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保留胸前神经(ATN)和肋间臂神经(ICBN)的方法及意义,探讨该术式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在以往对Ⅰ期、Ⅱ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乳腺癌保乳根治术的基础上,进行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改良。随机选取了120例Ⅰ、Ⅱ期的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保留组和切除组。结果保留组的胸肌萎缩,上臂后内侧感觉异常和疼痛等不良主诉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间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随访期内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Ⅰ期、Ⅱ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根治术中保留胸前神经及肋间臂神经操作上具有可行性,减少了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发生及胸肌萎缩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的乳腺癌手术的效果及意义.方法 将6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按入院治疗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保留组48例行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及2例行保乳术,术中尽量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对照组10例也行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但不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结果 保留组均有效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术后观察出现上臂麻木感3例,腋窝疼痛1例;胸肌萎缩现象几乎没有.随访1.5~2.5年,未见复发及转移.对照组10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异常及胸肌萎缩现象;随访1.5~2.5年,发生对侧转移1例、骨转移2例.结论 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的乳腺癌手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同时降低复发率和转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保留型乳腺癌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调查选取我院2014年2月15日至2015年8月22日期间乳腺科收治的10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保留术,对照组采用传统乳腺癌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局部复发、上臂感觉障碍、上臂运动障碍、胸大肌萎缩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行手术治疗且随访1年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肿瘤局部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出现上臂感觉障碍5例,上臂运动障碍7例,胸大肌萎缩3例,其他并发症13例,对照组1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臂感觉障碍,上臂运动障碍11例,胸大肌萎缩9例,其他并发症17例,两组之间这一系列并发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保留型乳腺癌手术不会增加肿瘤局部复发风险,能够有效降低上臂感觉障碍、上臂运动障碍、胸大肌萎缩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4.
刘旋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2):119-12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手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及胸前神经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中成功保留肋间臂神经及胸前神经68例,未保留肋间臂神经12例未保留胸前神经7例,进行对照比较他们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施行保留ATN及ICBN (68例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保留肋间臂神经及胸前神经不仅大大减小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且能保证淋巴结清扫的完整不会增加肿瘤的复发的危险性,是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方法和效果,为更好地治疗乳腺癌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临床常规手术方法,在腋窝淋巴结清除过程中不保留肋间臂神经;实验组在腋窝淋巴结清除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皮肤感觉异常率、疼痛率等。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皮肤感觉异常率、疼痛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半年的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给予保留肋间臂神经的效果更好,可改善患者术后上臂功能异常等情况,提高其术后生活质量,且不会影响手术效果,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解剖保留肋间臂神经与胸前神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6月至2016年10月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97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是否解剖保留肋间臂神经与胸前神经分为治疗组(46例)与对照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近期并发症、术后复发转移及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23.42±18.33)min,对照组为(101.28±17.51)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年,治疗组患者胸肌萎缩、腋窝疼痛、患肢麻木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解剖保留肋间臂神经与胸前神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乳腺癌手术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治疗,观察临床效果。方法本次探究中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所收治的54例乳腺癌手术患者作为样本人群,利用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均分,2组患者分别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内患者例数是27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组间数据。结果经过对应性治疗且随访6~1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均显著性更优,对照对照组而言,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手术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乳腺癌手术仍然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现在最普遍采用改良根治术和保乳手术,均要进行腋窝淋巴结的清扫术,在腋窝清扫术中往往会遇到肋间臂神经的保留与否的问题,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为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临床意义和可行性,笔者进行了本研究。方法:选择2000年9月~2007年11月在本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乳腺癌手术患者296例,其中有46例行保乳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96例,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共180例,对照组100例,术中常规切除肋间臂神经。术后对两组患者上臂内侧感觉功能、并发症及复发转移进行随访。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上臂感觉麻木疼痛不适10例,发生率为5.5%,而对照组高达9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7.67,P〈0.01)。随访3~10年两组手术的并发症和复发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明显减少患者术后患侧上臂内侧感觉障碍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转移发生率,因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癌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临床疗效。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手术基础上保留肋间臂神经,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术治疗方式,临床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方式治疗后术后患肢感觉障碍情况以及局部复发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患肢感觉障碍情况以及局部复发发生率结果分别是5.00%和0.00%,两组患者术后患肢感觉障碍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发生率结果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乳腺癌患者手术期间保留肋间臂神经,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肢上臂感觉障碍发生率,同时也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乳腺癌手术保留肋间臂神经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68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二组患者均行乳腺癌切除术,观察组在行腋窝淋巴结切除术时保留肋间臂神经,对照组患者不保留肋间臂神经。