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SD大鼠预先鞘内注射阿片肽K受体拮抗剂Nor-BNI,拮抗不同剂量DynA-13鞘内所致瘫痪的大鼠实验结果表明,Nor-BNI能对抗低剂量,而不能对抗高剂量DynA1-13所致瘫痪。研究提示:强啡肽A在脊髓继发损伤中的作用除经由阿片肽K受体解导外,还可能在非阿片解导途径。 相似文献
2.
强啡肽A1-13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强啡肽A1-13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d龄新生鼠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并在低氧环境下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伤后即刻向小脑延髓池注射强啡肽A1-13抗血清或阿片κ受体拮抗剂nor-BNI,给药后不同时间比较其对幼鼠一般状况、脑含水量、乳酸含量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给予强啡肽A1-13抗血清或nor-BM均可改善幼鼠伤后的一般状况,降低伤后48h左侧脑含水量和乳酸含量,而以前者作用更为明显;强啡肽A1-13抗血清可显著减轻皮层,海纪细胞凋亡,nor-BMI此作用较弱。结论:强啡肽A1-13对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的影响,除通过阿片途径外,尚可能通过其它非阿片途径共同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强啡肽A及其受体拮抗剂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强啡肽A在脊髓损伤(SCI)中的作用。方法,采用Alien打击法复制大鼠SCI模型,应用强啡肽A放免检测技术和氢清除法分别测定伤段脊髓组织24h内主A含量和脊髓血流量(SCBF)的变化,并观察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强啡肽A及其受体拮抗剂nor-BNI对SCBF的影响。结果;SCBF在伤后10min即有明显下降,2h较1h略有回升,4-8h又进一步下降,两次下降相差显著;SCI后脊髓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侧脑室微量注射β-内啡肽(β-EP)、强啡肽A(DynA)和纳洛酮(Nx)后,对于沙土鼠急性缺血大脑皮层Ca2+、Mg2+和H2O含量的影响;利用氢清除法观察了动物大脑皮层局部血流量以及静脉注射β-EP和Nx后,对于皮层局部血流量的影响,探讨β-EP和DynA在沙土鼠急性缺血性大脑皮层水肿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侧脑室注射β-EP后,在缺血大脑皮层水肿加重的同时,大脑皮层Ca2+含量升高非常显著(P<0.01),而注射DynA后,使皮层Ca2+含量明显降低(P<0.05);侧脑室注射Nx后,沙土鼠缺血大脑皮层ca2+含量明显降低(P<0.01)的同时,皮层组织Mg2+含量显著增加(P<0.05),缺血性大陆皮层水肿明显减轻(P<0.01);尾静脉注射β-EP和Nx后,动物大脑皮层局部血流量和相应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改变。提示,β-EP加重或促进缺血性脑水肿的作用与大脑皮层局部血流量的改变无明显相关,内源性阿片肽在缺血性脑水肿中的作用及其差异可能和它们调节组织内Ca2+、Mg2+代谢及Ca2+、Mg2+含量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强啡肽A在大鼠脊髓继发性损伤作用中的受体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强啡肽A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机理。方法利用Alen改良方法制作了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比较了蛛网膜下腔注射抗强啡肽A1~13血清或nor-BNI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给予抗强啡肽A1~13血清后大鼠双后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明显快于nor-BNI组或对照组;nor-BNI组双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也快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表明,脊髓损伤后4周,抗强啡肽A1~13血清组残留脊髓面积最大(1.824±0.189mm2),显著超过nor-BNI组(1.354±0.188mm2)和对照组(0.946±0.449mm2);nor-BNI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强啡肽A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作用中的受体机制,是阿片样和非阿片样联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明强啡肽(Dyn)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受体机制。方法观察鞘内注射DynA(1-13)或联合注射Kappa阿片受体拮抗剂卡匹帕明(nor-BNI)或兴奋性氨基酸(EAA)的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后运动功能和脊髓前角神经元酶组织化学的变化。结果注射30nmol DynA(1-13)3d时,Rivlin斜板临界角变化增大,前角神经元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增强;14d时,Rivlin斜板临界角变化未恢复,ACP活性轻度增强。