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MFH患者的X线和CT检查结果,及6例MFH患者的MR表现。结果(1)X线平片表现:16例均示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相邻骨皮质破坏;5例伴有膨胀性改变,4例骨质破坏边缘有断续性硬化,2例于骨质破坏区边缘出现断续骨膜反应;12例骨质破坏区周围出现弥漫性软组织肿胀。(2)CT表现:16例均示不规则、无结构溶骨性骨质破坏,局部被软组织密度肿块所替代,邻近骨皮质呈不规则虫噬样破坏,4例病灶内部或边缘可见少许残留致密骨嵴和骨质破坏边缘断续性硬化;12例骨质破坏区周围示软组织肿块,其中3例肿块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囊状低密度区,未见钙化及残留骨结构;所有病例CT上未见明确骨膜反应。(3)MR表现:6例骨质破坏区均呈不均匀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中夹杂斑片状或囊状更长T1长T2信号;6例骨皮质破坏并突破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MFH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X线平片、CT和MRI结合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华群  陈克敏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6):646-646,650,F0004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pPNETs的影像学表现。11例全部行CT检查,3例行MR检查,4例行X线平片检查。结果CT表现:同时显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的3例,仅显示溶骨性骨质破坏的1例,仅显示软组织肿块的4例,出现骨质破坏伴骨膜反应和骨质硬化的2例,出现膨胀性骨质破坏的1例。软组织肿块中的6例密度欠均匀,不均匀强化,显示内部坏死灶及有强化的间隔,1例气管内肿块强化较均匀。4例出现转移。所有病例均未发现肿瘤骨和钙化。MR表现:3例均为T1WI低或等信号,T2WI和STIR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均见软组织肿块形成,侵入临近的肌肉组织引起被侵肌肉不规则肿大。结论CT和MR能较好地显示pPNETs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侵犯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能检出远处转移,有助于对pPNET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股骨颈溶骨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X线和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股骨颈溶骨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X线和CT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通过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股骨颈溶骨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X线或/和CT表现,总结常见的股骨颈溶骨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X线和CT特征.结果 股骨颈孤立性骨囊肿4例,表现为沿股骨颈长轴走向的椭圆形地图样骨质破坏区,密度均匀,动脉瘤样骨囊肿5例表现为股骨颈膨胀性地图样骨破坏,内见骨性分隔,多发性骨髓瘤2例表现为双侧股骨颈多发类圆形虫噬样骨质破坏,转移瘤2例表现为股骨颈不规则浸润性骨质破坏,皮质破坏,周围软组织肿块形成.结论 股骨颈溶骨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在X线和CT上有各自的特点,能够正确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29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及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结果:X线、CT表现为骨质破坏溶骨型6例,浸润型12例,骨质硬化型3例,混合型8例,包绕病骨生长并超越骨病变范围的软组织肿块14例,CT增强扫描呈中等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12倒。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对骨恶性淋巴瘤的检查有重要作用,其象牙椎、椎体多骨多灶性破坏、长骨溶骨性破坏等对本病有重要诊断价值。CT对本病的骨质破坏、硬化反应、骨膜反应、软组织侵犯等观察优于x线。MRI相对特征影像学特点为骨膜反应轻、T2WI稍高信号、软组织肿块较大、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MRI对淋巴瘤浸犯性破坏所致的早期骨质改变。以及发现骨髓的早期侵犯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浆细胞源性肿瘤的临床与影像特点。方法:回顾18例浆细胞瘤的临床及CT和MRI检查资料。结果:18例中15例位于髓内,表现为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改变,穿凿样、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3例位于髓外,表现为病变部位之软组织肿块、病变区周围淋巴结肿大及病变邻近部位骨质破坏。结论:CT和MRI影像学表现能对临床诊断髓内、外浆细胞瘤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6.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探求其影像学特征.方法 23例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行X线摄片,14例行CT扫描,4例行MR检查.将其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病变部位为颅骨10例,椎体5例,长骨4例,骨盆4例.X线平片示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晰,钙化4例,2例呈膨胀性生长.CT示边界清晰,钙化7例,在长骨可见呈多囊状改变,并可见轻微骨膜反应,所有病例均可见软组织肿块.MR示T1WI低信号,T2WI高或高低混杂信号.结论 骨嗜酸性肉芽肿有一定特征影像表现,X线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平片和CT、MRI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发生于长骨,其中,长骨干骺端或骨端8例,骨干1例。X线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病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或肿块,骨膜反应少见。结论: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表现多样,在长骨干骺端或骨端有溶骨性破坏,伴有较大软组织肿块且无明显骨膜反应的,应考虑本病可能。  相似文献   

8.
