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蒋小舒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6(4):471-473,T0002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疾病谱的转变以及医疗卫生需求的变化,使得社区居民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需要在社区长期管理的慢性病人、老年病人、出院病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综合防治成为主要的需求。社区中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居多,许多老年人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由于对疾病的相关知识缺乏认知,造成乱投医、乱吃药,  相似文献   

2.
社区高血压病人的健康管理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任冲利  任喜德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7):1483-1484
目前,高血压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最大慢性病、常见病和多发病。开展高血压社区防治是疾病预防控制进社区的主要内容之一,既体现了政府对居民健康问题的关心,又积极发挥了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平台作用,使社区医护人员与居民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增进了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太钢某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对现有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用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社区卫生服务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太钢某社区居民的500户中的一位家庭成员进行调查,调查表采用封闭式问卷,由居民匿名自填问卷。结果:该社区居民用于看普通疾病的医疗费用的个人负担较低;居民的自觉健康状况和自我健康重视程度以及患病时及时就诊的比例都较高;居民常见的慢性健康问题为高血压、关节炎、糖尿病等。就诊时选择的医疗机构,自感病轻时大部分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太钢医院,自感病重时大多选择太钢医院和省市级医院;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医所需的时间较短、较方便。结论:该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较高,就医习惯较合理。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充分发挥其方便、快捷、价廉等优势,做好居民的常见病和常见慢性健康问题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季晖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9):1522-1525
  目的  分析“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实施下社区居民社区就诊次数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于2019年6—1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2018年门诊居民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社会学信息、健康情况、就诊次数。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204位居民在2018年社区就诊次数中位数为3(1, 11)次,人均就诊次数为10.4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签约情况、签约时长、年龄、职业、离退休状态、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每月可支配收入,是否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卒中/心脏疾病/消化道疾病/其他疾病,是否需要长期用药,有无配药/基本诊疗需求不同的居民,其2018年社区就诊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签约、签约时长、年龄、消化道疾病、配药是2018年社区就诊次数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其中,签约、签约时间久、高龄、有配药需求是居民到社区就诊的促进因素;消化道疾病是居民到社区就诊的阻碍因素。  结论  “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有利于引导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1+1+1”医疗机构签约吸引居民到社区就诊的同时,也需注意对自身临床技能的提升,以应对居民多样化的健康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5.
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的今天,社区医疗机构正力求转变排队挂号的传统看病模式,为居民继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低成本、高效果的卫生服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出现,一方面减轻了医院的看病负担;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可通过预防保健、慢病管理、疾病的防治等卫生干预和促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慢性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降低了慢性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慢性病病人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科医师对社区老龄居民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方法:选择社区管辖区内355名老龄居民(50~85岁),以义务授课形式分期、分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健康教育。分析其经过健康教育后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及自我保健的效果。结果:社区居民受过健康教育授课后对疾病的认知和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自我保健有很大提高。提示: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4个区17家社区医疗机构辖区居民进行调查,完成有效问卷385份。社区居民中47.5%(183名)首诊选择社区医疗机构52.5%(202名)首诊选择非社区医疗机构。文化程度高者倾向选择非社区医疗机构,低者倾向选择社区医疗机构(P=0.01);患有慢性病者与无慢性病者相比,前者更倾向选择社区医疗机构(P=0.00)。  相似文献   

8.
好发于社区老年居民的与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痰病。了解社区老年居民的健康行为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模式。方法:随机选择本社区860名居名,分别在2010年12月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前与2011年12月综合防治模式实施后进行调查,观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模式实施前后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居民吸烟率、社区居民健康建档率等指标的控制效果。结果: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模式实施后,居民的慢病知识知晓率从之前的25.12%提升到100%,吸烟率由之前的21.98%下降到13.14%;积极参加各项健身运动及各种运动的人从之前的227人上升到578人,健档率由之前的10.35%提高到32.91%。实施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模式可以对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进行干预,使社区居民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了解慢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从而积极参与各项有益的活动,来达到控制慢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健康档案是纪录与居民健康有关的系统性资料 ,由于社区医疗机构与综合性医院对病人的管理方式不同 ,因此 ,健康档案的记录格式、内容及其管理手段也不一样。综合性医院的健康档案是采用以疾病为导向的记录方式 ,而社区医疗中的居民健康档案则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记录。社区医疗中的居民健康档案记录内容广泛 ,它包含了疾病治疗、预防、保健及家庭、社区的所有健康资料。建立、使用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是社区医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基本功 ,本刊从本期开始将连续刊载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专题讲座 ,以帮助指导社区医生更好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城市居民社区医疗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辽宁省城市人口慢性疾病患病率较高,居民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对其选择社区医疗影响较大。社区医疗服务的知晓率较高,但从居民的就医意向看,患病后首选社区医疗的比例并不高,原因在于居民认为社区医疗存在医疗设备简陋、医生技术水平有限、医疗费用未纳入医保等。