,P3潜伏期缩短(均P<0.05)。治疗前后两组总智商(FI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乙拉西坦治疗组儿童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较卡马西平组提高(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对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患儿的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癫痫新药单药或联合用药对癫痫患儿血液系统指标的影响。方法观察并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08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0例癫痫患儿在抗癫痫新药单药或联合用药至少1年后血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以同期门诊2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奥卡西平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患儿6个月及12个月均引起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患儿6个月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乙拉西坦联合托吡酯治疗癫痫患儿12个月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联合用药或单用抗癫痫新药对血液系统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奥卡西平联合拉莫三嗪会引起癫痫患儿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降低,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及左乙拉西坦联合托吡酯治疗会引起癫痫患儿白细胞计数降低;其他抗癫痫新药联合用药或单用抗癫痫新药对血液系统指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对部分性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及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62例部分性癫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卡马西平组(30例)和左乙拉西坦组(32例),卡马西平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左乙拉西坦组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8,12,16周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第4周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乙拉西坦组治疗第8,12,16周MoCA评分优于卡马西平组[(22.6±2.1)分比(20.8±2.6)分、(23.5±2.7)分比(21.3±2.8)分、(24.6±4.7)分比(21.2±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部分性癫痫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左乙拉西坦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优于卡马西平,但对情绪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癫痫伴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我院60例2017年1月-2018年12月癫痫伴抑郁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左乙拉西坦500 mg每日两次治疗,试验组则采取左乙拉西坦联合盐酸舍曲林治疗,比较两组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的癫痫每个月发作的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认知功能MMSE评分以及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IE-31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疗效高于对照组,且药物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安全性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联合盐酸舍曲林对癫痫伴抑郁的治疗作用确切,可有效控制癫痫,改善抑郁,且联合用药起效快,可有效改善认知功能以及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联用未增加不良反应,药物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联合托吡酯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综合征(Lennox-Gastaut,LG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诊断为LGS的患儿分为左乙拉西坦联合托吡酯治疗组和左乙拉西坦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患儿给予左乙拉西坦联合托吡酯干预,对照组患儿给予左乙拉西坦单药干预,治疗8周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LEV联合治疗组前后患儿头颅磁共振波谱、脑电图棘慢波指数的变化,同时采用中国修订版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作为评定工具,对LEV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对儿童进行智力测试及评定。结果左乙拉西坦联合托吡酯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0%,左乙拉西坦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60%,两组病例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患儿头颅磁共振波谱NAA(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值升高,脑电图棘慢波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患儿认知功能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EV联合托吡酯治疗LGS综合征疗效好,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联合托吡酯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综合征Lennox-Gastaut(LGS)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诊断为LGS的患儿分为左乙拉西坦治疗联合托吡酯治疗组和左乙拉西坦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患儿给予左乙拉西坦联合托吡酯干预,对照组患儿给予左乙拉西坦单药干预,治疗8周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LEV联合治疗组前后患儿头颅磁共振波谱、脑电图棘慢波指数的变化,同时采用中国修订版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作为评定工具,对LEV联合治疗组前后儿童进行智力测试及评定。结果 左乙拉西坦联合托吡酯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0%,左乙拉西坦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60%,两组病例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患儿头颅磁共振波谱NAA(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值升高,脑电图棘慢波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患儿认知功能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LEV联合托吡酯治疗Lennox-Gastaut综合征疗效好,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追踪癫痫患儿的复发情况,分析癫痫患儿停药后第1年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2例停药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99例患儿符合入组标准。根据停药第1年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21例)和非复发组(78例),详细记录其基本信息,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对两组性别、发病年龄、发作类型、家族史、既往史、控制时间、神经功能障碍、治疗前发作频率、停药年龄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9例患儿中复发21例,占21.2%,患儿治疗前发作频率、神经功能障碍、家族史、既往史对停药第1年的复发有影响(χ~2=3.885、4.376、4.902、5.537,均P0.05),患儿性别、癫痫发作类型、控制时间、发病年龄、停药的年龄与停药第1年出现复发无明显的相关性(χ~2=0.257、0.019、0.067、0.494、0.257,均P0.05)。结论癫痫患儿停药后第1年复发与家族史、既往史、神经功能障碍、治疗前发作频率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及时识别和早期干预癫痫患儿的危险因素,可降低癫痫患儿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卒中后癫痫的长程脑电图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诊疗的卒中2周后且至少有2次间隔≥24 h的癫痫发作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1)和联合组(n=29)。其中对照组给予奥卡西平治疗,联合组给予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治疗后分析联合用药对卒中后癫痫脑电图、癫痫的影响。结果 治疗8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癫痫年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较,联合组患者的癫痫年发作次数更短(P <0.05)。相较于对照组,联合组患者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 <0.05);两组痫样放电均显著降低,并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累及导联数明显减少,联合组评分更高(P <0.05)。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联合组(93.10%)高于对照组(67.74%)(P <0.05)。认知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显著提升,以联合组评分为著;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79%)高于对照组(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奥卡西平联合左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对癫痫患儿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癫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奥卡西平治疗,观察组给予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FIQ、VIQ及PIQ评分均较对照组高,GFAP、神经特异性烯醇酶、S-100β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均<0.05)。结论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可有效提高癫痫患儿的认知功能,改善其神经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使用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在使用丙戊酸钠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左乙拉西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6个月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情况和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用药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可在较短时间内缓解和终止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有效保护脑部神经功能,药物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王文洁 《药物与人》2014,(12):145-146
