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SARS传播特点及其传染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ARS传播特点及其传染力,为今后开展SARS的人群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通过对2003年和2004年北京市SARS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典型传播链及个案研究结果的分析,阐述与SARS传播及传染力相关的因素。结果SARS的最长潜伏期为12天,最短潜伏期不超过3天。结论SARS潜伏期没有传染性,发病期具有传染性,其传染性大小可能与SARS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SARS传播过程及传染力可能具有“充电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 SARS 传播特点及其传染力,为今后开展 SARS 的人群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通过对2003年和2004年北京市 SARS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典型传播链及个案研究结果的分析,阐述与 SARS 传播及传染力相关的因素。结果 SARS 的最长潜伏期为12天,最短潜伏期不超过3天。结论 SARS 潜伏期没有传染性,发病期具有传染性,其传染性大小可能与 SARS 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SARS 传播过程及传染力可能具有“充电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某医院医务人员院内感染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此次SARS院内感染的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共13例护理人员发生院内SARS感染,输入性传染源为一女性肿瘤患者的丈夫,这名确诊SARS的丈夫在发病期间与其妻至少有2周医院内密切接触史。13例中8名是后来借调入该肿瘤患者入住科室的,她们感染SARS的平均潜伏期为12.6d。对与13例SARS病例在潜伏期内(1例为发病早期)有密切接触者共57人进行追踪观察1月.结果无l例感染SARS。结论 SARS病人在潜伏期没有传染性或传染性不大。感染SARS与接触传染源的程度以及持续接触时间有关。SARS的发病可能与机体的免疫状况有关,SARS的病理基础可能与免疫损害有关。免疫抑制病人可能成为SARS的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和传染源。  相似文献   

4.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具有急性起病、传染性强、易感人群普遍、传播快、病死率高的临床特点。SARS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但死亡者以老年人为主。对SARS死亡病例的分析发现,70%~100%伴有肺外器官功能改变,70.9%伴发其他基础疾病,30%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此,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SARS病人可能因肺部感染启动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而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5.
一起SARS暴发传播链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Li Q  Zeng G  Ou JM  Guo GP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1):906-909
目的 分析SARS暴发案例的传播特点,评价SARS在发病前后的传染性。方法 以一起主要发生在北京的SARS暴发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用统一的调查表,以现场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275例接触者进行线索追踪和个案调查。用传播链示意图分析传播关系,用接触史分析图分析传染性。结果 本起SARS暴发传播链中的接触者275人,发病41例(不包括先证者),死亡5例,罹患率14.9%,病死率12.2%。其中家族病例19例(占46.3%),单位聚集病例13例(占31.7%)、社区病例8例(占19.5%),私人诊所医生1例(占2.4%)。其传播过程可用传播链清晰地描述。41例病例均与前代病例的症状期有密切接触史;仅与前代病人潜伏期接触的114人无一人发病;未发现无症状的密切接触者有传染性。无防护地照顾护理病人最危险,其次是一起居住、看望病人和给SARS病人看病。本案例的潜伏期为1~10d,中位数为3d。结论 全部SARS病人在发病前均与其前代病例症状期有过密切接触;传染性的强弱与SARS病人与密切接触者的接触方式有关;未观察到SARS病人潜伏期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某医院医务人员院内感染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此次SARS院内感染的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共13例护理人员发生院内SARS感染,输入性传染源为一女性肿瘤患者的丈夫,这名确诊SRAS的丈夫在发病期间与其妻至少有2周医院内密切接触史。13例中8名是后来借调入该肿瘤患者入住科室的,她们感染SARS的平均潜伏期为12.6 d。对与13例SARS病例在潜伏期内(1例为发病早期)有密切接触者共57人进行追踪观察1月,结果无1例感染SARS。结论 SARS病人在潜伏期没有传染性或传染性不大。感染SARS与接触传染源的程度以及持续接触时间有关。SARS的发病可能与机体的免疫状况有关,SARS的病理基础可能与免疫损害有关。免疫抑制病人可能成为SARS的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和传染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一起SARS爆发流行的病例分布特点,了解传播途径,为有效控制SARS的发生与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SARS局部爆发进行调查,利用Exce15.0软件和SPSS10.0软件分析该起SARS病例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人群分布及聚集性特征。根据传播链分析传播关系。结果:由首发病例(指征病例)引起感染或继发感染病人79例,年龄分布在19~69岁,男性占51.89%,女性占48.11%。