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相邻节段脊柱骨折脱位、经伤椎椎弓根同定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12例相邻节段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伤椎及上下椎体椎弓根固定治疗,伤椎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单侧或双侧固定,并进行后路椎板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术.骨折椎体:Tu~T12 5例,T12~L1 4 例,L1~L2 3例,均存在不同程度脱位.脊髓损伤ASIA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5例,D级2例.对手术前后及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角度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随访6~26个月,平均(15.04±3.05)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18.4±4.2)mm恢复为术后(34.8±2.3)mm,后凸角度由术前23.6°±2.3°恢复为术后4.4°±2.6°,远期随访无明显丢失.结论 经伤椎固定相邻节段脊柱骨折可有效地使脊柱骨折良好复位,固定牢靠,减少远期椎体高度的丢失及后凸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方式在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病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病例临床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实施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术前、术后2周Cobb角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进行对比,评估此种术式疗效及应用价值.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时间(186.5±23.1)min;术中出血量(864.5±124.1)ml,随访时间(6.8±1.2)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血管、神经损伤或椎弓根置钉位置出错等,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脱落或断裂等并发症.术后2周Cobb角较术前大幅度降低,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均较术前大幅度升高,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实施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仅能够显著改善Cobb角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恢复脊柱功能,还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侧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2月—2012年8月,对39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术前、术后随访摄片观察椎体高度有无丢失,内固定物有无松动。结果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为15.5个月)。于术前、术后观察对比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现象,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够增强脊柱的强度、稳定性好,同时可有效防止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和减少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弓根植骨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固定,伤椎一侧置钉并经椎弓根植骨治疗78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患者。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12个月随访时均获得坚强融合。末次随访时ASIA神经功能评定平均上升(1.1±0.4)级。手术前后VAS视觉疼痛评分和后凸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腰段爆裂性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固定,伤椎一侧置钉并经椎弓根植骨的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不增加软组织创伤,并发症少,并且能获得更好的骨折复位以及避免远期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5.
李强  李泳  石晴  杨菱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7):962-963
目的探讨伤椎植入椎弓根钉的短节段6钉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胸腰椎骨折,采用伤椎并上下相邻椎体植入椎弓根钉行短节段复位固定,对有神经损伤者行椎管减压治疗,以Cobb角及伤椎与下位邻椎中心高度比为指标评价复位效果。结果47例均获随访,时间19—41(25.8±6.8)个月。术后伤椎高度基本恢复,随访期间无后凸畸形发生。结论伤椎植入椎弓根钉的短节段6钉法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复位并保持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和手术技巧。方法对56例胸腰椎骨折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撬拨复位、经双侧椎弓根植骨术,术后进行6~18个月随访。观察术后伤椎高度及Cobb角的矫正度及矫正损失情况。对有神经损伤的病例按Frankel分级对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32.5%恢复至94%,Cobb角术前平均(26°±7.8°),术后为(4.2°±1.2°)。有神经损伤的病例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2级。至末次随访时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拔出,椎体高度未出现严重丢失。结论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重建脊柱结构,有效防止内固定松动和矫正度丢失,是实用、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影像学改变,探讨其适应证。方法 回顾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56例。其中研究组2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椎弓根钉内固定、伤椎植骨及置钉。对照组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单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椎体高度及骨折节段后凸角度变化。CT计算病椎骨性愈后椎体空洞大小。同时对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17.3±5.2)个月,研究组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术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恢复到90%,对照组恢复到93%,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末次随访脊柱后凸角(Cobb’S角)为(4.8±0.7)°,无断钉及松动,无出现神经症状。对照组末次随访脊柱后凸角(Cobb’S角)为(14.4±2.8)°,与研究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1例断钉,无松动,无出现神经症状。