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针针刺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我院40余年眼针临床应用的经验,分析眼针疗法在进针、出针及针刺过程中的针刺手法,解析眼针针刺要领,明确眼针基本针刺手法.彭老进针时强调稳、准、快,不用提插、捻转、开阖等手法;田维柱强调“进针柔和、透皮不痛、得气明显、注重感传”;针刺操作要点为“展”“分”“疾”“缓”;基本操作方法为眶外平刺法.  相似文献   

2.
针刺手法是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毫针手法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进针手法、出针手法、各种运针手法和附加手法。其中尤以各种运针手法为针刺手法的核心内容。现有针刺手法的归类奚氏[1]把毫针手法分成基本手法与辅助手法两类,将“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称为行  相似文献   

3.
针刺手法的形成与发展(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95博士生王飞针刺手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针刺手法是指针刺操作全过程中的施术方法,包括进针前的准备、治神、揣穴、循切,以及进针后的操作和出针等各种手法;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毫针从进针后到出针前的一系...  相似文献   

4.
出针又称起针,是针刺基本操作技术的最后环节,是针刺达到要求后将毫针取出的方法。针刺过程包括进针、行针和起针,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针刺效果,因此既要重视进针和行针手法,也要注重出针手法。然出针手法必须做到因病、因人、因症,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起针方法。但无论何种出针方法,均应始终以提高疗效为目标、以减轻患者痛苦为宗旨。  相似文献   

5.
朱现民  侯静明 《河北中医》2011,33(12):1834-1835
芒针针具由古代九针中的"长针"发展而来,形状细长如麦芒;芒针刺法则由"毫针"的针法演变而来,是运用芒针并采用特定的进针和运针手法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1]。芒针刺法一般只选用1~2个主穴和1~2个配穴,不仅能治疗毫针适用的病种,又能通过透刺、弯针刺法弥补常规针刺方法治疗疾病的不足,扩大了针刺治病的主治范围。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来,毫针针刺操作都是徒手操作.由于毫针细长而软,在进行毫针针刺操作时,操作者不可避免地污染毫针针体,之后将污染的针体刺入患者体内.改变毫针进针徒手操作是目前中医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使用持针器辅助进针是其研究方向.基于无菌术设计的毫针持针钳,设计合理,能满足毫针进针要求,并符合无菌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7.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在教学和临床中的体会,分析进针疼痛的客观原因,主要有针具、针刺穴位皮肤组织和进针手法三方面的因素,并就具体操作中如何减轻或避免这种疼痛进行了教学论述。认为在教学与临床操作中进针透皮快速、刺押手协调配合是减轻进针疼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贺氏毫针针刺手法是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在近70年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来的适合临床应用的针刺手法,享有"飞针法"的美名。该手法对指力要求很高,从持针到进针手法都十分有特色,具有无痛进针得气快的特点,且操作简单,临床实用性很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针刺痛是指针刺过程中患者所产生的疼痛,表现为刺痛、锐痛或与其它针感相夹杂的复合痛。明显的针刺痛会影响针感的产生,导致滞针、晕针,并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思想负担。因此应尽量消除之。 1 原因分析 1.1 进针痛原因有:进针时刺中皮肤痛点或血管、肌腱、骨膜或瘢痕、伤口等痛觉敏感组织;进针速度过慢,使针尖透皮时疼痛时问延长;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或体位不当引起局部肌肉收缩导致进针困难而痛;针刺生理性疼痛敏感者或痛觉敏感部位,或病理性痛觉敏感度增高者;毫针粗细长  相似文献   

10.
针刺手法对临床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有关针刺手法问题,历来谈论者较多,说法各异。现介绍我在临床上使用毫针的进针法、补泻法及出针法,供同道参考。进针法根据针的种类不同刺法各异。这里仅介绍毫针进针法,就是用指切、舒张、快速这三个过程配合在一起来完成一根针的进针法。用右手拇指爪甲在选好的穴位上切痕呈“ ”  相似文献   

11.
阮少南针刺治疗视神经炎继发视神经萎缩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少南主任中医师从医50年,学验俱丰,尤善治疑难顽疾,今将其治疗视神经炎继发视神经萎缩的经验介绍如下。1 治疗方法基本处方:穴取患侧睛明、球后、承泣、攒竹、瞳子餒、鱼腰、阳白,双侧风池、合谷。属阴虚阳亢者加三阴交、太溪、太冲,属气虚不足者加百会、足三里,属痰湿阻遏者加阴陵泉。操作手法:针刺睛明穴时,固定眼球,右手持1寸毫针进针,透过皮肤后,沿眼眶壁缓慢进针,得气后即出针,不提插捻转。针刺球后穴时,进针透皮后针尖朝鼻侧沿眼眶下缘缓慢进针0.7寸左右,留针20分钟。眼周其余各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辨证所加穴位根据患者的实…  相似文献   

