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三焦气化失司衰老与肾虚衰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焦气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三焦气化失司衰老学说,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础,提出三焦气化失司是衰老的根本机制和众多老年病的关键病机,是对衰老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主要从理法方药论述三焦气化失司衰老学说与肾虚衰老学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2.
老年痴呆中精神行为异常在中医属于"情志"异常.情志活动以五脏充养所赖之精、气、血为基础,并受五脏协调作用而产生;而三焦作为气化之总司,总领五脏六腑,为精血的生化之所、运行通道.因此,认为通过调节三焦可以达到防治精神行为异常的目的 .  相似文献   

3.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简称良性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随着老龄人口增多,发病率逐渐上升.其主要症状为排尿困难,费时费力,尿线细无力,尿不尽,夜尿频数,甚者有尿失禁.属祖国医学"癃闭"范畴.历代医家多从膀胱湿热证、肺热壅盛证、脾气不升证、肾阳衰惫证等脏腑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4.
论肾虚衰老学说及其与其它衰老学说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鞠兴荣 《江苏中医》1997,18(5):38-40
  相似文献   

5.
论气化失司与2型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指体内精微物质及其所包含的能量;气化是指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化失司是指体内气的运动异常和物质能量转化障碍,"糖毒"、"脂毒"、"火毒"、"瘀毒"是气化失司的病理产物,又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致病因素,所以气化失司是2型糖尿病发病基础,调整气化功能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6.
陈浩  吴伟  王庆凯 《环球中医药》2020,13(6):1044-1046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导致的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种常见临床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液体潴留。本病属中医"心水""喘证""心悸""痰饮"等范畴,病机涉及脏腑亏虚、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司,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以痰饮、水湿、瘀血、气滞为主。三焦气化失司是慢性心力衰竭反复发作的主要机制,也是病情危重多变的根源所在。以期将三焦气机与心衰论治相结合,明确病位主次,权衡病势轻重,以指导治法方宜、缓急主次、补虚泻实,以益气温阳、通调三焦总原则贯穿疾病治疗全过程,对于临床上综合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本病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分布于胸腹腔,是联系五脏六腑之枢纽,不仅运行水谷、水液,也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三焦功能正常则气、血、津液、精运行输布正常,经脉通畅,五脏六腑得以充养;三焦气化失司则内生痰浊,经脉阻滞,五脏六腑失养。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五脏六腑之大主,又隶属于五脏,三焦气化失司引起五脏六腑功能异常最终导致脑病的发生。中医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案,文章综述了基于“三焦气化失司”理论对中医脑病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衰老是一种生理现象,病理因素亦可导致衰老。探讨生理性衰老与肾虚的关系。指出病理性衰老与年龄有关,由于肾虚,使机体自由基发生过氧化反应,细胞的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调节紊乱,免疫器官萎缩,神经内分泌功能明显衰退。探寻肾虚与衰老的内在机制,认为肾虚是衰老的核心及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自由基衰老学说、肾虚与衰老及补肾抗衰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余月明  马援 《陕西中医》1993,14(4):187-188
<正> 本世纪二十年代自由基学说创立引起了许多科学者的极大兴趣,已涉及到化学、生物学、医学等诸多学科。其中自由基在衰老机制的分子水平研究成为极活跃的领域。最近研究表明:自由基衰老学说与中医学肾虚衰老、补肾抗衰老有密切关系。本文就自由基-肾虚-衰老-补肾抗衰老作一初步阐述。  相似文献   

