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酶学及心电图检测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血清酶学变化的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2 0 0 1~ 2 0 0 3年 1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后作血清酶学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0例急性脑血管病人的血清酶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 病情越重 ,血清酶学升高幅度越大 ,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6,(5):101-103
干扰素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现状与评价,儿童肝脏酶学异常328例病因分析,饮绿茶对肝脏疾病保护作用的队列研究,病毒性肝炎肝组织TNF-α和NF—kBmRNA的表达与肝细胞凋亡,遗传性血色病基因突变与肝脏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肝病治疗仪治疗儿童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SMA、ANA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价值分析,凯西莱治疗病毒性肝炎50例临床观察。[编按]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临床上根据转移瘤和原发瘤形态结构近似的这一生物学特性对诊断转移瘤十分有帮助.通常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特殊成分CK及其单克隆抗体以识别上皮性肿瘤.近年来,一些学者应用靶向C20 mRNA的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肿瘤细胞[1-6].我们采用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以220 mRNA为靶基因,检测32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表达,CK20 mRNA阳性表达可作为癌细胞血行播散的临床指标,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与r-谷酰转肽酶及硷性磷酸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对原发性肝癌酶学检查项目很多,有人认为观察原发性肝癌首选γ-GT、AKP。本文就我院收住原发性肝癌患者47例的γ-谷酰转肽酶(γ-GT)及硷性磷酸酶(AKP)临床实验室检查作一回顾性分析。酶学检查结果:AKP(King-Armstro-  相似文献   

5.
贾第虫病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原虫感染,寄生虫学诊断需作粪便浓缩或十二指肠引流,不但手续繁琐,而且敏感性不高。在临床诊断或作流行病学调查中,应用敏感而特异的免疫学技术,可以不必依赖虫体形态的完整性而检测粪中的寄生虫抗原。  相似文献   

6.
何臣  刘明  徐军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1):1734-1735
目的评价酶切富集PCR法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临床检测中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酶切富集PCR及非酶切富集PCR法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状况。结果在50份肿瘤组织、55份血浆、15份血清标本中,酶切富集PCR法分别检出EGFR基因突变22例(44.0%)、29例(52.7%)、9例(60.0%),而非酶切PCR法则仅能检出EG-FR基因突变16例(32.0%)、7例(12.7%)、2例(13.3%),P=0.216、〈0.001和0.008;应用酶切富集PCR法检测15例配对血浆、组织标本和15例配对血浆、血清标本EGFR基因突变,其检出率无明显差异(53.3%vs 46.7%和66.7%vs 60.0%)。结论酶切富集PCR法适用标本广泛、简便易行,便于临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筛查。  相似文献   

7.
血清胆碱酯酶(CHE)已被公认为是一个反映肝脏功能的酶学指标,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为了探讨该酶在肝硬变中的意义,我们对1999年10月~2000年4月我院53例住院的肝硬变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测定结果及其他相关性肝功能指标进行了统计处理,并予以分析,为临床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3例肝硬变患者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结核性脑膜炎(TBM)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探讨脑脊液酶学检查、溴化物分布试验及结核硬脂酸、结核杆菌抗原和抗结核抗体检测在 TBM 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血清酶学检查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清酶学检查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及评价南京军区总医院(210002)林修功福建省老年病医院杨月榕由于生物化学及其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国血清酶学检查在心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已逐渐得到了普及.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诊断或确诊无不与酶学检查相关联,...  相似文献   