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及CT表现。结果显示,6例呈偏心性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均显示明显膨胀性改变,骨质破坏边缘多光整清晰,4例可见硬化边;骨内软组织密度多数不均,1例CT可见液平面;骨外软组织肿块X线平片观察不理想,以CT为准。认为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及X线、CT表现,该病术前正确诊断还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骨盆软骨肉瘤的X线、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探讨3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7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活检证实的15例骨盆软骨肉瘤患者的X、CT、MRI表现,其中髂骨翼4例,髋臼4例,耻骨5例,坐骨1例,骶骨1例。15例患者均行骨盆X线及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结果 X线表现:13例可见低密度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病灶呈膨胀性改变。7例瘤内含斑点状、环状及半环状钙化灶。10例形成软组织肿块,其中9例肿块内含有钙化灶,1例表现为含钙化的骨盆软组织肿块。CT表现:13例显示不同程度的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4例瘤内可见斑点状、环状及半环状钙化。15例形成软组织肿块,其中14例含有钙化灶,12例软组织肿块呈分叶状。1例由骨软骨瘤继发的软骨肉瘤,伴有明显增大软骨帽。增强扫描后12例显示病灶边缘及软骨小叶分隔明显强化,3例高级别软骨肉瘤呈结节状及弥漫性明显强化。MRI表现:T2加权成像及压脂像呈高信号影,其内伴有少许低信号钙化灶和纤维间隔。T1加权成像呈低或等混杂信号影。增强扫描后8例出现特征性的弧形或环形强化。3例边缘可见"树芽征"样由周边向中央强化。结论正确认识和理解骨盆软骨肉瘤不同影像表现及其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对临床处理包括诊断、活检、治疗及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孤立性浆细胞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孤立性浆细胞瘤(SP)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SP的影像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7例SP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7例均为单发病灶。发生于骨4例,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肿胀疼痛;影像学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较清晰,骨皮质变薄或断裂,部分伴周围软组织肿块。骨外3例,临床表现为局部不适、异物感、鼻出血等;影像学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CT平扫肿块密度与肌肉相似。结论:SP患者全身症状不明显,但病灶边界均较清晰。发生于骨的患者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肿胀酸痛,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伴破坏区和(或)周围软组织肿块;发生于骨外者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异,影像学表现为孤立性软组织肿块。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资料,其中CT检查9例,5例行增强扫描;MRI检查12例,7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14例原发性骨淋巴瘤中12例为B细胞源性,2例为T细胞源性。11例侵犯单一骨,3例侵犯多骨,共侵犯19处骨骼。其中骨盆8例次,椎体5例次,股骨4例次,颅骨2例次。行CT扫描的9例中,6例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呈虫蚀样、筛孔样,2例呈浸润性骨质破坏,1例呈混合型骨质破坏,2例出现骨膜反应。行MRI扫描的12例均可见骨髓侵犯,伴周围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T2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骨髓腔侵犯更为清楚,可见病变区骨髓腔信号明显增高。结论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淋巴瘤(PLB)的影像学表现,提高临床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诊断率方法1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淋巴瘤,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7—80岁,中位年龄47.5岁,17例经X线及CT检查,12例MR检查。结果(1)发病部位:股骨6例次,髂骨、胸椎各3例次,胫骨、肱骨、腰椎各2例次,骶骨、胸骨各1例次,长管骨发病占59%。(2)病灶数目:17例PLB中,1例多骨受累,其余均为单骨受累;(3)病变特征:溶骨性骨质破坏,骨质硬化,轻度骨膜反应,明显软组织肿块,病理性骨折。结论(1)PLB影像学上缺乏特征性表现,须X线、CT及MRI结合观察,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2)PLB与其它骨恶性肿瘤鉴别困难。但全身症状轻、病灶骨质破坏轻而软组织肿块大、骨膜反应少强烈提示PLB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骨盆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骨盆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12例均行X线检查,4例行CT检查,11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原发性淋巴瘤中,位于髂骨10例,耻骨及骶骨各1例。X线及CT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混合性骨质破坏4例,常合并较大软组织肿块,骶髂关节受侵犯2例,髋关节受侵犯7例;MRI检查T1WI主要表现为等信号6例,稍高信号1例,低信号4例,T2WI主要表现为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骨盆是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好发部位,其X线、CT表现多样,MRI信号复杂,需与多种恶性骨肿瘤鉴别,充分结合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可提高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征象,以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2017年5月至2022年2月6例病理证实的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术前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血管肉瘤4例。6例均进行了X线、CT平扫和MRI检查,其中1例行CT增强检查,2例行MRI增强扫描。分析X线、CT及MRI影像特点。结果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X线均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例血管肉瘤中,位于骨盆者1例,单发位于长骨者2例,下肢骨广泛破坏者1例,X线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部分有硬化边。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形成,髂骨病灶见硬化边,病灶内见高密度钙化影,6例病灶均无骨膜反应。磁共振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 肿块信号比肌肉高,磁共振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T2WI)信号混杂,整体较高,磁共振T2压脂序列(fat suppreion-T2WI,T2-fs )呈高信号,大部分病灶周围无水肿,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 骨原发血管性恶性肿瘤影像表现多样化,多发、T2信号较高、无骨膜反应,MRI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骶骨肿瘤的影像表现,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部位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经病理证实的骶骨肿瘤的影像表现。