12.
浅谈出针     
出针是毫针刺法的最后一步操作程序,在针刺疗效中是否起到重要作用,各针灸工作者莫衷一是。本研究从出针的时机、出针所用物品、出针顺序、出针手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阐述出针在整个针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运用中的规律与特点,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方法:采用现代计算机与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毫针针刺补泻手法数据库,对60多年来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提取数据、统计分析,总结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应用中的规律和特点。结果: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各科应用广泛,在内科中应用频次最高,其次为外科,相对于其它疾病,中风、中风后遗症应用频次最高;不同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中以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应用广泛,其中捻转泻法和捻转补法应用频次最高;穴位选择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为主;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留针时间在30~45min时有效率高于其它留针时间;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针刺临床各科的疗效显著,尤以皮肤科和外科最为突出。结论:毫针单式针刺补泻手法在内科、外科中应用优势明显,多使用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手法,在临床各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一、取穴:取穴为两点、一透、一交叉。两点是取双侧合谷;一透是阳白透鱼腰;一交叉是地仓透下关与颊车透四白。二、操作方法:用1.5寸毫针,针尖向上(针柄与第二掌骨夹角为75°)刺双侧合谷穴,针感达肩部以上为佳。用2寸毫针直刺阳白穴,当针刺入皮下后向上扳倒针柄透刺至鱼腰穴。用5寸毫针直刺颊车穴,当针刺入2分后扳倒钵柄横刺至四白穴。用5寸毫针直刺入地仓穴,当针刺入表皮与口腔内粘膜1/2时扳倒针柄横刺至下关穴。运针时用捻转提插手法,新病采用泻法,久病采用补法。刺双合谷穴术者用双手同时运针,刺面  相似文献   

15.
针刺补泻手法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手法 (指毫针针刺手法 ,下同 )是指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过程。针刺手法包括基本操作手法和补泻方法。而进针得气后的补泻手法是治疗中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笔者仅就针刺补泻手法中的有关问题阐述如下。1 针刺补泻手法种类于书庄[1] 收集了多种古今的补泻手法。其中基本补泻法 :徐疾、提插、捻转、迎随、呼吸、开合、九六等 ;综合针刺手法有 1分层 (部 )补泻法 :烧山火、透天凉 ,2补泻结合法 :阴中隐阳、阳中隐阴 ,3捻转补泻法 :龙虎交战 ,4捻转提插补泻法 :子午捣臼 ,5捻转升降行气法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风迎原 ,6…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寻减轻针刺透皮时痛感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4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管针组和对照组各120例。管针组在针刺时采用管针快速无痛进针法,对照组采用爪切进针手法,两组患者首针均针刺左侧合谷穴,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定两组患者在针刺该穴透皮时的疼痛程度。结果:管针组VSA平均分为1.06±0.36,对照组VSA平均分为1.95±0.22,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管针快速无痛进针法能够明显减少针刺进针透皮时痛感。  相似文献   

17.
针刺外关透三阳络治腰扭伤1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余以针刺外关透三阳络法治疗急性腰扭伤135例,其中针刺1~2次,腰痛消失者64例,针刺3~4次消失者41例,针刺5~6次消失者25例,针刺6次以上无效者5例,总有效率为96.3%。一、治疗方法(一)取穴:外关透三阳络。(二)操作方法: 病人取坐位,以患侧手臂手掌朝下平放在桌上,穴位常规消毒后,医者左手拇食指将患侧外关穴稍捏起,右手持3寸毫针沿皮刺入外关透三阳络穴,进针两寸左右,留针5~10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仿生针针刺合谷穴,观察进针、出针疼痛的程度,行针时对针感的影响。方法:以疼痛感为观察指标,分别选用仿生针和毫针,对60例受试者进行自身对比研究,并观察两组的疼痛感受。结果:两组间进针出现疼痛情况经Ridit分析,R=0.267,P=0.002,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仿生针组的疼痛明显轻于毫针组。针刺手法两组间经Ridit分析,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仿生针组的针感明显优于毫针组。出针两组间经Ridit分析,P〉0.05,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疼痛情况相同。结论:仿生针组在进针降低疼痛感方面优于毫针组,在行针刺捻转手法时仿生针组疼痛感轻于毫针组,在出针疼痛感方面仿生针组与毫针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运动性失语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总结近年来用头针结合体针 ,治疗各种原因所致运动性失语 36例的疗效 ,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36例患者中 ,年龄最大 68岁 ,最小 32岁 ,病程 3天~ 6个月 ,男性 1 4例 ,女性 2 2例 ,脑血管意外引起 32例 ,其他原因引起 4例。针刺治疗前均用其他疗法 ,效果不佳。2 治疗方法选穴 :头针取运动区下 2 /5处 ,体针取上廉泉、合谷。操作方法 :穴区及针具常规消毒。头针用 2 8号 3寸毫针 ,在患侧头部运动区下 2 /5上方进针 ,沿帽状腱膜平刺入 2寸 ,施每分钟 1 5 0次左右的捻转手法 2~ 3min ,留针 2 0min。上廉泉以 2 8号 2寸毫针 ,沿舌根…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 本组18例,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25岁,病程2d-6年。2 治疗方法 主穴:百会透后顶、听宫。辨证配穴:肝阳上扰加太冲、侠溪,用泻法;痰浊上扰加内关、丰隆,用泻法;肝肾阴虚加太溪,用补法。 穴区皮肤常规消毒后,以28号毫针在百会穴处呈<30°角快速进针,刺达帽状腱膜下,然后透刺后顶穴,进针深度2寸左右,行大幅度捻转手法,使针感扩散至周围。再以2寸毫针直刺听宫穴,进针1.2-1.5寸,使针感扩散至耳内。针刺其他腧穴时,针尖均向上,使针感向上传导。留针30min,每隔5min行针1次,每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 2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