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壶腹部局部切除术治疗壶腹与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壶腹部局部切除术对壶腹与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例病人施行壶腹部局部切除术,就手术的背景、适应证、手术方法、手术合并症及处理办法进行论述.结果:1例病人术前十二指肠镜为乳头状瘤,行壶腹部局部切除术,术后合并胃排空障碍和消化道出血,经治痊愈;1例病人术前影像学诊断为壶腹癌,因经济问题行壶腹部局部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结论:选择恰当的适应证,壶腹部局部切除术可用于治疗壶腹与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  相似文献   

2.
Vater壶腹部扩大的局部切除术治疗壶腹部肿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探讨对Vater壶腹部肿瘤行壶腹部扩大切除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5-1998年行壶腹部癌扩大的局部切除术8例。切除范围包括肝外胆道,胆胰管汇合部,壶腹部及十二指肠降部后外侧壁乳头区。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外压性十二指肠梗阻1例,经再手术治愈,术后随访半年以上7例,最长生存29个月,无并发症及转移征象。结论 该术式虽为局部切除但可达到广泛淋巴清扫的目的,符合肿瘤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3.
自1994年3月至1997年1月,作者对7例不适宜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壶腹或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病人行局部切除术,并对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较好的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壶腹部肿瘤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壶腹部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总结23例壶腹部癌的MRCP及MRI影像资料。对磁共振影像诊断与病理学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磁共振胰管成像的定位诊断率为100%,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也达91.3%。结论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是一种非介入性胆胰管成像技术,具有不需要对比剂,无创伤及图像清晰的优点,对壶腹部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术治疗壶腹癌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壶腹癌患者,该术式切除范围:十二指肠降段,距胆胰管汇合部切除胰头1~2cm及胆总管至左右肝管汇合处下方。术中注意清扫区域淋巴结,术中冰冻病理证实各切缘无肿瘤残存。术后定期随访,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生存时间和肿瘤复发率等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全组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未出现十二指肠漏、胆漏或明显胰漏等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率为93.55%,随访时间为2个月~41个月不等,平均随访时间为13.6个月。本组目前共死亡5例:有2例因非手术并发症死亡,其中1例术后第8天出现急性心衰、肺水肿、严重肺部感染于术后1个月死亡;另1例死于术后2个月的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因不明;2例死于肿瘤复发;其余26例均存活至今,其中有3例出现肝内或腹腔内淋巴结转移。结论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术是治疗壶腹部癌的一种新术式,既比乳头局部切除术保证了相对足够的切除范围,又较常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明显降低手术难度和创伤程度。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彻底清扫区域淋巴结、保证各切缘无瘤残存和精细吻合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十二指肠乳头部绒毛瘤合并壶腹部癌1例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外科(325000)施红旗,张启瑜,王玉明患者男,68岁。因巩膜皮肤黄染伴寒战、发热3天于1994年6月19日入院。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查体:体温37℃,脉搏98次/分,血压12.0/8.0...  相似文献   

7.
十二指肠壶腹部肿瘤早期诊断及其术式选择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二指肠壶腹部肿瘤,是指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区域(包括乳头内胆管和胰管、胆胰管壶腹及十二指肠乳头)的肿瘤,也是构成壶腹周围肿瘤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壶腹周围肿瘤的10.2%~36.0%。其发生率较低,据尸检统计,壶腹部肿瘤发生率约0.06%~0.2l%,占胃肠道肿瘤的5%。该病的临床表现,虽与胰头癌相似,但其病程、手术切除率与预后均迥然不同,故应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8.
MRI对壶腹部肿瘤的临床价值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315040)鲍生甫,严志龙,梅绍前,何向蕾,缪光胜壶腹部肿瘤因早期缺乏特征性症状,诊断较为困难,且恶性程度高,因而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我院自1993年6月至1995年4月共收治壶腹部肿瘤26...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2004—2005年共施行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术4例.其中十二指肠乳头良性肿瘤1例.十二指肠恶性肿瘤3例。均为十二指肠乳头状腺癌,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壶腹部肿瘤诊治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壶腹部肿瘤是指发生于十二指肠乳头内胆管、乳头内胰管、胆胰管壶腹或十二指肠大乳头区域的肿瘤 ,其组织学分型与胰腺其他部位的肿瘤相同 ,如1 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胰腺外分泌肿瘤分为良性、交界性 (指粘液性囊腺瘤或者导管内乳头状粘液腺瘤伴中度不典型增生、实性 -假乳头状瘤 )和恶性三大类。在良性肿瘤中 ,又分成浆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粘液腺瘤和成熟性畸胎瘤等几种 ,在诊治上问题不多 ,主要在于鉴别其良恶性性质。一般在 B超和 CT扫描上可以发现占位性实质或囊性病变 ,并在 B超和 CT扫描引导下对囊肿病变行穿刺抽…  相似文献   