研究组术后末次随访椎体空洞大小为(432.2±80.3)mm3,对照组为(1 336.5±609.1)mm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经后路蹬骨刀复位在伴有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06月,应用蹬骨刀复位+椎弓根螺钉重建术治疗伴有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2—50岁,平均(36.8±9.5)岁。损伤节段:T11,3例,T12,5例,L1,6例,L2,4例,L3,1例,L4,1例。按Denis分类,均为爆裂性骨折。按A S I 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标准:A级1例,B级2例,C级6例,D级7例,E级4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度评分(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为8—10分,平均(9.2±0.65)分。按椎管阻塞面积分为4度:1度6例,2度8例,3度4例,4度2例。手术方法: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显露伤椎及其上、下邻椎的椎板、关节突及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在上、下邻椎内置入椎弓根钉,通过椎弓根内固定试行撑开复位或矫正脊柱序列,临时固定。用神经拉钩牵开硬脊膜,分别在双侧椎弓根内缘探至后纵韧带,创建外侧工作通道,然后通过外侧工作通道用镫骨刀对伤椎进行蹬移复位,解除椎管内占位,透视满意后加压椎弓根钉复位牢固。结果:手术时间130—180min,平均(150±12.2)min,术中出血210—700ml,平均(390.0±11.5)ml。所有患者获得8-33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随访均未发现或提示有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等情况,骨折椎体愈合及高度恢复满意。椎体前缘高度比由术前的平均55.0%±6.5%恢复到术后的95.0%±1.5%(P<0.05),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25.6°±5.1°恢复到术后的2.0°±3.3°(P<0.05)。随访期间椎体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平均分别丢失2.1%、2.1°。骨折节段稳定伤椎高度由术前的平均60.0%±7.0%恢复到术后的92.5%±2.5%(P<0.05),水平移位平均2.0%±1.3%恢复到术后的1.1%±0.5%(P<0.05),伤椎椎管横截面积平均60.5%±8.5%恢复到术后的92.5%±2.0%。15例不完全神经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改善,其中13例完全改善,2例改善1-2级。无神经损伤及加重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后路镫骨刀复位治疗伴有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在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改善、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稳定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但尚须大宗病例的积累及长期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经后路蹬骨刀复位在伴有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06月,应用蹬骨刀复位+椎弓根螺钉重建术治疗伴有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2—50岁,平均(36.8±9.5)岁。损伤节段:T11,3例,T12,5例,L1,6例,L2,4例,L3,1例,L4,1例。按Denis分类,均为爆裂性骨折。按A S I 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标准:A级1例,B级2例,C级6例,D级7例,E 级4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度评分(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为8—10分,平均(9.2±0.65)分。按椎管阻塞面积分为4度:1度6例,2度8例,3度4例,4度2例。手术方法: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显露伤椎及其上、下邻椎的椎板、关节突及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在上、下邻椎内置入椎弓根钉,通过椎弓根内固定试行撑开复位或矫正脊柱序列,临时固定。用神经拉钩牵开硬脊膜,分别在双侧椎弓根内缘探至后纵韧带,创建外侧工作通道,然后通过外侧工作通道用镫骨刀对伤椎进行蹬移复位,解除椎管内占位,透视满意后加压椎弓根钉复位牢固。结果:手术时间130—180min,平均(150±12.2)min,术中出血210—700ml,平均(390.0±11.5)ml。所有患者获得8-33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随访均未发现或提示有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等情况,骨折椎体愈合及高度恢复满意。椎体前缘高度比由术前的平均55.0%±6.5%恢复到术后的95.0%±1.5%(P<0.05),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25.6°±5.1°恢复到术后的2.0°±3.3°(P<0.05)。随访期间椎体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平均分别丢失2.1%、2.1°。骨折节段稳定伤椎高度由术前的平均60.0%±7.0%恢复到术后的92.5%±2.5%(P<0.05),水平移位平均2.0%±1.3%恢复到术后的1.1%±0.5%(P<0.05),伤椎椎管横截面积平均60.5%±8.5%恢复到术后的92.5%±2.0%。15例不完全神经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改善,其中13例完全改善,2例改善1-2级。无神经损伤及加重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后路镫骨刀复位治疗伴有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在畸形矫正、神经功能改善、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稳定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但尚须大宗病例的积累及长期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后路胸腰段椎体骨折经椎弓根内固定的精确、简便、省时的定位方法.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胸腰段椎体骨折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患者35例.按照Denis分类:压缩型20例,骨折脱位型4例,爆裂型11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12例,D级10例,E级7例.损伤节段:T118例,T1212例,L17例,L26例,L32例.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0~80min,平均150min,术中出血量300-500 ml,平均400 ml,术后所有患者骨折椎体均得到满意复位,术前的伤椎压缩百分比、后凸Cobb角和椎管狭窄率分别为(41.6±9.4)%、(22.0±5.1).(47.5±12.6)%,术后1周分别为(4.6±4.8)%、(4.3±4.7).、(6.5±5.5)%,术前、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60个月,平均24个月,4-6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10-14个月复查x线片无明显矫正角度丢失,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例术前脊髓神经损伤患者中,25例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3例术后神经功能无变化.随访期内无腰背部顽固性疼痛、腰椎活动受限、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 胸腰段椎体骨折后路经椎弓根固定可重建脊柱正常序列及稳定性,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