10.
应用McAb—AST和AST—ELISA检测斯氏肺吸虫病人血清循环抗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报道,应用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和抗原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ST—ELISA)直接法检测斯氏肺吸虫病人血清循环抗原,得到较好的效果。为了解其在亚临床型病人中的诊断价值,我们对23例病人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抗1型单纯疱疹病毒IgM(抗-HSV-1 IgM)分泌细胞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V-1脑炎)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价值.方法 采用ELISPOT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患者脑脊液中的抗-HSV-1 IgM分泌细胞和抗-HSV-1 IgM,并对HSV-1腩炎23例、临床对照组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结果 ELISPOT法检测HSV-1脑炎组9例患者2周内脑脊液中抗-HSV-1 IgM分泌细胞,8例阳性.敏感度为88.9%;临床对照组检测16例,15例阴性,特异度为93.8%.ELISA法榆测HSV-1脑炎组12例患者脑脊液2周内抗-HSV-1 IgM,2例阳件,敏感度为16.6%;临床对照组检测17例,15例阴性,特异度为88.2%.两种方法敏感度比较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ELISPOT法检测HSV-1脑炎患者脑脊液中抗-HSV-1 IgM分泌细胞优于 ELISA方法检测抗-HSV-1 IgM,具有更好的早期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酶联免疫法检测粪便幽门螺杆菌特异性抗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粪便幽门螺杆菌(HP)特异性抗原(HPSA)在诊断HP感染中的价值。方法:99例患者通过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Warthin-Starry银染法检测,分为HP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粪便中HPSA。结果:粪便酶联免疫法检测HP感染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5.71%。结论:酶联免疫法检测粪便中HPSA敏感性、特异性高,且取材方便,方法简单,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胃癌术后组织标本及正常组织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分析乙酰肝素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存在乙酰肝素酶蛋白的表达,并定位于肿瘤细胞质中.60例胃癌组织中有40例乙酰肝素酶表达阳性(40/60,66.7%),正常组织有1例表达阳性(1/10,10%),两组间差异显著(P <0.05).乙酰肝素酶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乙酰肝素酶在胃癌中高表达,与胃癌进展程度和恶性行为相关,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可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由基因重组表达的结核分枝杆菌多表位融合抗原检测血清或血浆中的结核抗体,评价其在结核病快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酶免法分别对361例结核病人和288例非结核病人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肺结核患者结核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结核患者。结论本试剂盒的敏感性为70.4%,特异性为84.9%。即血清结核抗体的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人工合成肽作抗原建立了检测庚型肝炎病毒(HGV)抗体的酶免疫技术(EIA),最适抗原包被浓度为4ug/ml。在特异性验证的基础上检测34例非甲-戊5型肝炎病人血清和32例丙型肝炎感染病人血清。结果表明,在  相似文献   

16.
血清心肌酶测定在慢性肺心病心肌梗死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向荣  周占钰 《内科》2007,2(3):353-354
目的探讨肺心病患者血清心肌酶的变化与心肌梗死发生的关系及肺心病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用酶学动力学法和酶学速率法测定肺心病急性期46例、缓解期患者48例的心肌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的活性,观察心肌酶在两组中的变化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关系,并观察肺心病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结果缓解期患者心肌酶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无心肌梗死发生;急性期患者心肌酶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且3例发生心肌梗死,占6.52%,其中2例出现心律失常;3例有心功能不全,但无胸痛发生。正常对照组48例,心肌酶正常,且无心肌梗死发生。结论慢性肺心病患者心肌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尤其以急性发作期明显,易并发心肌梗死。肺心病心肌梗死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心功能不全与心律失常表现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胸膜活检联合微创引流酶学检测,能及早提高渗出性胸膜炎的病因诊断。方法微创组对所有中等量积液病人行胸膜活检后微创引流,引出的所有胸水送病理、酶学检测。胸穿组对所有中等量积液的病人仅做隔日胸穿抽液,将抽出的胸水同样送病理、酶学检测。结果微创组的胸水消失或减至极少量比胸穿组快4.3天,病因诊断率比胸穿组提高28%。结论胸膜活检联合微创引流酶学检测,不但临床症状改善快,胸水消失也快,而且能及早提高渗出性胸腔积液的病因学诊断,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一组急性心肌损伤的病例进行检测统计,分析高频心电图异常的发生规律,并对其机理加一探讨。试图对高频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作一个客观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均为1996~1999年住院病例。心肌炎89例,根据病史,心电图,部分病例经ECT证实。男52例,女35例,年龄72-15岁,平均年龄38岁。急性心肌梗死27例,经心电图及酶学检查证实。男17例,女10例,年龄82~46岁,平均年龄63岁。风湿性心脏炎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38~12岁,平均年龄21岁。符合1992年美国心脏病协会修订Jones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9.
30例以喘息为主症的婴幼儿心肌疾病的临床分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红十字儿童医院徐立,张琪,吕淑珍,郑敬芬两年来,我们通过30例婴幼儿心肌疾病临床分析及血清酶学检测,探讨了喘息与心肌疾病的关系。1临床资料病例选择:30例均按九省市心肌炎协作组制定标准,拟诊...  相似文献   

20.
人工神经网络在预测胰腺炎病程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胰腺炎发生过程中酶学的时限变化建立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模型来预测胰腺炎患者病程变化。[方法]分析131例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血尿淀粉酶、血脂肪酶的测定时间和结果,把测定时间(h)、血尿淀粉酶、血脂肪酶测定值归为4个集合,应用MATLAB6.5软件描出拟合曲线,并建立胰腺炎发病全程酶学监测的ANN模型,同时随机抽取14例临床确诊患者(具有确切病程)的数据作为输入值进行模型验证,以检测网络的稳定性。[结果]在发病的早期胰腺炎患者血脂肪酶和血淀粉酶基本上呈正相关(Y=24.5174 47.7886X,r=0.5282,P<0.01),而整个病程中血脂肪酶能更有效地反映患者病情变化,血尿淀粉酶和血脂肪酶拟合的ANN模型对胰腺炎病程预测的准确度为56.6%。[结论]利用胰腺炎酶学ANN进行胰腺炎病程预测能起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