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部位、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调查我院近2年来住院颅脑损伤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对其中81例发生医院感染且细菌学培养均为阳性的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81例,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其次是泌尿道、上呼吸道和胃肠道等;感染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占第一位,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居第二、三位,第四位是真菌.病情危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及高龄患者感染率高.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接受多项侵袭性诊疗、病情危重、患者防御功能低下等是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应加强重视,进行积极合理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牡丹江市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父母问卷(PSQ)对6994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40.66%,其中冲动—多动4.29%、多动指数9.04%、焦虑7.28%、品行问题9.48%、心身障碍21.13%、学习问题23.41%;其中心理行为问题主要以学习障碍和心身障碍最为突出。结论牡丹江市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同期国内其它城市,其中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状况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是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将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湖南省怀化市12所120急救中心所在医院共收治1 400例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患者特点及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50例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处理交通事故法规的不断完善,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交通事故所致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是指在交通事故中颅脑遭受直接或间接外伤后,所产生的各种精神障碍。此类案例在临床诊断及法医学鉴定中较为常见。笔收集50例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法医学鉴定资料进行分析,目的是探讨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及伤残评定要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TBI)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的影响因素。方法 从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TBI中随机抽取234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抑郁状态,采用SF-36量表评估HRQOL,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法分析HRQOL的影响因素。结果 SDS评分结果显示抑郁症状221例(94.4%)。统计分析结果显示SDS评分、GCS评分、年龄、性别、继续治疗、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锻炼、收入、医保类型、颅内出血显著影响HRQOL评分。结论 重视高龄、女性、低学历、无伴侣、低收入、无医保TBI患者,尤其注意低GCS评分、颅内出血患者,鼓励患者定期随访和心理疏导,加强锻炼,可显著改善TBI患者HRQOL评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交通性颅脑外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与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9~2014年所收治5295例交通性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受伤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致伤因素、转归等。结果交通事故仍是目前我区颅脑损伤的主要致伤因素;受伤人群中以骑乘电瓶车者所占比例最多;随着执法力度的加大,交通事故所致颅脑损伤的比例有所降低。结论交通事故仍是目前我地区颅脑损伤的主要致伤因素。加强交通工具管理及提升人群安全意识对减少交通事故发生、降低致死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严重颅脑损伤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严重颅脑损伤早期死亡患者的院前和来院后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患从受伤到收住入院的时间均在1h以上,除患者自身伤情严重外,影响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是当前医疗体制有待完善。结论 严重颅脑外伤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适应其救治的需要,必须提高神经外科的应急水平,完善急诊医疗体制,不断总结诊治中的经验教训,摸索救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交通致颅脑损伤患者智能损害情况厦评估中伪装情况。方法以2004年1~12月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204例存活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韦氏智能测定、二项迫选数字记忆测定厦临床评估。结果204例颅脑损害患者有智能损害者149例(73.04%),其中边缘智力47例,轻度智力损害88例,中度智力损害12例,重度智力损害2例,无智力损伤者55例;二项迫选数字记忆测定有伪装倾向者70例(34.31%),其中边缘智力厦轻度智能障碍者42例,中度智能障碍者1例。无智能障碍者27例。结论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损害,但交通事故后智力评估中夸大智能缺损问题明显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导致颅脑损伤后智能损害程度与损伤部位、损伤性质、昏迷时间、治疗方法等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调查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结合临床表现对因交通事故致脑损伤后智能损害的51例司法鉴定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边缘智力7例(13.7%),轻度智能损害12例(23.5%),中度智能损害19例(37.2%),重度智能损害13例(25.6%)。结论颅脑损伤所致智能损害的程度与大脑损伤部位、昏迷时间呈明显正相关( P<0.01),与脑损伤性质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MMSE呈明显负相关(P<0.01),可作为司法神医学鉴定客观、有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交通事故性重型颅脑损伤院内急救效果进行分析,评价院内急救的价值,并就如何进一步改善院内急救提出有关的建议。方法 通过回顾分析118例交通事故性重型颅脑损伤院内急救有关资料,记录患者受伤到入院时间、GCS评分、昏迷程度、瞳孔大小、血压、脉搏、呼吸情况,并比较入院进入急诊科和抢救后转出急诊科上述指标的变化,评价急救效果。结果 对GCS评分、昏迷程度、瞳孔大小、血压、脉搏、呼吸等指标进行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7.771、25.255、24.609、16.272、20.083、28.994,P值分别为0.026、0.034、0.039、0.047、0.042、0.021)。结论 通过不断优化急救流程,并有针对性地改善,可有效提升交通事故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急救效果。  相似文献   