鞘内联合注射100n mol nor-BNI、100n mol MK-801后3d,Rivlin斜板临界角增大和ACP活性增强,但在14d时Rivlin斜板临界角变化明显恢复、ACP活性接近正常,与Dyn组的差异有显著性;nor-BNI组与MK-801组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Dyn鞘内注射可损害大鼠运动功能和脊髓组织,而nor-BNI或MK-801能对抗其损害作用。Dyn的病理作用是通过Kappa阿片受体和NMDA受体两种途径介导的。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β—内啡肽和强啡肽和强啡肽A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簇免法测定了10例基底节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15例急性脑梗塞塞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肽和强啡肽A的含量。结果:脑出血患者血浆及CSF中β-EP,DunA含量明显增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β-EP,CSFβ-EP,DunA含量明显增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β-EP,CSFβ-EP和DynA含量增高,脑梗塞患者血浆和CSFβ-EP增高,而CSF中DyuA含量下降;出血部位与β-EP和Dy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侧脑室微量注射β-内啡肽(β-EP)、强啡肽A(DynA)和纳洛酮(Nx)后,对于沙土鼠急性缺血大脑皮层Ca^2+、Mg^2+、和H2O含量的影响;利用氢清除法观察了动物大脑皮层局部血流量以及静脉注射β-EP和Nx后,对于皮层局部血流量的影响,探讨β-EP和DynA在沙土鼠急性缺血性大脑皮层水肿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侧脑室注射β-EP后,在缺血大脑皮层水肿加 相似文献
9.
利用SD大鼠,观察了预先鞘内注射阿片肽K受体拮抗剂nor-BNI拮抗不同剂量DynA1-13及Dyn A2-17蛛网膜下腔注射致瘫的结果。结果表明:nor-BNI能对抗低剂量,而不能对抗高剂量Dyn A1-13所致瘫痪;Dyn A2-17不作用于阿片受体,其鞘内注射仍能引起双后肢瘫痪,nor-BNI对其无拮抗作用。结果显示:强啡肽A在脊髓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除经由阿片肽K体介导外,尚存在非阿片样介导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强啡肽A(DynA)在脊髓损伤患者脑脊液和血液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作者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检测了34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脑脊液(CSF)和血浆中强啡肽A含量变化,随访6个月至1.5年,对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伤后4小时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n=9)CSF和血浆中的DynA含量(pg/ml)分别为:240.02±22.17和202.07±21.56,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n=16)分别为181.76±22.89和140.5±23.44,无脊髓损伤患者(n=8)分别为76.13±22.81和36.48±22.82。结果揭示:脊髓损伤越重,DynA升高越明显,恢复至正常的时间越长,预后也越差。本检测对指导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强啡肽A致截瘫大鼠脊髓组织细胞外腺苷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观察强啡肽 A(dynorphin A ,Dyn A)致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外腺苷浓度的变化 ,探讨内源性腺苷在 Dyn A致瘫中的作用。方法 :蛛网膜下腔注射 Dyn A1 - 1 72 0 nm ol造成大鼠后肢瘫痪 ,用微透析技术每 2 0 min连续收集脊髓损伤前后脊髓组织细胞外液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检测法检测细胞外液腺苷的含量。结果 :腺苷浓度在注射 Dyn A后立即显著下降 ,对照组为 (4.36± 0 .6 4)μmol/ L ;Dyn A组为 (3.2 1± 0 .47)μmol/ L ,至 1h又急骤升高至 (11.32± 1.17)μm ol/ L ,后又迅速下降 ,甚至低于基础水平。 结论 :内源性腺苷参与了 Dyn A致瘫的病理过程 ,推测其作用可能是保护性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啡肽A1-13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d新生鼠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并在低氧环境下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务模型,伤后即刻向小及延髓池注射强啡肽A1-13抗血清或阿片κ受体拮抗剂nor-BNI,给药后不同时间比较其对幼鼠一般状况,脑含水量,乳酸含量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给予强啡肽A-13抗血清或nor-BNI均可改善幼鼠伤后的一般状况,降低伤后48h左侧脑含水量和乳酸含量,而以前者作为更为明显;强啡肽抗A1-13血清可显著减轻皮层,海马细胞凋亡,nor-BNI此作用较弱。结论:强啡肽A1-13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除通过阿片途径外,尚可能通过其它非阿片途径共同作用而实现。 相似文献
13.