58例行X线检查,32例行CT检查,47例行MRI检查。结果 69例骶骨肿瘤中,转移瘤23例,脊索瘤22例,神经源性肿瘤9例(神经鞘瘤7例、神经纤维瘤、神经母细胞瘤各1例),骨髓瘤6例,淋巴瘤及骨巨细胞瘤各3例,甲状腺滤泡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韧带状纤维瘤各1例。骶骨恶性肿瘤表现为骶骨溶骨性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及骶髂关节受侵犯易见。脊索瘤表现为中心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巨细胞瘤多为偏心膨胀性骨质破坏,转移瘤、骨髓瘤及淋巴瘤为多骨多发病变;神经源性肿瘤多伴有骶孔扩大、破坏。结论骶骨肿瘤的种类繁多、影像表现多样,结合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可提高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发型四肢长骨内生软骨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型四肢长骨内生软骨瘤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 X线平片12例,分为三种表现:2例仅表现为钙化,1例仅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质破坏伴钙化9例。CT检查8例,所有病例均显示骨质破坏伴瘤内不同程度的钙化,CT显示小的骨质破坏及细微钙化更有价值。MRI检查7例,所有病灶境界清楚,平扫T1WI呈低信号为主,1例病灶内见斑片状高信号,T2WI均呈不均匀明显高信号,增强后4例病灶呈环形不均匀强化,3例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X线平片、CT及MRI图像所有病例均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结论单发型长骨内生软骨瘤多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综合X线平片、CT和(或) MRI对本病大多数可做出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研究原发性骨淋巴瘤及继发性淋巴瘤骨浸润的CT、MRI表现,探讨CT、MRI对骨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骨淋巴瘤23例,其中原发性骨淋巴瘤5例,全身淋巴瘤伴发骨浸润18例,回顾性分析各类病例CT、MRI表现。结果 5例原发性骨淋巴瘤均为单发,分别位于股骨、髂骨、肱骨、胸骨和上颌骨,均为浸润性骨质破坏,可伴有少许硬化;18例继发性骨淋巴瘤单骨发生10例,8例为多发骨浸润,其中溶骨型5例,浸润型6例,硬化型2例,混合型5例,病变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脂肪抑脂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可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骨淋巴瘤浸润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CT、MRI在骨淋巴瘤诊断和鉴别上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少见型软骨肉瘤(uncommon chondrosarcoma,uCHS)的CT及MR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州市中心医院2004年6月-2016年1月14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少见型软骨肉瘤的CT及MR表现,其中6例行CT平扫、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9例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 结果 14例分别位于后腹膜、后纵隔、前纵隔、左侧大腿、寰椎、右侧坐骨、左侧耻骨、右侧鞍旁、右侧岩骨、右侧髋臼、胸椎、左侧顶骨、左侧肋骨、左侧肩胛骨。①黏液型5例,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周围见软组织影,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钙化少或无。MRI以明显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影,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1例病灶内见片状出血灶。②间叶型4例,位于骨外,表现为软组织团块内均匀散在点状钙化影,2例呈"满天星"样改变。③透明细胞型3例,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肿瘤组织内钙化或骨化较少见;2例T2WI内见低信号分隔,增强后边缘及分隔呈"花环状""扇贝样"强化。2例病灶内出血,并见"液-液"平面。④去分化型2例,表现为具有2种形态组织特点的"双相征"。即肿瘤由低级别软骨肉瘤和高级别梭形细胞肿瘤组成,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周围无钙化软组织影。 结论 uCHS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CT、MRI检查能清楚显示肿瘤部位、内部结构及相邻组织关系,有助于术前手术方案的确定和术后疗效的评价,确诊仍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原发骨肉瘤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探讨三者在原发骨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骨肉瘤病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5例。患者年龄在15~48岁,平均26岁。其中发生在股骨的原发骨肉瘤8例,胫骨5例,肱骨3例。回顾性分析其X线平片、CT和MRI表现。结果 16例均经X线平片、CT和MRI检查,X线平片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8%,CT检查正确率为100%,MRI检查正确率为100%。16例原发骨肉瘤中成骨型骨肉瘤3例,溶骨型骨肉瘤2例,混合型骨肉瘤11例。X线平片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瘤骨和Cod-man三角检出率分别为88%、63%、56%、56%、44%;CT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瘤骨和Codman三角检出率分别为100%、75%、94%、75%、25%;MRI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瘤骨、软组织肿块、瘤周水肿区及Codman三角检出率为100%、25%、25%、100%、100%、19%。CT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瘤骨的显示敏感,对Codman三角的显示不如X线平片;MRI对骨膜反应、瘤骨的显示不如X线平片和CT;X线平片和CT不如MRI对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及瘤周水肿的显示。结论 X线平片是诊断骨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CT、MRI可以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MRI为外科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6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结果16例中病变位于肋骨、髂骨、胫骨、跟骨各1例,肱骨2例,股骨5例,脊椎5例,4例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及CT表现为浸润型5例,溶骨型6例,囊状膨胀型1例,混合型4例。MRI检查4例均为椎体淋巴瘤,表现为T1V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强化。结论长骨及脊椎为本病好发部位,影像表现以浸润型和溶骨型多见,骨质破坏范围相对较小而软组织肿块较大为特点,CT对本病的骨质改变和骨膜反应等观察优于X线。MRI对早期骨质改变和软组织侵犯的显示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