发病人群包括护士、医生、同期住院患、家属、其他人员人员,分别占36.71%、12.66%、7.59%、10.13%和32.99%。病例分布有四个时段,医护人员发病时间主要集中于第一、二个高峰时段,院内非医护人员和院外人员发病时间集中第三高峰,医务人员家属发病时间主要分布在第四个时段。密切接触是SARS传播的主要途径,尤其是近距离接触病例获得感染的机会比较大,SARS病例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几个科室,结论:该起SARS流行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性,为典型的院内SARS爆发感染;医务人员应对飞沫和接触性传播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加强对该病的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尤其医务人员感染率较高。天津、广东、山西、北京、内蒙古确诊SARS患中医务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38.07%、22.85%、17.53%、16.19%、14.53%,因此,做好医学防护工作,预防院内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某综合医院工作人员感染SARS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某综合医院工作人员感染SARS的基本情况,分析发生感染的可能原因、途径和高危人群,为今后预防和控制SARS及类似传染病可能造成的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国家卫生部推荐的《非典型肺炎病例个案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某院工作人员中所有感染SARS患,进行逐个个案调查。资料采用SPSS11.0进行整理和统计处理。结果:发生在某综合医院的这次SARS疫情,共造成41名工作人员感染,罹患率6.1%。医生、护士和病区内物业人员感染率高于医院其他人员,院内SARS性别罹患率无显性差异(χ^2=3.05,P=0.08)。结论:SARS在综合医院暴发流行,存在明显的医院聚集性,医生、护士和病区内物业人员是感染SARS的高危人群之一,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SARS是由变异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危害性极大的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由于医护人员与患者的特殊关系 ,因此成为首发感染的高危人群。为了遏制SARS的流行 ,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 ,是控制继发感染 ,促进SARS患者早日康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对 6例SARS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无 1例病人死亡 ,无 1例二代感染 ,无 1例医务人员感染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我院自 2 0 0 3年 2月以来共收治输入性确诊SARS病人 6例 ,其中男…  相似文献   

11.
SARS病毒感染临床分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ARS病毒感染的临床分型。方法:对4例SARS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过程及高危人群抗SARS病毒IgG抗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提出了SARS病毒感染可进一步分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型(重症)、非典型性肺炎型(肺部阴影为主要表现)、钝挫型(轻症,无肺部阴影)和隐匿型(无症状感染者)4种临床类型。结论:SRAS病毒感染可表现为连续的、轻重不同的多种临床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研究在SARS疫区高危人群的预防。方法回顾分析总结河北省胸科医院今年 4~ 6月份作为SARS定点收治医院 ,对高危人群进行有效预防的综合措施。结果SARS爆发期间 ,河北省胸科医院高危人数 75 3人 ,其中医务人员 4 85人 ,患者家属 2 6 8人 ,无 1人感染 ,对高危人群预防成功率 10 0 %。收治SARS确诊病例 2 1例 ,疑似病例 4 6例 ,治愈率 10 0 % ,病死率 0 %。结论本结果在SARS世界性爆发 ,治疗原则未成章 ,全球对该病均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河北省胸科医院取得了高危人群零感染 ,预防成功率 10 0 %的成果 ,可以肯定 ,这一预防措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SARS病毒S1蛋白N端片段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获得纯化的重组SARS病毒S1蛋白N端部分,研究其与机体产生针对SARS病毒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机制.方法:将编码SARS病毒S1蛋白N端334个氨基酸残基的基因进行克隆,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获得了纯化的重组蛋白.利用SARS患者恢复期已知的SARS抗体阳性血清,鉴定纯化的重组S1蛋白片段.结果:克隆表达的重组蛋白基因序列与公布的SARS病毒S1蛋白N端的基因序列相同,所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4 000.3份SARS患者恢复期的血清均与重组蛋白反应,在相对分子质量64 000处形成特异性的反应条带,而来自SARS流行前的正常人对照血清则不能与重组蛋白反应.结论:获得的重组蛋白与SARS病毒抗体呈现特异性的反应,为进一步研究SARS病毒感染免疫应答机制和制备SARS病毒的重组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ARS与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对1例SARS患者感染恢复后出现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例中年女性患者在SARS感染痊愈后出现全身广泛疼痛,同时伴有焦虑、睡眠障碍、重度乏力,曾被误诊为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最终确诊为纤维肌痛综合征.经过止痛、抗焦虑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SARS感染后出现广泛疼痛时,应注意有无纤维肌痛综合征.