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发生的相关因素,选择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治疗的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 65例为研究对象 (房颤组 ),另取不伴房颤的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 65例为对照组。分别记录其病程、心功能状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果与各心腔内压力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房颤组较对照组年龄大,病程长,房颤组心功能Ⅲ级以上者占 60%,而对照组仅占 23%。房颤组左房内径较对照组明显增大(44. 31±5. 76mmvs39. 33±5. 45mm),而二尖瓣口面积则较对照组明显小 (0. 844±0. 167mm2 vs1. 114±0. 240mm2,P<0. 001 )。房颤组左房平均压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6. 20±6. 16mmHgvs17. 95±7. 09mmHg,P<0. 001)。结论: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房颤的发生与二尖瓣口面积、左房平均压升高及左房内径扩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将16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为房颤组(n=87)和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组(n=75),统计年龄、性别,换瓣前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两组患者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窦律组比较,房颤组年龄大,LAD、RAD、RVD增大,而LVEDD变小,LVEF降低(P<0.01)。单和多因素回归均显示LAD与房颤发生呈正相关(P<0.01),而LVEDD和LVEF与房颤呈负相关(P<0.01)。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主要与心脏结构发生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并发正常冠状动脉心肌梗死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 1  女 ,6 7岁。以间断心悸、胸闷 4 0年 ,憋喘5年 ,加重伴心前区疼痛 2d入院。入院体检 :T36 .6℃ ,P78次 /min ,R 2 0次 /min ,BP 180 / 95mmHg(1mmHg =0 .133kPa)。口唇微绀 ,双肺清 ,心律绝对不齐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心尖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及舒张期杂音 ,肝肋下 1cm ,剑下 3cm ,有触痛 ,双下肢轻度水肿。入院后 ,心电图示STⅡ、Ⅲ、aVF抬高 0 .5cm ,TⅡ、Ⅲ、aVF、V4~ 6 倒置或正负双向 ,RⅢ、aVF减低 ,QⅢ 增宽。心肌酶谱示CK 4 84IU/L、AST 10 8IU/L、LDH 16 78…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合并高血压病人并发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869例CHD合并高血压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心房颤动分为伴心房颤动组(65例)与对照组(80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伴心房颤动组年龄(t=5.405 6,P=0.0000)、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t=2.0317,P=0.042 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t=2.067 1,P=0.039 0)、左心房内径(LA,t=7.997 8,P=0.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t=2.897 6,P=0.003 9)、左室短轴缩短率(FS,t=2.243 5,P=0.025 1)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性别(χ~2=0.156 9,P=0.709 3)、舒张压(DBP,t=0.404 6,P=0.685 9)、收缩压(SBP,t=1.398 3,P=0.1624)、心率(HR,t=1.187 2,P=0.235 5)、室间隔厚度(IVST,t=1.526 4,P=0.127 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χ~2=6.139 5,P=0.013 2)、LA(χ~2=7.774 3,P=0.005 3)是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和LA是CHD合并高血压病人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多种热休克蛋白(HSP)在风湿性心脏病(RHD)并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和窦性心律(简称窦律)患者中的表达。方法 73例RHD患者,其中伴慢性房颤患者(A组)38例和不伴房颤患者(B组)35例。测定两组患者血沉、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经开胸手术获取右心耳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量HSP27、HSP60、HSP70和HSP90的分布密度。结果与B组比较,A组HSP27分布密度均显著降低(255±117μm2/mm2vs 558±133μm2/mm2,P<0.05),而HSP60、HSP70和HSP90的分布密度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在A组,HSP27分布密度与左房直径呈负相关(r=-0.58,P<0.05),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射血分数、血沉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等无关。结论 HSP27的表达水平与RHD并发的房颤相关。  相似文献   

6.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电生理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报告21例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CAf组)的心外膜标测及心电生理结果,并与14例非风心病阵发性房颤(PAf组)和12例无房颤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以对房颤机制进行研究进而为房颤外科术式的改良提供依据。CAf组右房传导时间延长发生率(80.0%)显著高于PAf组(42.9%)和正常对照组(8.3%),P<0.05和<0.0001。CAf组和PAf组窦性心律时的房间传导时间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03.0±24.5和113.3±26.1msvs78.7±18.1ms,P均<0.01)。CAf组和PAf组的高位右房有效不应期均显著短于正常对照组(225.9±22.2和210.0±39.3msvs248.8±31.4ms,P<0.001和<0.01)。CAf组和PAf组易损性发生率(均为5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P均<0.01。CAf组心外膜标测房颤时的波长指数显著小于房扑时的波长指数(1.42±0.27vs2.42±0.41,P<0.01)。右房多为细密的颤动波,左房多为规则的扑动波,但激动模式多变。表明右房传导时间延长、有效不应期短、易损性高是风心病CAf的  相似文献   

7.
