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莫静 《四川中医》2012,(9):30-31
从甘温除热法的立法依据、组方原则,探讨甘温除热法的临床运用,临证中不论发热的高低,只要是因虚损劳倦所引起,均可应用,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金元时期李东垣创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应用性味甘温之品治疗虚损劳倦引起的发热.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治疗发热疗效较好,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朱建丰 《光明中医》2011,(10):2131-2132
甘温除热是运用味甘性温的方药,治疗虚损劳倦引起的发热。甘温除热法是治疗内伤发热的重要方法之一,由金元时期李东垣首创,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为后世治疗内伤热病开辟了广阔思路。  相似文献   

4.
于有山  王发谓 《陕西中医》1994,15(3):118-120
<正> 凡因脏腑功能失调或虚损所致的发热均可称为内伤发热,治疗方法不同于伤寒与温病。高辉远教授临证治疗内伤发热,精恩博稽,风微知著,颇俱新识,成绩裴然。笔者随诊师侧,获益良多,兹浅介如次,漏误之处,务祈补正与赐教。 1 气虚发热 多由饮食劳倦伤及脾胃,中气受损致虚热内生,治宜甘温除热。如李东垣云:“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高师备赞东垣所创“劳倦内伤说”和“甘温除大热论”,不  相似文献   

5.
甘温除热法最先孕育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劳者温之”。李念莪注:“温者,甘温除大热也。”以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继承发扬这一治疗方法,并且具体应用于临床,创立了著名的“补中益气汤”,至今仍被公认为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1 关于甘温除热机理不同学说目前对甘温除热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认识:1.1 治阴虚发热:认为饮食劳倦,喜怒不节等所损耗的是机体的水谷精气,故所产生的“热”属“阴虚内热”,当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1.2 治血虚发热:认为这种热是脾胃气虚导致血虚,血虚则生大热,治疗只宜补中益气以固本,方用补中益气汤。1.3…  相似文献   

6.
甘温除热法在发热症和亚健康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温除热法开辟了气虚等虚证发热治疗学上的先河,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甘温除热之“热”,除泛指劳倦内伤兼外感而导致的气虚气郁发热外,元气亏损相火失控与亚健康状态整体机能失调、内环境稳定的能力下降、人体对外界的适应和抵抗能力下降处于疾病边缘的状态情况也与之相似。甘温除热理念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甘温除大热为李东垣所创立。此说自金元以下,每有发挥,当今以甘温除热而获效者,屡见不鲜。《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内热。”东垣在此启发下,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首创甘温除热法。他在《内外伤辨惑》中指出,甘温除热适宜于“脾胃气虚,不能升浮”所致之发热。李氏在创立补中益气汤时阐明,“苟误  相似文献   

8.
气虚发热机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探讨了气虚发热的机理,认为气虚发热,乃由脾胃气虚不能升清降浊,气陷于下,郁而熟;或产生阴火内炽而使熟更甚;或因气虚无阳以护其营卫,感受外邪而熟;或气虚阴亏,虚火内生;或气虚血少,不能济心而心火内扰;或气虚湿聚血瘀郁而化热,这些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又可彼此相互影响。但主要病机是脾胃虚损,元气不足所衍发的各种发热现象,因而不能单用滋阴、养血、透邪、泻火、清热燥湿等法,只能根据“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采用“甘温除热”法来处理。甘温除热不是直接除热,而是通过纠正引起气虚发热的病理变化来退热,属于治本而非治标。  相似文献   

9.
甘温除热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园 《河北中医》2000,22(5):395-396
目前,一般认为甘温除热法是指用甘温之剂治疗气虚发热的一种方法。本法由李东垣秉《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旨意而创立,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 笔者认为内伤发热可由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阳两虚所引起。阳虚者辛热为法,阴虚者甘寒养阴,此外,都可运用甘温除热法。气虚发热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血虚发热以当归补血汤为代表方,阴阳两虚发热以小建中汤为代表方。这3首方剂都以甘温补虚的药物为主组成,显然,由李东垣创立的甘温除热法只能用于治疗气虚发热,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的,笔者兹对3方病机、立论、…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对发热一症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系由六淫及温邪疫疠中人,邪正相争,营卫失和所致;内伤发热则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或素体虚弱,久病失养,而致脏腑气血亏损,阴阳失其平衡所引起。而甘温除热是针对内伤而设,这是毋庸置疑的。内伤发热既然是由虚致热,虚又有气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