11.
脑外伤患者心理卫生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外伤患者的心理卫生及其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60例脑外伤后非手术治疗的门诊或住院患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并与常模比较。结果 脑外伤患者的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及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常模,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分升高较明显。SCL—90总分及阳性项目数与患者的文化程度、受伤部位、受伤方式、损伤性质及是否伴有颅神经损伤相关。结论 脑外伤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躯体不适感、抑郁及焦虑,提示对于脑外伤患者应重视其外伤后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2.
颅脑损伤后去骨瓣减压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外减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8例需行颅骨修补术的颅脑损伤病人,比较在本院和在当地医院接受外减压术所发生的并发症。结果在当地医院接受减压术的病人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硬膜下积液、伤口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应严格掌握指征并尽可能地减少医源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大翼点入路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颅脑车祸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车祸致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扩大翼点入路大骨瓣开颅术。扩大翼点入路是在经典翼点入路基础上扩大术野显露,可达额颞底、额颞顶较大范围。结果术后半年随访,预后良好18例。中残4例,重残4例。死亡6例。结论扩大翼点入路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颅脑车祸损伤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宜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伴双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经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总结33例伴瞳孔散大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经验,归纳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33例伴瞳孔散大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颅脑损伤病人中存活16例(良好和中残11例,重残5例),死亡17例。结论 尽早行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早期亚低温治疗、维持血氧饱和度超过95%及内环境稳定,有效防治并发症等方法能显改善伴瞳孔散大颅脑损伤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综合征对男性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在颅脑损伤后6个月对126例男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勃起功能障碍进行问卷式调查,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2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合并颅脑损伤后综合征45例,有勃起功能障碍者16例(35.56%);没有合并颅脑损伤后综合征者81例,有勃起功能障碍者2例(2.47%)。两组患者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相差显著(P〈0.01)。结论颅脑损伤后,若遗留有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的男性患者,更易发生勃起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预防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扩大额颞顶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19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均采取顺序硬脑膜切开法分次切开硬脑膜。对此19例病例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术中均未出现难以控制的脑膨出。术后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基本清除12例,血肿仍大片存在4例,其它部位继发血肿3例;环池、基底池、第三脑室复现12例,无明显变化7例。出院时行GOS预后评定:良好1例,中残1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11例(死亡率57.9%)。结论 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高,术中减压过快容易出现急性脑膨出,采用“尽早减压、逐步减压”和顺序硬脑膜切开法能明显降低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降低残死率。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为临床神经科实施心理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9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家属的焦虑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 <0.01),且受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在职情况、家庭平均月收入等因素影响。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较正常人群差,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36例sTBI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每组18例。伤后0、1、3、7、14、21d各行一次头颅CT检查,手术后病人均持续监测颅内压7d。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人院后在4.8h内将肛温降至33℃左右,并维持3~5d。比较两组颅内压、伤灶脑水肿体积变化和预后不良(GOS〈3分)率。结果在伤后第7天,对照组和亚低温组颅内压分别为(3.15±0.24)kPa和(1.78±0.24)kPa;在伤后第14天,对照组和亚低温组伤灶脑水肿体积分别为(140.90±22.95)cm^3和(81.72±15.95)cm^3;伤后1周内患者清醒率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分别为22.2%(4/18)和55.6%(10/18);伤后3年随防时,预后不良率对照组为55.6%(10/18),亚低温组为22.2%(4/18)。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均相差显著(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法能减轻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水肿,稳定其颅内压、缩短其昏迷时间,从而改善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迟发性硬脑膜外血肿所致的术中急性脑膨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急性颅脑损伤后开颅血肿清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方法 对发生于近5年内开颅血肿清除术中发生的急性脑膨出患者进行统计,总结其中迟发性硬脑膜外血肿发生情况。结果 5年中发生于颅脑损伤后开颅血肿清除术中的急性脑膨出患者75例,其中迟发性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25例(25/75),占同期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的5.1%。死亡6例,死亡率为24%(6/25)。结论 颅脑损伤后减压术中出现原因不明的颅内压增高、脑膨出时,应首先排除迟发性硬脑膜外血肿的可能,以防漏诊,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Subdural hygroma (SDG) is a complication occurring after head trauma that may occur secondary to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DC). However,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SDG formation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Al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perative technique of DC or the decompressive effect and the occurrence and pathophysiology of SDG has not been clarified.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SDG after DC in our serie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4 to December 2008, DC was performed in 85 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traumatic brain injury.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features.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we divided the patients into 2 groups : one group with SDG after craniectomy (19 patients; 28.4% of the total sample), the other group without SDG (48 patients; 71.6%). The risk factors for developing SDG were then analyzed.

Results

The mean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scores at discharge of the groups with and without SDG were 2.8 and 3.1, respectively (p<0.0001). Analysis of radiological factors showed that a midline shift in excess of 5 mm on CT scans was present in 19 patients (100%) in the group with SDG and in 32 patients (66.7%) in the group without SDG (p<0.05). An accompany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was seen in 17 patients (89.5%) in the group with SDG and in 29 patients (60.4%) in the group without SDG (p<0.05). Delayed hydrocephalus accompanied these findings in 10 patients (52.6%) in the group with SDG, versus 5 patients (10.4%) in the group without SDG (p<0.05). On CT, compression of basal cisterns was observed in 14 members (73.7%) in the group with SDG and in 18 members of the group without SDG (37.5%) (p<0.007). Furthermore, tearing of the arachnoid membrane, as observed on CT, was more common in all patients in the group with SDG (100%) than in the group without SDG (31 patients; 64.6%) (p<0.05).

Conclusion

GOS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linical risk factors for SDG between the group with SDG and the group without SDG. Analysis of radiological factors indicated that a midline shifting exceeding 5 mm, SAH, delayed hydrocephalus, compression of basal cisterns, and tearing of the arachnoid membran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SD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