风湿性心脏病可以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其中以心房颤动(Af)为最多见,二尖瓣病变合并心力衰竭几乎都伴有Af。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提高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风湿性心脏病患病率逐年下降。而风湿性心脏病患病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此外也可能与近年来流行的链球菌菌株发生了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8.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常常有眩晕、晕厥等与神经系统相关联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有文献报道[1]可能与AF对脑动脉血流的影响有关.如患者出现脑卒中多考虑并发左房血栓,血栓脱落栓塞颅内血管引起.而此类患者中尚有一部分在心脏直视手术中探查左房未发现有血栓,颅脑CT检查也无明显梗死病灶.我们通过对此类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测仪(TCD)检查,探讨此类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瓣膜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房颤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血栓栓塞,从而增加病残率、病死率及医疗费用。我国尚无房颤的流行病学资料,根据欧美的资料,普通人群中房颤的发病率约0.4%,随年龄递增。男性在年龄校正后发病率较高。随慢性心力衰竭或瓣膜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增加,房颤发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房颤)与心脏超声检测结果的关系。方法:将116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为房颤组(64例)和窦性心律(窦律)组(52例),统计分析换瓣前心脏超声检测结果。测量两组患者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面积(MO)、三尖瓣反流量(TR)、左室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平均肺动脉压(mPAP)。结果:与窦律组比较,房颤组LAD、RAD、RVD、IVST、PWT及mPAP增大,而LVEDD与MO缩小,LVEF降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mPAP与房颤呈正相关,而LVEDD、LVEF及MO与房颤呈负相关。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主要与心脏结构改变和血液动力学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复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 2 0 0 0年 1月至2 0 0 2年 1月 13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行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根据患者的病史、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术后 6个月的随访结果对手术后不同时间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比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自动复跳或电击复跳转复为窦性心律有 78例 (5 9.0 9% ) ,维持 2 4 h以上有 4 3例 (32 .5 8% ) ,窦性心律维持 2周以上有 2 1例 (15 .91% ) ,6个月以后则有 2 3例 (17.4 2 % )为窦性心律。术后即刻转复为窦性心律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心胸比例、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术后电击复跳次数等因素有关 ,窦性心律的维持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等有关。结论 瓣膜置换术可使部分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恢复窦性心律 ,术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对心房颤动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冠心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42岁。因阵发性胸痛 2个月 ,于 2 0 0 0年 2月 2 3日以“胸痛原因待查”入院。患者 2个月前因生气后突发胸骨后闷痛 ,范围约 2 .5 cm× 2 .5cm,并放射至颈部及左臂内侧胀痛 ,持续 5~ 1 0min后自行缓解。随后反复发作 ,每天 3~ 4次 ,当时含服消心痛 5 mg即可缓解症状 ,曾于当地医院发作时作心电图检查有 ST段压低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但经当地医院使用硝酸甘油、倍他乐克等治疗 1月余 ,胸痛发作强度及频率无明显变化 ,而且尤以夜间及凌晨发作次数为多。患者平素常有咽痛 ,无风湿性关节炎及咯血史。入院体检 :T3 6 .5℃ ,P6 4次…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53岁,因右上肢疼痛、感觉丧失5h入院。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入院后行右上肢血管彩超检查提示右侧锁骨下动脉低回声实性充填,考虑急性动脉栓塞。入院后尝试药物保守治疗,但疗效欠佳,患者疼痛呈进行性加剧,从而采取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4.