11.
本组男 6例 ,女 3例 ;年龄 5 4~ 74岁 ,平均 6 7岁。经病理诊断壶腹腺癌 8例 ,其中未分化型 4例 ,乳头状型 2例 ,肠型 2例 ,腺棘癌 1例。肿瘤直径 0 8~ 3 2cm ,其中 2例>2cm。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腹水、下肢浮肿、消瘦、肥胖及肝功能损害。 6例有心肺合并症或患者拒绝胰十二指肠切除。全组均无远处转移 ,切缘亦未查见癌细胞。术后随访 ,1例生存 2 0个月 ,死于胃出血 ;1例生存 30个月 ,死于肿瘤复发 ;2例生存 5 0个月 ,死于心肌梗塞 ;5例目前仍健在 ,已生存 2年 10个月~ 5年 3个月 (包括 1例术后 2年局部复发后又行胰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Vater壶腹部肿瘤行壶腹部扩大切除的根治性手术的方法,以减少非肿瘤器官切除,并符合肿瘤治疗原则。方法 总结1995-1998年手术切除的根治术的经验。经十二指肠后外侧入路,整块切除肝外胆道、胆胰管汇合部,壶腹部及十二指肠乳头,十二指肠乳头封闭术。胆、胰、十二指肠间置空肠或胆、胰空肠Roux-en-Y吻合术。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1例。并发症1例经再手术治愈。随访术后半年以上病人9例,最长生存29个月,无并发症及转移征象。结论(1)该术式符合胰十二指肠解剖关系;(2)按肿瘤治疗原则能达到广泛程度清扫;(3)初行该术式者应掌握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采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治疗壶腹部肿瘤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笔者总结所在科室LPD治疗壶腹部肿瘤的经验及体会,以供临床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5例行LPD术的壶腹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5例患者中,十二指肠乳头腺癌32例,壶腹癌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十二指肠乳头处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结果:30例顺利行LPD术,5例因腹腔组织粘连严重、结构不清晰中转开腹;消化道重建采用Child法行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33例,行胰-空肠端-端套入吻合2例。31例术后均恢复良好,3例因术后胰瘘行再次手术,1例因术后消化道溃疡出血行再次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出院。35例随访1~48个月,平均随访32个月,死亡22例,死亡时间为术后5~27个月。平均生存期42.2个月,中位生存期43.0个月。结论:壶腹部肿瘤患者行LPD治疗围术期无病死情况发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王玲  周玲  李锟  廖晓锋 《腹部外科》2010,23(6):334-335
目的探索有效的Vater壶腹部周围肿瘤的影响学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54例Vater壶腹部周围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B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31.5%,CT为61.1%,MRI55.6%,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为100%,超声内镜(EUS)为95.0%,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为57.4%。B型超声与其他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US与ERCP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其他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MRCP之间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及顺序,节约了时间和费用,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彻底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壶腹肿瘤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5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38例壶腹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51例良性肿瘤患者中,行肿瘤局部切除术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7例;187例壶腹癌患者中,行壶腹局部切除术2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2例.结果 无论是对于壶腹癌还是良性肿瘤,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行局部切除术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均P<0.05).壶腹部良性肿瘤行局部切除术组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的术后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x2=2.003).T1、T2期壶腹癌两种术式组术后生存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4,x2=3.163);但T3、T4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术后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局部切除术组(P=0.041,x2=6.309).结论 壶腹肿瘤对手术治疗的反应相对良好.对于良性肿瘤及T1~2期壶腹癌,局部切除可达到根治目的;而对于T3~4期壶腹癌,则应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部肿瘤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部肿瘤少见,在临床上常有误诊.1999~2003年,我院收治7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部肿瘤7例,男3例,女4例,年龄37~66岁.7例术前仅诊断为胆道结石,而漏诊了壶腹部肿瘤.见表1.  相似文献   

17.
李森  庄冠一等 《消化外科》2002,1(4):259-262
目的:探讨Vater壶腹部肿瘤行壶腹部扩大切除的根治性手术的方法,以减少非肿瘤器官切除,并符合肿瘤治疗原则。方法:总结1995-1998年手术切除的根治术的经验。经十二指肠后外侧入路,整块切除肝外胆道、胆胰管汇合部,壶腹部及十二指肠乳头,十二指肠乳头封闭术。胆、胰、十二指肠间置空肠或胆、胰空肠Roux-en-Y吻合术。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并发症1例经再手术治愈。随访术后半年以上病人9例,最长生存29个月,无并发症及转移征象。结论:(1)该术式符合胰十二指肠解剖关系;(2)按肿瘤治疗原则能达到广泛程度清扫;(3)初行该术式应掌握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Vater壶腹部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的流行病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和不同手术方式的远期效果。方法:检索SEER数据库中于1975—2017年被诊断为壶腹部NETs的病例,依据肿瘤恶性程度将其分为中低级别壶腹部NETs组与高级别壶腹部NETs组,分别比较其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远处转移、总体生存期等临床病理...  相似文献   

19.
谭诗云  覃丽佳 《腹部外科》2010,23(6):330-331
<正>Vater壶腹周围癌是较少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5%,它起源于壶腹部2cm以内的范围,系指Vater壶腹、胆总管下端、胰管开口处、十二指肠乳头及其附近的十二指肠黏膜等处的癌肿。这些来源不同的肿瘤其解剖部位毗邻,  相似文献   

20.
壶腹周围肿瘤局部切除术最早是Halsted在 1898年报道 ,因当时结果不满意未引起重视 ,但近年来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术又有复兴趋势 ,我们总结了我院局部切除术治疗壶腹癌 6例的经验 ,并复习国内文献报道 ,对其手术方法、适应证、术式的可行性、并发症等进行了探讨、分析 ,为临床医生提供借鉴和参考。临床资料本组 6例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5 5~ 77岁 (平均 66.2岁 ) ,4例因进行性黄疸入院 ,TBIL 167.6~ 3 85 μmol/L ;2例因消瘦、纳差入院 ,合并糖尿病。术前B超诊断壶腹肿瘤 2例 ,CT诊断 3例 ,十二指肠镜检查诊断为十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