因此,辽宁省要进一步发展社区医疗服务,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社区医疗机构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并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逐步转变居民的就诊观念。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慢性病378例调查及老年健康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蚌埠市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及诊治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蚌埠市部分60岁以上常住居民慢性病患病现况及诊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58.5%,血脂异常患病率为78.8%,糖尿病患病率为22.5%,肾功能下降患病率8.5%,男女慢性病患病率差异和各年龄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就诊选择大中型医疗机构者占74.5%、社区中小型医疗机构者占21.7%.结论 蚌埠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慢性病的诊治选择大中型医疗机构的比例较高,选择社区中小型医疗机构者少.加强社区医疗机构的综合健康管理功能,利于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北京市亚运村社区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使用自行设计的〈北京市典型社区居民调查表〉,了解居民的就诊情况、医疗费用的支出及居民对医疗机构的满意度等情况.2004年和2005年对亚运村社区居民进行基线调查,2006年至2008年采用统一问卷进行随访调查,最终获得有效样本1412人.结果 调查前1个月中有病未就诊居民的比例逐年下降,2006年至2008年3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35,P<0.01);居民不就诊的前3位原因分别为医疗费用太高、自感病情轻、自我用药.3年里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人数逐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85,P<0.01);支出的药费(x2=35.73,P<0.01)、治疗费(x2=39.75,P<0.01)、检查费(x2=12.98,P<0.01)均逐年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居民对常去医疗机构的满意度3年里逐年提高.结论 在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面推进下,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度和满意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宝安区居民慢性病社区护理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莉  黄婷  陆丽  王军秀 《吉林医学》2011,(1):145-146
目的:调查深圳市宝安区社区居民的慢性病发病状况,分析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护理需求,为提高社区慢性病防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共抽取深圳市宝安区6个社区的600户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民的健康状况、慢性疾病发病状况、慢性病患者对社区护理的需求。结果:深圳市宝安区社区居民慢性病发病率为20.4%,主要慢性病有高血压病、骨及关节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对社区护理需求主要有健康教育、社区急救、常见疾病社区处理、心理护理,希望得到社区护理的患者有80.7%,但能主动选择社区护理服务的慢性病患者仅有25.7%。结论:深圳市宝安区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社区居民有潜在的社区护理需求,社康中心应向居民主动提供社区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医学的进步,全球传染病死因由第一位退居为十几位,而以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则跃居前三位,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控制呈逐年上升趋势的慢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卫生部疾控司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慢病综合防治示范点。做为山东省的慢病示范点,我们重点在慢病综合防治的社区动员工作上做了一些实践探讨。所谓社区动员,就是把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社会目标转化成为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的过程。社区动员的目的是使社区人群主动参与项目的整个管理过程,获得项目所需资源,建立强有力的行政与技术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总编导读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4,(7):I0001-I0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可以预防和可以治疗的常见疾病,尽管其患病率几近百分之十,但没有被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到慢病管理的任务中。对此,多年前就有不少呼吸科专家呼吁,在社区医疗机构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筛查,早发现就可以早治疗,早治疗就可以防止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本期《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治疗》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合并症的诊治需要全科医师关注》两篇特邀文章,就是告诉我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需要从“全人”着眼,关注患者全身并存疾病,综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是个漫长过程,急性期患者在大医院接受治疗,稳定期患者需要继续做长期连续的肺康复治疗,这阶段的肺康复治疗完全可以由社区医疗机构完成,就地、就近、便利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对此,社区的全科医生能够做些什么?怎么做?在《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治疗》一文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是危害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且近年来有日益增加的趋势。本文统计了社区居民高血压160例,对其发病因素进行临床分析、探讨,以期针对高血压开展社区预防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社区医疗机构是我国的最基本的医疗卫生单位,它是疾病预防控制、消毒、隔离、治疗护理的始端,社区中医疗机构的建立直接影响到社区的稳定,它是开展公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地。近年来手足口病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流行,此病是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多见,因此在该病治疗期间,社区医疗机构肩负着预防、消毒、隔离、治疗护理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19.
背景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目前慢性病管理服务已经基本覆盖老龄化人口,研究中青年居民慢性病流行病学趋势及多病共存的现状将为确定下一步慢性病管理服务重点提供依据。目的 了解上海社区中青年人群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多病共存情况,为中青年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上海某社区医院信息系统(HIS)年龄18~50岁患者的诊疗数据,分析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和多病共存病种组合。结果 34 720例18~50岁中青年患者中,8 922例(25.70%)有1种慢性病,3 134例(9.03%)有2种慢性病,3 484例(10.03%)有≥3种慢性病,6 618例(19.06%)患者存在多病共存。不同性别、年龄、签约与否社区中青年慢性病多病共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多病共存比例高于女性,年龄越大慢性病多病共存比例越高,签约者高于未签约者(P<0.05)。患病率排名前5位的疾病分别为高血压、关节脊椎疾病、胃十二指肠炎症、功能性肠疾患、脑血管病。2种疾病组合多是“高血压”“糖尿病”“关节脊椎疾病”“胃十二指肠炎症”的两两组合,3种及以上的病种组合多为“肝胆疾病”与其他疾病的组合。结论 上海社区中青年人群的慢性病多病共存情况不容忽视,病种组合明显区别于老年人群,呈现中青年特异性,需要社区家庭医生提供针对性的慢性病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5例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哮喘患者由于长期卧床鼻饲的影响,反复有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哮喘急性发作,在社区护理管理方面如何采用针对性措施,避免发作。方法改进社区健康教育、护理方法和护理程序,定期评估和观察患者。结果经社区护理干预后,有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哮喘病史并长期鼻饲患者的急性发作症状明显减少或消失。结论社区医疗机构对有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哮喘病史的患者应加强管理,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社区健康教育和改进社区护理方法,可减少或避免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哮喘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