病毒感染是引起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病因之一,SARS作为一种病毒感染与纤维肌痛综合征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SARS治疗过程中由继发感染引起的病情反复。方法 回顾性分析继发感染的14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14例病人均给予阿奇霉素和头孢呋欣或左旋氧氟沙星抗感染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7例病人体温迅速降至正常,经过3天后再次上升,4例病人表现为持续高热,2例病人体温保持正常,1例糖尿病病人体温出现反复波动;所有病人在治疗中出现肺部阴影加重和/或白细胞明显增高,调整抗茵药物后所有病人在3天内体温均再次降至正常。肺部阴影逐渐吸收。有2例重症病人死亡,12例痊愈出院。结论 SARS病人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体温的复升,WBC及中性粒细胞的升高,肺部阴影的加重可能为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应加强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泪液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寻找SARS病毒是否通过泪液或眼结膜传播的理论依据,了解泪液和血液中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8例不同病程的SARS患者泪波及血清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结果:18例SARS患者泪液中的特异性IgM类和IgG类抗体均为阴性,而同组患者有13例其血液中的特异性IgM类和IgG类抗体呈阳性。结论:SARS病毒可能不通过泪液或结膜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北京临床诊断SARS病例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利用SPSS软件,结合北京市2000年人口数,进行临床诊断SARS病例流行病学特征的描述和分析。结果 确诊SARS的发病率为1.04/万,死亡率为5.75/百万。病死率为5.42%。20—2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医务人员(27.8%)发病比例最高,男女发病率差异不大。有明确接触史的占38.1%。结论 家庭内传播和医院内传播是病例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控制传染源后疫恃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老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以提高治愈率。对我院2003年5月6日至6月27日收治的41例老年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非老年SARS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老年SARS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以中等度热为主,高热、畏寒、寒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老年SARS患者(P<0.05);老年SARS患者血淋巴细胞降低的发生率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明显低于非老年SARS患者(P<0.05);老年SARS患者血清白蛋白明显低于非老年SARS患者(P<0.01);老年SARS患者肺部体征的阳性率高,肺部X线胸片表现双侧多发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多于非老年SARS患者(P<0.01);老年SARS患者治疗中并发精神障碍、二重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多于非老年SARS患者,老年SARS患者并存基础病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SARS患者(P<0.01);病死率老年SARS患者为24.4%,显著的高于非老年SARS患者的5.5%(P<0.01)。提示我院收治的老年SARS患者临床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高热的发生率低,肺部表现以双侧多发病变多见,细胞免疫功能减低,临床分型重型和极重型比例高,并存基础病、并发症数量多,治疗复杂困难,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确定海南省SARS的发生情况以及探讨环境因素对SARS流行的影响。方法建立发热病例监测系统,收集发热病人的有关信息;回顾性调查2001~2002年海南省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EIA法检测SARS病毒感染高危人群1只G抗体;收集海南省近几年的气象、环境资料,分析环境因素对流行的影响。结果海南省2003年4月~2004年4月报告发热病例442 792例,其中SARS医学观察病例78例,无死亡病例,经综合诊断后全部排除SARS。2001~2002年全省22家综合医院共诊断非典型肺炎病例508例,无死亡病例,病例呈高度散发,其流行病学特征与SARS特征完全不同。采集海南省5个不同居住环境中的SARS病毒感染高危人群、普通人群和流动人群及2003年SARS医学观察人群共1451份血清标本,进行SARS病毒IgG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海南省2003年前后未曾发生过SAPS病例,这可能与海南省优良的生态环境、高质量的空气和强度较大的日照等自然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抗击非典中特殊医患关系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SARS肆虐时期的医患关系变化作了系统的伦理思考,指出抗击非典的斗争使医患双方均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救治病人的艰巨性与自身面临牺牲的高风险构成对医务人员的双重考验;被医者救治的对象,又是随时可能向他们传播非典病毒的感染者,全力救治与严防感染成为一对现实的矛盾;不断发生的“战斗减员”削弱了一线的战斗力,又加重了整个救治工作的压力。作者认为特殊的医患关系体现在:不明疫情凸显医疗风险,一心赴就展现白衣天使的新形象,抗御非典折射出新世纪医务道德的精髓。文中强调高效运作的组织指挥系统、超乎手常的职业道德素养、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介入,是调节这种特殊医患关系的四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