11.
精与三焦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焦通行诸气与运行水液的功能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记载,后世医家也论述颇多,除了上述两项功能,三焦也是精的生成之处、运行通道和贮藏之所。若三焦气化失司,精的生成和输布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对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引发各种老年性疾病。疾病的存在又进一步加重三焦气化失常,促进机体衰老,如此形成"因衰老而易病,因病而加速衰老"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7,(7):567-569
目的 :观察右归胶囊联合小剂量十一酸睾酮对肾阳虚型中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综合征(PADAM)患者性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纳入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十一酸睾酮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右归胶囊,1个月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总有效率、PADAM症状评分(ISS评分)的性功能评分,测定血清睾酮(T)、雌二醇(E2)水平,并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34%(P<0.05),并且ISS评分中性功能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同时血清T值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E2显著下降(P<0.05),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 :右归胶囊联合小剂量睾酮能够有效改善肾阳虚型PADAM患者性功能障碍,促进性激素的改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是通行水、气和火的通路,与肾具有密切的生理病理性联系。三焦失调是引起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肾阳亏虚、气机逆乱,以及痰湿、血瘀、浊毒等病理产物形成的重要病机,通调三焦法则需贯穿CKD治疗全过程。通调三焦水道的关键在于宣肺利水、淡渗利湿,通调三焦气道的关键在于和解少阳、调畅气机,通调三焦火道的关键在于温补脾肾。三焦调畅,则肺、脾、肾功能正常,气、血、水运行协调,有利于延缓CKD进展。  相似文献   

14.
历代医家对卫气所出何处颇有争议,其矛盾点主要在于"卫出上焦"与"卫出下焦"之辨。《伤寒论》认为卫气出于三焦,即"发于上焦",以麻黄类方发汗解表,宣发肺气,协助卫气之宣散;"本于中焦",以桂枝类方甘温建中,以滋化源,为卫气提供补给;"根于下焦",以附子类方温肾助阳,肾阳旺则卫气亦强,以固卫气之根本。重视"卫出三焦"理论,并以之指导临床,一方面更加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思想,另一方面符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感病多兼内伤的临床实情,可更加确切而灵活地指导实践,提高遣方用药尤其是应用经方的水准。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字学知识分析“三焦”“焦”字的字义 ,强调在具体文义中才出现“焦”、“”、“”、“”的各种写法。对“三焦”这个中医术语的准确阐释以及对“三焦”理论的深入研究 ,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肾阴虚证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endothelial dysfunction,ED)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选取肝肾阴虚患者60例,非肝肾阴虚患者60例,健康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分析与肝肾阴虚证间的关系。结果:肝肾阴虚组、非肝肾阴虚组与正常人组比较,ET、hs-CRP水平均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NO、SOD水平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肾阴虚组与非肝肾阴虚组比较,ET水平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SOD水平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NO水平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hs-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肝肾阴虚组患者证候量化评分与ET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890,P〈0.01),与NO、SOD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885、-0.708,P〈0.01),与hs-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可能是肝肾阴虚证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郑钦安“万病一气说”为指导,在整体把握“三焦气化”与“伏邪”致病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三焦瘀滞、邪气伏藏”是风湿病发生的病机之一,同时也是导致该类疾病反复发作、治愈难、预后差的重要原因。结合临床应用对风湿病的中医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三焦功能与结构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焦之说,始于《内经》。自《难经》提出三焦“有名无形”之后,历代医家对三焦看法不一,三焦问题被认为是自《内经》以来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然统观诸家之言,争论焦点有二:一是三焦应属何物?二是有形还是无形?笔者认为,对三焦问题的讨论,不仅要弄清三焦基本概念及其生理功能和  相似文献   

19.
三焦的概念历来争议较多,众说不一。从临床的角度对三焦的实质进行探讨,提出了作为六腑之一的三焦为体腔内包裹于脏腑之外的网膜结构,但在生理上还包括了肺、脾、肝、肾等脏腑的部分功能,因此不能单独从现代解剖学的意义上来理解三焦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脏指心、肝、脾、肺、肾,加心包为六脏。腑指胆、胃、小肠、大肠和膀胱五腑,加三焦为六腑。脏是藏精气的实质性器官,腑是运输水谷的管状中空性器官。 心包在《素问》中,相当于膻中。膻中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古代的解剖学主要是机能解剖学,重机能轻形态。心包代替心脏的机能,产生喜乐之感情。明代的医书《针灸大成》有如下记载:“心包指心包络,位左心下,横膈膜之上,坚膜之下,心的外表有细筋膜,即是心包络”。在此明确指出了心包络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