目的:探讨并分析托吡酯与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所收治的88例儿童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A 组和B组,两组病例分别为44例,其中A 组采用托吡酯来予以治疗,B组采用左乙拉西坦来予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A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有5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低热、体重减轻、食欲不振以及脑力受损等;B组治疗有效率为88.7%,有6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易怒、无力以及低热等,两组在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所存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托吡酯和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癫痫的临床治疗效果所存差异不显著,在临床实践中,可结合患者自身病情实际情况来合理选用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效果,并观察其对患儿血清Ig A、Ig M和Ig 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70例难治性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初始剂量为10~20 mg·kg~(-1)·d~(-1),每周增加5~10 mg·kg~(-1)·d~(-1),直至增加到20~30 mg·kg~(-1)·d~(-1)。观察组采用左乙拉西坦片治疗,初始剂量为10~20 mg·kg~(-1)·d~(-1),每周增加5~10 mg·kg~(-1)·d~(-1),直至增加到20~40 mg·kg~(-1)·d~(-1)。评价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癫痫发作频率,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评价患儿认知功能,检测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Ig A、Ig M、Ig G)。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癫痫发作频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全量表智商、操作智商、言语智商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血清Ig A、Ig M、Ig G水平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临床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效果显著且安全,同时还可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对控制病情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不同抗癫痫药物治疗癫痫患儿对其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178例癫痫患儿采用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检测了其服药前后血清尿酸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对照。结果在平均服药(2.71±2.23)年后,丙戊酸钠组、左乙拉西坦组、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组、丙戊酸钠联合奥卡西平组、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组及多药组(丙戊酸钠、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妥泰)血清尿酸水平较服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5、4.93、3.43、2.44、4.47、3.77,均P<0.05),而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组服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其中丙戊酸钠组、左乙拉西坦组、丙戊酸钠联合奥卡西平组,多药组血清尿酸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0、2.94、3.21、2.59,均P<0.05)。结论不同抗癫痫药物对血清尿酸水平影响不同,提示临床医生注意定期监测服用抗癫痫药物患儿血清尿酸水平变化以便早期发现肾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探讨单药应用丙戊酸、奥卡西平和左乙拉西坦三种抗癫痫药物对学龄期癫痫患儿临床疗效和骨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保定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学龄期癫痫患儿15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50例,A组给予奥卡西平,B组给予左乙拉西坦,C组给予丙戊酸,均进行单药治疗,治疗6个月后,评价并比较三组疗效及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组血清Ca与25-(OH)D水平下降、ALP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25、4.037、4.976,P<0.001);B组仅ALP水平显著升高(t=2.321,P<0.05);C组血清Ca、25-(OH)D与BMD水平显著下降、ALP与BAP水平显著升高(t=31.596、5.991、3.591、3.239、4.643,P<0.001)。三组间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癫痫患儿,左乙拉西坦在疗效上优于丙戊酸,在不良反应上优于奥卡西平,且对学龄期患儿的骨代谢指标影响也为最小,安全有效,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治疗中老年部分性发作癫痫的临床疗效,以供参考。方法将2010年9月—2012年8月该院收治的中老年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46例纳入研究,根据发作类型分组。A组患者为癫痫简单部分性发作(SPS),B组患者为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CPS),均给予口服左乙拉西坦。治疗6个月后评价疗效,对比两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癫痫病情均得到一定的控制,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发现,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在中老年部分性发作癫痫的治疗中疗效优越,尤其对癫痫简单部分性发作患者效果更好,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一要看患者是否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多数癫痫患者使用合适的抗癫痫药物是能够控制发作的。一线的抗癫痫药物包括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托吡酯等。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单药足量应用。如果不能控制癫痫发作,再选择第二种一线抗癫痫药。如果仍然不能控制癫痫发作,就被诊断为药物难治性癫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坦度螺酮联合左乙拉西坦片对癫痫患者S-100β蛋白(S-100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118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单药组口服左乙拉西坦片进行治疗,联合组在单药组基础上口服坦度螺酮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心理状况和S-100β、 hs-CRP、 MDA水平。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6.61%,高于单药组的77.97%(P <0.05)。治疗后,联合组的HAMA-14、 HAMD-17评分低于单药组(P <0.05)。治疗后,联合组的S-100β、 hs-CRP、 MDA水平低于单药组(P <0.05)。单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9%,与联合组的5.0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坦度螺酮联合左乙拉西坦片治疗癫痫患者效果较佳,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降低S-100β、 hs-CRP、 MDA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学工程》2016,(6):773-774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与氟桂利嗪联合治疗方案在难治性偏头痛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难治性偏头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治疗组采用左乙拉西坦与氟桂利嗪联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VAS评分、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除治疗1个月时两组头痛发作次数和头痛持续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余时间治疗组三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与氟桂利嗪联合治疗难治性偏头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