强啡肽A1~13与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脑出血模型,研究强啡肽A1 ̄13对大鼠胶原酶诱导的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寻找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特异性药物。 相似文献
14.
观察强啡肽A1-13(DynA1-13)与脑创伤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免方法与密度梯度脑水肿测定方法。结果:DynA1-13含量,伤侧皮质除伤后4h显著高于对照组外,伤后2,10与24h都显著低于对照组,伤侧海马伤后4个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下丘脑伤后10,24h明显低于对照组;组织密度伤后4h伤侧海马与皮质明显低于对照组,伤后24h降低最为明显;海马的DynA1-13含量与组织密度呈正相关;侧脑室注射DynA1-13可减轻脑水肿,而注射k受体拮抗剂nor-BNI则可加重脑水肿。结论:强啡肽A1-13的减损可能是脑创伤后脑水肿形成的显著因素,它对脑创伤后脑水肿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5.
脊髓内神经降压素(NT)在痛觉调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NT,可显著增强电针镇痛效应,用ANTS预处理动物40min后,电针镇痛作用明显低于对照组。(2)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10μg,NT的电针镇痛作用明显加强,而用100μg纳洛酮预处理后的大鼠,电针10min注射NT,大鼠痛阈降低非常显著(P<0.01)。(3)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10min,向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DynA(3ug)和NT(2ug),注药后30min电针期间,大鼠痛阈明显升高(P<0.01),用ADgnAS中和脊髓释出的DynA,明显降低了NT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结果表明:脊髓内NT参与电针镇痛,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NT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和内源性阿片肽有关,而上述NT在电针镇痛中作用,在脊髓内至少一部分作用可能是由强啡肽A中介的。 相似文献
16.
强啡肽A1-13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强啡肽A1-13在脑内移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载体细胞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中的作用。方法 7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HIBI BDNF组(A),HIBI BDNF U50,488H组(B),单纯HIBI组(C)和假手术组(D),左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低氧吸入形成新生大鼠HIBI,伤后立即脑内植入BDNF载体细胞(A,B)或空白细胞(C),植入后延髓池内注射阿片к受体激动剂U50,488H(0.5μg,B),观察处理后0,1,3d左右侧皮层和海马强啡肽A1-13免疫活性物质(ir-DynA1-13)含量的变化及处理后1d脑含水量,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左侧皮层ir-DynA1-13含量处理后不同时间A,B或C组显著高于D组,1,3dA或B组显著低于C组;左侧海马给药后当天(A,B,C),1d(B,C),3d(C)显著高于D组,给药(1d(A),3d(B)显著低于C组,新生大鼠HIBI后1d,左脑含水量,MDA和细胞凋亡百分率,A,B或C组显著高于D组,A组显著低于C组。结论 强啡肽A1-13参与HIBI病理生理过程,植入BDNF载体细胞减轻HIBI的作用途径之一。是抑制了强啡肽A1-13与特异性阿片к受体相结合所产生的加重BIHI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利用放免法测定了10例基底节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1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和脑脊液(CSF)中β-内啡肽(β-EP)和强啡肽A(DynA)的含量.结果:脑出血患者血浆及CSF中β-EP,DunA含量明显增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浆β-EP,CSFβ-EP和DyuA含量增高,脑梗塞患者血浆和CSFβ-EP增高,而CSF中DyuA含量下降;出血部位与β-EP和DynA含量变化无关;血浆β-EP和DynA含量水平与CSF中β-EP、DynA含量呈正相关。表明β-EP和DynA参与了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中这两种阿片肽含量的水平能客观反映CSF中的含量变化。 相似文献
18.
19.
20.
33例急性脑外伤病人伤后24h内和伤后第5天测定了血浆和脑脊液中Dyn—A含量。对照组(n=13)血浆和脑脊液中Dyn—A含量分别为938.77±316.67pg/ml和77.08±32.65Pg/ml;中型脑外伤组为1870.32±573.12pg/ml和186.32±56.34pg/ml,重型脑外伤组为2035.13±675.47pg/ml和227.58±115.77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病情的好转Dyn—A含量亦随之降低,提示Dyn—A参与脑外伤的发病过程,其血浆和脑脊液中Dyn—A含量的变化对判断脑外伤病情的轻重和估价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