各种心脏手术后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尤其是瓣膜手术后,心房纤颤(Af)和心房扑动(AF)的发生率更高.根据我院近15年的资料统计,在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的患者中,有相当部分患者术中和术后出现了心律失常.我们对部分患者进行了抗心律时常治疗和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风心二狭)患考左房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162例风心二狭并行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术前常规做经胸心脏彩超检查,术中仔细寻找左房血栓。结果:房颤、二尖瓣返流是风心二狭思考左房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是17.744、0.468。年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口面积在单因素分析中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并无统计学意义。在二尖瓣返流患中,随着返流的加重,左房血栓发生率下降。结论:风心二狭病人,房颤患易形成左房血栓。二尖瓣返流对血栓形成起保护作用,二尖瓣口面积与血栓形成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6.
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起源的心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标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房颤的起源部位,探讨房颤起源部位的电生理特点,观察肺静脉起源的房颤所占的比例。方法选择9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拟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的患者。其中6例为持续性房颤,3例为阵发性房颤;男1例,女8例;年龄(42±13)岁。6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前2~3周予抗凝治疗,术前7天予胺碘酮药物转复,1例转复成功,另5例经同步直流电转复治疗成功。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行电生理检查:四极电极导管分别置入冠状静脉窦、高位右心房,大头电极导管或Lasso电极导管置于左心房、肺静脉。分别于右心房、左心房、冠状静脉窦、各个肺静脉行S1S2及S1S2S3程序刺激,诱发房颤。上述方法不能诱发房颤时,行相应部位的猝发(burst)刺激。结果9例患者可诱发出12个房颤的起源点,源于右心房者4个,左心房1个,冠状静脉窦2个,肺静脉5个。肺静脉5个起源中,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分别为3例、1例、1例。结论风湿性瓣膜病的房颤存在肺静脉起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右心耳组织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2(HCN2)基因mRNA表达检测,探讨其与房颤的可能关系。方法 28例风心病患者根据是否存在房颤,分为房颤组和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组,术前均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术中取右心耳组织,应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HCN2mRNA表达。结果房颤组右房径大于窦律组((59.2±10.9 mm vs 41.7±15.5mm,P<0.05);HCN2mRNA表达水平高于窦律组(0.911 9±0.7052 vs 0.4735±0.3909,P<0.05)。结论HCN2mRNA表达异常增高,可能与风心病房颤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8.
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o heart disease)简称风心病,是由风湿性炎症过程所致的瓣膜损害。心脏四个瓣膜受累情况与其所承受负荷有关,一般以二尖瓣病变最常见,主动脉瓣病变较少见。妊娠并发心脏病是产科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重视对妊娠合并心脏病孕妇的治疗和监测,对孕妇及胎儿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妊娠合并心脏病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妊娠心悸”的范畴,中医将其分为虚实两类证型。虚证包括心气虚、心阳虚、气血虚;实证则主要为心血瘀阻。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医治疗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疗效,现将中铁十七局医院2000年-2005年收治的30例妊娠合并心脏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心功能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病并发缩窄性心包炎患者施行瓣膜置换及心包剥除术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06-2010-02期间对13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发缩窄性心包炎患者施行瓣膜置换及心包剥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重度低心排血量,病死率7.69%。术后不同程度低心排血量6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13例心包病理检查均为风湿性。随访3个月~8年,心功能Ⅰ~Ⅱ级10例,Ⅲ级2例。结论:对风湿性心脏病并发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和心包剥除手术,积极有效的围术期处理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心房纤维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风湿性心脏病常见的并发症。在风湿性心脏病伴有慢性瓣膜病的病人中,约有30~40%并发房颤,且多并发于晚期二尖瓣狭窄的病人。并发房颤的原因与左心房压力升高,风湿活动及血栓形成等有关。房颤出现前往往先有房性过早搏动、心房朴动;房颤开始时多为阵发性,以后转为持久性。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的危害性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