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效果情况。方法:选取98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人工关节置换组50例和PFNA内固定组48例。观察两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预后功能情况。结果: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预后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有较好的效果,应根据临床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痊愈28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1例,有效率98.04%;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6例,有效20例,无效7例,有效率86.27%。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8.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关节置换在治疗骨质疏松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内固定手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析和对比其通过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接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70例,对其中的35例患者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记为观察组,对剩下的35例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记为实验组,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要高于实验组,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要更为突出,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因此可以采取配合治疗的形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7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内固定组35例,采用内固定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组35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评价内固定组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死亡人数。结果:内固定组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较内固定术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优于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在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取26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参与此次研究,患者均于2014年1月份到2017年12月份入院进行治疗。随机均等分组,对照组予以内固定治疗,患者共13例;实验组予以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患者共13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Harris分值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不明显,数据对比所得P0.05;实验组的卧床时间较短,并发症较少,数据对比所得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治疗效果理想,总有效率较高,数据对比所得P0.05,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后Harris分值均显著提高,实验组的Harris分值改善幅度较大,数据对比所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人工关节置换,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及关节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优良率为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卧床时间及并发症方面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THA)与内固定法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人工关节置换组(16例)及内固定治疗组(20例),人工关节置换组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内固定组进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随访两组患者卧床时间,并评估术前和术后的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方法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治疗前后Harris评分下降值明显高于内固定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内固定法相比,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卧床时间短,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在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A组、B组(n=18)。A组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治疗;B组给予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手术情况、恢复情况。结果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A组术后功能恢复时间、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均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案,各有优势,但从手术耐受、早期下床、术后骨折愈合康复的角度上来说,人工关节置换优势更加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置换组35例与内固定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效果与并发症等。结果置换组治疗优良率、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内固定组(P0.05),而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内固定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确切,且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少,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从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抽取80例纳入到讨论中,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依据其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疗效92. 50%,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建议临床治疗股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将人工关节置换术作为首选方式进行选择,疗效突出,且术后恢复速度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固定法与关节置换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比内固定法与关节置换法的疗效.方法 选择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髋关节置换手术)和对照组(内固定手术),分别采用关节置换法与内固定法进行治疗,对2组的临床疗效、骨密度值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经治疗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6.7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5.87%,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的骨密度值均明显提高,但实验组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置换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内固定法更为优良,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PFNA固定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入院顺序抽取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观察组进行PFNA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的疼痛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间骨折及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从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四川现代医院老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7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根据治疗(髋关节置换手术)和对照组(内固定),进行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2组临床疗效比较,骨密度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8%,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治疗之后,2组骨密度明显下降,但实验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伴骨固定方法更优的老年骨质疏松症,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应用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纳入该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传统内固定处理,观察组则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术后并发症更低,卧床时间更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确切,临床应予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医学实践效果.方法 选取50例患有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骨折的同时均伴有骨质疏松症.将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人工关节置换组和内固定治疗组,人工关节置换组实行人工股骨头置技术,内固定治疗组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然后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患者的卧床时间,并对术前及术后的FRS评分及Harris评分评析.结果 人工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96.00±31.23)与内固定治疗组的手术时间(96.26±30.3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人工关节置换组的卧床时间(28.11±3.52)要明显少于内固定置换组(53.16±1.89),人工关节置换组的FRS下降分数为(22.59±11.54),Harris下降分数为(21.21±6.58);内固定置换组的FRS下降分数为(37.57±21.26),Harris下降分数为(29.12±6.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FRS评分及Harris评分降低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相比的手术时间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在卧床时间方面具有时间短恢复快的优点.因此,值得在医学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比观察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将2002-09~2006-04间收治的105例65岁以上新鲜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分为PR、IF两组.PR组为行人工股骨头置换者,IF组为行骨折内固定者.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开始下地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较动力髋螺钉固定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吴刚  宋楹  党华 《吉林医学》2014,(20):4525-4525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方法:置换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内固定组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置换组患者经治疗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达91.67%,显著高于内固定组的75.00%,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获得满意疗效,保障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生活质量,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缺点,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45例,其中19例接受人工关节置换,26例接受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手术前、后行FRS评分及Harris评分。结果:人工关节置换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内固定组(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的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FRS评分及Harri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在明确适应证的前提下,人工关节置换比内固定在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上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6,(10):1338-1339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2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人工关节置换组140例和PFNA内固定组140例。结果:PFNA内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关节周围疼痛例数均低于人工关节置换组,PFNA内固定组患者下地行走时间长于人工关节置换组(P<0.05)。PFNA内固定组优良率高人工关节置换组(P<0.05)。结论:PFNA内固定较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农文海 《基层医学论坛》2016,(11):1479-1480
目的:对比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DHS内固定处理方案,观察组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观察2组疗效、手术情况、术后康复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93.21±10.94)min,术中出血量为(385.5±70.2)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92.88±10.65)min,术中出血量为(381.4±75.9)mL,2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更短,开始负重训练时间更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并发症发生率与HSS评分良好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患者术后康复较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