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葛琪  陈荣 《中国医药指南》2012,(30):318-319
目的探讨并总结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皮下出血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来我院门诊注射低分子肝素的84例不孕不育患者,对引起皮下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注射的方法不正确,注射部位及间隔不当,按压力度及时间差异是引起皮下出血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减少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结论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注意注射的间距,按压的时间和力度,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于减少皮下出血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时更换针头与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和T IA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注射前更换针头,对照组直接注射,两组各注射240例次,观察两组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结果:实验组皮下出血面积及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前更换针头可以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  相似文献   

3.
李祥萍 《哈尔滨医药》2008,28(1):58-58,60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中,改良皮下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均为术后连续应用LMWH7天。每例患者腹部皮下注射LMWH1次/12h,累计1400例次。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进组50例,共700例次,对照组50例,共700例次。结果改进组出血例次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应用LMWH时,采用改良的皮下注射方法可以显著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减少出血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春 《安徽医药》2009,13(10):1289-128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两种不同注射方法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关系。方法选用下肢静脉血栓和下肢动脉栓塞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注射低分子肝素钙14次。结果实验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皮下出血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的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可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  相似文献   

5.
李静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0):198-199
低分子肝素钙(LMWH)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由普通肝素解聚而成,皮下注射后能形成有效的血浆肝素浓度发挥其降低高凝状态的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率高,半衰期长,抗栓作用强、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因其腹部皮下注射持续时间长、副作用小,临床上应用不需要连续实验室监测,具有药理学上和临床上的优势。治疗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已得到肯定,因而被临床上广泛应用。用法是2次/d,每12小时皮下注射给药1次即可。  相似文献   

6.
刘琪  杜蕊 《家庭医药》2016,(9):61-62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按压时间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到2015年5月于我院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75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三组各有25例患者,甲组注射后按压3min,乙组注射后按压5min,丙组注射后按压10min,对比三组患者的皮下出血情况。结果:甲组25例患者的出血例数与皮下出血点要明显大于乙组、丙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乙组与丙组患者的出血例数与皮下出血点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按压时间5min以上能够有效降低注射部位的皮下出血率,缩小皮下出血点大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减少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出血的方法。方法将60例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试验组采用垂直皱褶法及留置气泡技术皮下注射。观察并计算每组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及程度。结果试验组皮下出血率为15.7%低于对照组的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局部出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垂直皱褶法及留置气泡技术可有效降低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减轻皮下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8.
张冬梅  杜蕊 《家庭医药》2016,(9):132-133
目的:观察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减少皮下出血的结果,为优化注射方法提供就。方法:随机挑选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来我院治疗的需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计98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2例上半年治疗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注射方法;下半年治疗的56例患者为实验组,采取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对比患者的皮下出血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皮下出血对比对照组要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56例患者的瘀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能够较好的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对于促进患者健康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在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同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目前关于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相关因素的研究有很多,本文对注射部位的选择、注射的过程中的进针方法、按压方法、注射手法、注射的体位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按压方法与皮下出血的关系。同时找出有效的按压时间及力度,减少皮下出血的概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患有脑梗死并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按压时间分别为3min、5min、8min、10min,在各组按压时间的基础上用弹力按压器按压力度为皮肤下陷1cm、2cm、3cm、5cm等深度,观察各组出血面积的大小和出血例次。结果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按压方法与皮下出血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按压5min,皮肤下陷2cm可以减少出血面积和出血例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皮下注射经局部按压与否对皮下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47例冠心病行皮下注射LMWH的患者,用自身对照法,即右腹部注射后局部压迫3-5min,左腹部注射后局部不压迫。观察皮下注射后1、3、7d局部皮下出血的例、性质及面积。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皮下出血例、性质、面积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局部不按压方法可以显著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及皮下出血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改良低分子肝索皮下注射方法与患者接受度、皮下出血发生率和出血面积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住院需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改良注射组和常规注射组,各40例.改良组采用注射部位轮换及提捏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法.对比观察患者自评接受度及注射部位皮下出血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改良组及常规组患者自评接受度分别为:很满意10、1人,满意26、18人,不满意4、21人;满意率分别为90%、47.5%,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改良组皮下出血5人,平均出血面积(0.016±0.022)cm^2,皮下出血率为12.5%;常规组皮下出血31人,平均出血面积(0.025±0.034)cm^2,皮下出血率为77.5%;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可明显增加患者接受度并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及缩小出血面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药科学》2017,(24):83-8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出血与患者皮下脂肪厚度的关系,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影响,以期更好的为临床决策与发展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本院自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复发性流产患者30例和妇科术后血液异常患者30例,共60例。分别测量其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再给予精确深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根据注射后按压时间的不同,分为按压3min组和4min组,记录患者皮下出血情况。最后综合以上数据分析注射后皮下出血与皮下脂肪厚度和按压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按压3min组患者出血与未出血的皮下脂肪厚度分别为(28.53±6.82)mm和(39.01±7.21)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部脂肪厚度≥30mm与≤30mm的出血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压4min组患者出血与未出血的皮下脂肪厚度分别为(29.78±7.98)mm和(34.02±7.5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部脂肪厚度≥30mm与≤30mm的出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脂肪厚度是影响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皮下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且腹部皮下脂肪厚度<30mm的患者更易有出血倾向,按压适宜时间为4min。  相似文献   

