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歇性清洁导尿术(CIC)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68例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尿管法,观察组实施CIC;观察两组治疗2周、4周时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及泌尿系统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第2周和第4周的泌尿系统感染率为2.94%和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5%和32.35%(P0.05);观察组第2周和第4周膀胱残余尿量为(61.27±2.36)mL和(46.73±2.14)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1.42±1.94)mL和(143.16±1.48)mL(P0.05);第2周两组的膀胱容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观察组的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4周滴漏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为2.9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1%(P0.05)。[结论]对SCI病人采用CIC,可明显增加膀胱容量、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和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表膀胱及骶神经电刺激联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5例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体表电刺激组和常规组3组,每组1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无菌性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体表电刺激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体表膀胱及骶神经电刺激;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在体表电刺激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对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及停止导尿时间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膀胱容量多于治疗前、残余尿量少于治疗前(均P<0.05);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及体表电刺激组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常规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常规组(均P<0.05);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的膀胱容量明显多于体表电刺激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体表电刺激组、停止导尿时间短于体表刺激组(均P<0.05)。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6.7%,体表电刺激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40.0%,常规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46.7%,体表电刺激组及常规组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体表电刺激+冷热冲洗组(均P<0.05)。结论体表膀胱及骶神经电刺激联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法能有效地减少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并缩短导尿时间,有效地促进了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林玉梅 《全科护理》2016,(31):3292-3293
[目的]观察尿潴留病人应用间歇导尿与留置导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尿潴留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病人采用留置导尿方式,观察组病人采用间歇导尿方法。比较两组病人的膀胱功能、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治疗后自主排尿恢复时间(10.86d±2.79d)、残余尿量(42.78 mL±15.09mL)均低于对照组(20.91d±3.82d,82.12mL±14.83mL);观察组病人的膀胱容量(428.56mL±52.55mL)高于对照组病人(337.85mL±55.1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的泌尿系统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治疗后泌尿系统感染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潴留病人应用间歇导尿术能够有效缩短病人自主排尿恢复时间、减少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率、促进膀胱功能,效果优于留置导尿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容量压力测定仪联合间歇导尿术在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留置导尿法,观察组采用膀胱容量压力测定仪,了解膀胱容量-压力的关系,并根据膀胱容量-压力的关系及安全容量下的残余尿量制订间歇导尿计划及实施方案,6周后比较两组病人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自解尿量和残余尿量及达到平衡膀胱的例数。[结果]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自解尿量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平衡膀胱例数明显增多(P均0.01)。[结论]膀胱容量压力测定仪联合间歇导尿法用于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护理安全、可行;可促进脑卒中排尿障碍病人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对膀胱功能重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对膀胱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将45例SCI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2),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每日行膀胱功能训练1次,共计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膀胱残余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受排尿症状影响的生存质量评分及运动评分来评定患者的膀胱功能及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及受排尿症状影响的生存质量评分,以及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日单次最大排尿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受排尿症状影响的生存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4周后,分别将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将治疗组的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分别将治疗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与残余尿量及日单次最大排尿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r=-0.095、r=0.304,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与残余尿量及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与膀胱功能重建无明显的相关性,但膀胱训练能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助于SCI后膀胱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在超声引导下经腹向膀胱壁内注射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5例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3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酒石酸托特罗定片口服,观察组则辅以超声引导下经腹向膀胱壁内注射肉毒毒素。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观察指标包括最大膀胱内压、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等。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其最大膀胱内压均显著降低(P<0.05),膀胱容量均显著增加(P<0.05),残余尿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其最大膀胱内压[(10.3±1.2)cmH2O]及膀胱容量[(321.6±4.4)ml]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经腹向膀胱壁内注射肉毒毒素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的最大膀胱内压及膀胱容量,且不影响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时长任脉灸对骶上脊髓损伤(S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SSCI后NB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患者鸠尾穴至中极穴的任脉段给予任脉灸,每次灸治1 h,3次/周,共治疗4周;观察组每次灸治时间改为2 h,其余治疗操作同对照组,3次/周,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24 h排尿日记(单次排尿量、24 h排尿次数、24 h漏尿次数)、最大膀胱安全容量和残余尿量评价患者的排尿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对照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分别为(11.25±0.43)次/d、(5.30±0.37)次/d、(148.55±17.81)mL、(301.90±14.73)mL、(72.50±7.21)mL,观察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分别为(9.80±1.51)次/d、(4.45±0.31)次/d、(159.40±10.97)mL、(314.90±16.33)mL、(67.05±7.18)mL。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4周后每日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均明显降低,单次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每日排尿次数、漏尿次数、残余尿量降低更加明显,单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安全容量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长时程任脉灸可以更有效改善SSCI后NB患者排尿功能,减少尿失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短波、中频电、磁热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将5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给予超短波、中频电、磁热治疗结合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只给予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测定患者残余尿量及膀胱最大容量,同时观察患者尿道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均明显少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尿道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中频电、磁热治疗结合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可显著减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容量,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膀胱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与糖尿病膀胱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各33只,糖尿病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mg/kg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造模成功后第6、9、12周时2组随机抽取10只大鼠检测体质量和24h尿量,并行尿动力学检测,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量、残尿量、最大膀胱压力、顺应性和膀胱湿质量;取2组大鼠膀胱组织行HE染色、Masson三色法染色观察膀胱壁组织学变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2组膀胱组织NGF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反转录PCR法检测2组膀胱组织N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造模第6、9、12周时,糖尿病组大鼠体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4h尿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造模第6、9、12周时,糖尿病组大鼠最大膀胱容量[(2.25±0.51)、(3.49±0.40)、(4.03±0.68)mL]、顺应性[(1.03±0.13)、(1.39±0.11)、(1.33±0.08)mL/kPa]、膀胱湿质量[(171.15±8.22)、(181.00±9.13)、(183.87±9.55)mg]和残尿量[(0.55±0.47)、(0.66±0.51)、(0.73±0.56)mL]均较对照组[(1.78±0.12)mL、(0.68±0.07)mL/kPa、(135.12±3.54)mg、(0.06±0.01)mL]明显增加(P0.05);造模第9、12周时糖尿病组最大膀胱压力[(3.09±0.01)、(3.07±0.33)kPa]较对照组[(4.81±0.27)kPa]明显降低(P0.05);造模第12周时糖尿病组最大膀胱容量、顺应性、膀胱湿质量和残尿量均较第6周时明显增加,最大膀胱压力较第6周时[(4.30±0.24)kPa]明显降低(P0.05);糖尿病组大鼠第6、9、12周时NGF mRNA表达水平(0.149±0.094、0.109±0.016、0.084±0.078)和蛋白表达水平(0.342±0.056、0.287±0.080、0.106±0.050)均较对照组(0.250±0.123、0.718±0.440)明显降低(P0.01)。结论 NGF表达水平降低与糖尿病膀胱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联合个体化训练对完全性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完全性S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PDCA管理下结合患者损伤平面给予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效果、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ADL评分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 经康复护理训练后,观察组中颈髓、胸髓、腰髓损伤患者的自主排尿时间分别为(36.78±9.41),(43.85±10.17),(52.26±7.52)d,对照组分别为(51.02±8.59),(59.53±11.43),(63.09 ±8.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12,5.61,5.34;P<0.05);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为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平均ADL评分为(60.59±15.64)分,高于对照组的(50.07 ±14.8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结论 PDCA管理联合个体化训练可以有效恢复完全性SCI患者膀胱生理功能,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康复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