比较二组患者手术时间、淋巴结清除数目;术后观察随访,比较二组患者上肢感觉障碍情况,比较二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过程中二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除数等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随访上肢感觉障碍情况,观察组有5例上肢感觉异常,总感觉异常率为14.71%(5/34例),对照组有30例上肢感觉异常,总感觉异常率为88.24%(30/34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治疗后随访期间,二组患者均无局部复发和转移病例出现,治疗安全效果非常优越。结论乳腺癌手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可明显减少患者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且不增加手术的复杂性,不影响淋巴结的清扫,不增加术后复发转移发生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在急诊膝关节以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小腿、足部或膝关节外伤,拟行清创缝合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超声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行患侧股神经和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定位穿刺,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定位.在穿刺点注入1.5%利多卡因.在30 min内每5 min观察1次感觉阻滞的效果.记录局麻药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效果,镇痛维持时间、并发症.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超声组的患者局部麻醉药的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超声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比传统阻滞方法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段视神经胶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颅内段视神经胶质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3例患者经鼻-蝶窦入路显微镜下手术切除,6例经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切除;全切除3例、近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病理报告为星形细胞瘤Ⅰ~Ⅱ级6例,Ⅱ~Ⅲ级3例.7例手术后放射治疗.结论 该病以儿童及年轻患者多见,临床表现以头痛、视力障碍和内分泌改变为主.CT和MRI扫描可协助诊断.仅累及视神经的胶质瘤多数呈低度恶性,应尽可能在显微手术下全切除;同时侵犯视交叉的胶质瘤恶性程度较高,效果不佳.放疗和化疗对防止肿瘤复发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医药科学》2019,(20):98-101
目的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12月期间120例PFNA术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对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操作时间、舒芬太尼使用量及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前、麻醉后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组DBP、SBP、P及SpO2水平稳定,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麻醉操作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方面,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镇痛优良率方面,对照组(88.33%)低于观察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为2.78%,对照组为2.7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FNA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优良率高,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对患者机体生理功能影响较小,尤其在伴有基础疾病较多的高龄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17.
18.
于小虎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83+85-83,85
目的观察探讨转子下坐骨神经阻滞加股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60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麻醉阻滞效果。结果两组麻醉阻滞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子下坐骨神经阻滞加股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上肢手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用0.5%罗哌卡因20 mL,传统一针法,穿刺单次给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D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分别以0.5%,0.4%和0.2%罗哌卡因20mL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分别于麻醉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进行感觉和运动检查。结果 D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较其他组延长(P<0.01),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较其他组短(P<0.01);但均大于6 h,因此差别无临床意义。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0.2%罗哌卡因可以达到臂丛神经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分离阻滞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The activation of the inflammasom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However, only a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in the peripheral nerve, especially in the sciatic nerve, and the mechanism of this activation remains elusive. Moreover, how interleukin-1 beta (IL-1β) is produced after sciatic nerve injury is also unknown. In our study,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3 (NLRP3) inflammasome is activated after sciatic nerve injury and to explore its role in sciatic nerve injury. The results of immunoblotting and immunofluorescence microscopy indicate that the NLRP3 inflammasome was activated after sciatic nerve injury in wild-type (WT) mice, as demonstrated by upregulated inflammasome-related components, e.g., NLRP3, procaspase-1 and ASC. Furthermore, upregulated inflammasome-related components cis-cleavage precursor IL-1β (proIL-1β) and precursor interleukin-18 (proIL-18) to IL-1β and IL-18, contributing to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Consequently,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after sciatic nerve injury in NLRP3 knockout (NLRP3-KO) mice was less severe than that in WT mice. Moreover, NLRP3-KO mice exhibited an increased sciatic functional index (SFI), which was determined by footprint analysis, suggesting that NLRP3 deficiency is beneficial to sciatic nerve recovery after injury. Therefor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NLRP3 is involved in the recovery from sciatic nerve injury and mediates the producti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such as IL-1β, after sciatic nerve inj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