14.
匡霞  叶显元  胡迪 《安徽医药》2019,23(10):1980-1982
目的探讨腹部注射定位轮换图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部位规律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 2016年 9月至 2017年 3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52例需要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按照自行设计的腹部注射定位轮换图轮换注射部位。对照组随机轮换注射部位。观察两组腹部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 4.1%)低于对照组( 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664,P<0.001)。观察组皮下出血面积< 1.0 cm2(50.0%)1.0~1.9 cm2(33.4%)2.0~3.9 cm2(8.3(8.3%)>6 cm2,36.6%、%),4.0~5.9 cm2,(0.0%)对照组分别为 34.1%、 19.5%、 7.3%、 者差异无统计义( Z=1.045,P=096)。结论使用腹部注射定位轮换图可使低分子肝素注射的部位轮换2.5%,两,学意,.2,规律、合理,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减轻病人痛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分子排阻色谱法测定低浓度肝素钠注射液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方法。方法: 采用分子排阻法,检测器为示差检测器,TSK G4000SWXL(300 mm×7.8 mm,5 μm)和TSK G3000SWXL(300 mm×7.8 mm,5 μm)色谱柱串联,柱温为30℃,流动相为0.1 mol·L-1醋酸铵溶液,流速为0.6 mL·mL-1。结果: 该方法专属性强,回收率试验中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的RSD为0.38%,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4 000级分的RSD为1.81%,相对分子质量8 000~16 000与16 000~24 000级分之比的RSD为0.42%。样品定量限为2.0 mg·mL-1,测定结果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标准。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测定低浓度肝素钠注射液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Low molecular weight dextran injection,LMWD)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32例THA术后预防性应用LMWH和LMWD患者发生DVT和术后出血的情况,其中抗凝组术前12 h均应用LMWH 2500U,术后6 h后应用LMWH剂量为5 000 U/d者14例(高剂量组)、2500 U/d者18例(低剂量组),时间7~14 d,均联合手术当日应用LMWD500 ml至1000 ml;并与2003年4月至2005年4月35例THA术后未应用LMWH和LMWD患者3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病程、假体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术后1个月内对照组9例(25.7%)、高剂量组1例(7.1%)、低剂量组2例(11.1%)发生DVT,其中对照组有1例DVT继发PTE死亡,抗凝组无死亡.对照组与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及对照组术后出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401.5±90.7)和(619.2±264.8)、(363.5±96.6)和(486.7±269.7)、(319.7±89.2)和(430±192.5)ml;高、低剂量组之间、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组未发生溃疡出血、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分子肝素是通过酶解或化学降解的方法得到分子量较小的普通肝素片断,较普通肝素抗凝血作用小,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类很有价值的抗凝药物。本文详细介绍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对其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深静脉血栓、进展型脑梗死、介入治疗及抗炎作用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同时就临床常用的低分子肝素之间化学结构及抗Xa/IIa比值等细微差别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制低分子肝素明胶纳米微球,并对其制备条件进行比较性研究。方法用乳化凝聚法制备低分子肝素明胶纳米粒,并用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纳米粒表面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结果低分子肝素明胶纳米粒为圆形或椭圆形,分散性好,粒径40~100 nm,包封率在80%以上,最佳制备工艺重现性良好。结论以明胶为囊材,采用乳化凝聚法,制备了低分子肝素明胶纳米粒,且制备工艺简便稳定,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Nasal administration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the systemic absorption of therapeutic amounts of heparin was possible following nasal administration. Sprague-Dawley rats received nosedrops containing a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 or 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 formulated with or without tetradecylmaltoside (TDM). TDM is a nonionic surfactant that has been previously shown to be a potent absorption enhancer in studies with peptide drugs. LMWH/UFH absorption was determined by measuring plasma anti-Factor Xa activity. The inclusion of 0.25% TDM in nasal formulations containing LMWH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C(max) and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of anti-Factor Xa activity when compared to LMWH formulated in saline alone. The addition of TDM to a nasal formulation containing UFH resulted in a much smaller increase in the C(max) and the AUC of anti-Factor Xa activity. The 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of LMWH was increased from 4.0 +/- 0.4% in the absence of TDM to 19 +/- 0.3% in the presence of TDM. The reversibility of the absorption enhancing effect of TDM was studied by applying LMWH nasally 60 or 120 min after the enhancer. The effect of TDM on the nasal epithelia appeared to be rapidly reversible. In conclusion, nasal delivery of LMWH, but not UFH, was successful when an absorption enhancer was included to increase nasal permeability.  相似文献   

20.
杨明康  李晓燕  钱捷  黄磊  蔡谨  徐志南 《齐鲁药事》2012,31(11):663-666
低分子量肝素是一种新型抗凝药,具有抗凝血、抗血栓、抗肿瘤等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皮下注射吸收好、半衰期长、生物利用率高等优点。本文介绍了低分子量肝素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并对低分子量肝素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