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蒙医舌诊是蒙医学"三诊"中"望诊"的主要内容,是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它在悠久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古印度医学、藏医学及汉族医学的有关内容进而形成了诊断疾病的方法。它充分反映了蒙医诊病的传统经验和特色。要更好的继承古人的舌诊经验,促进舌诊理论的发展,使舌诊更好的服务于现代蒙医临床,就必须对舌诊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对既往研究的思路、方法进行认真的梳理,对在研究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认真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
舌诊是蒙医诊断学中望诊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蒙医学的发展,舌诊已逐步形成为一种较有特色的常规诊断方法。《医药月帝》记载:“望诊,即望形体、察舌验尿也”。《网部医典》:望诊,系望形体、望神色,更是察舌、验尿之法”。表明舌诊在蒙医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整理、规范蒙医舌诊,在蒙医临床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舌诊,是充分体现中医诊病特色的方法之一,具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在中医临床诊病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更好的继承古人的舌诊经验,促进舌诊理论的发展,使舌诊更好的服务于现代中医临床,就必须对舌诊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对既往研究的思路、方法进行认真的梳理,对在研究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认真进行总结。本文在对既往舌诊现代研究进展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对今后舌诊的现代研究提出了“六个必须”的观点,仅供同道参考,不妥之处,恳望指正。  相似文献   

4.
舌诊,是充分体现中医诊病特色的方法之一,它有着一个完备、系统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在中医临床诊病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更好的继承古人的舌诊经验,促进舌诊理论的发展,使舌诊更好的服务于现代中医临床,就必须对舌诊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对既往研究的思路、方法进行认真的梳理,并且要对临床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本文就对中医舌诊的研究情况进行一次综述。  相似文献   

5.
《内经》舌诊理论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惠芳  马居里 《中医药学刊》2006,24(12):2204-2205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也是充分体现中医诊法特色的内容之一。历代医家为舌诊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临床应用方面也更是代有千秋,功绩卓著,不仅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也使舌诊这一独特的诊法,发展成为中医这个宝库中的一块峋丽的瑰宝。为了准确继承古人的舌诊经验,使中医舌诊在现代临床诊治中也能更好发挥其应有的临床价值,现就《内经》中舌诊理论及其特点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蒙医学与中医学两种医学体系中尿诊和舌诊的比较研究,说明了传统医学理论作为“信息处理器”在诊断过程中发挥着支配作用。两种医学各依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获取人体的不同信息,做出不同的解释,从而获得不同的诊断依据。蒙医对尿液与中医对舌体的关注,赋予尿液和舌体丰富的内涵,说明了观察渗透理论,理论对诊断技术具有规范和约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观察舌象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祁凤梅甘肃省临夏州中医院(731100)主题词护理中医舌诊舌象是祖国医学在诊断疾病四诊中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舌象中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亏盛,以及外邪的性质,因而在临床护理中观察舌象尤为重要,本人经过多年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也是充分体现中医诊法特色的内容之一。历代医家为舌诊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临床应用方面也更是代有千秋,功绩卓著,不仅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也使舌诊这一独特的诊法,发展成为中医这个宝库中的一块峋丽的瑰宝。为了准确继承古人的舌诊经验,使中医舌诊在现代临床诊治中也能更好发挥其应有的临床价值,现就《内经》中舌诊理论及其特点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舌诊是中医学搜集病情资料的重要诊察方法,也是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舌诊主要有舌质、舌苔、舌形态,以及舌神等观察内容。笔者对近10年来有关胃癌舌诊的研究现状及其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舌诊是中医学搜集病情资料的重要诊察方法,也是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舌诊主要有舌质、舌苔、舌形态,以及舌神等观察内容。笔者对近10年来有关胃癌舌诊的研究现状及其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李桂菊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0):473-473
舌诊,是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手段。早在《内经》中已有“舌干”、“舌上黄”等记载。古人认为,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舌乃心之苗;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为脾之外候,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舌通过经络与心、...  相似文献   

12.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千百年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至今仍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而齿痕舌因具有在舌诊中容易辨识,并且受食物、药物等外来因素的影响较少等独特之处而备受国内外医学者的重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先进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齿痕舌的现代化、客观化的研究以及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有了新的拓宽和发展。笔者就齿痕舌形成机理及其与疾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舌诊作为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历史悠久,而且随着中医理论与临床的不断发展,其在诊断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笔者拟从舌诊的发展角度,对历代医家舌诊的临床应用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供临床医家借鉴.  相似文献   

14.
舌诊作为中医望诊的重要部分,是临床辨证和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现代临床观察证明,舌象对西医一系列的诊断虽缺乏特异性,但对判断疾病的轻重类型及转归、预后有很大价值。然而舌诊往往受到医者个人经验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有一定主观性,对病症的判断缺乏客观性。因此中医舌诊走向国际化受到限制,也使中医舌诊的推广发展艰难。为了中医舌诊更加现代化,现代舌诊研究受到了普遍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随着中医技术不断引入国外,国外学者对中医诊断信息化、客观化也更加关注,并对舌象分析及舌象特征提取做出研究。近些年来,随着很多新仪器和新方法的不断引进,该领域也取得了不少的进展。本文对近五年的舌诊方法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舌诊已发展至繁荣发达的阶段。这一时期医家们在普遍重视对舌诊应用的同时,也注重经验的积累与总结。这一时期舌诊专著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具特色。既有图谱式,也有文字记述和通俗入门等形式。这些专著的出现标志着舌诊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发展已进入了成熟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6.
舌诊览要     
舌诊是望诊的主要内容之一,亦是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舌诊在诊断中的作用。本文从舌诊源流、舌的脏腑配属、舌诊规范等方面对这一独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作了较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中医数字舌图的信息处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运用图像信息处理技术对数字舌图进行研究,研制计算机舌像分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整理、规范与发现舌诊的诊断价值与诊断技术,是关系舌诊的继承与创新的重要工作。文章介绍了数字舌图和计算机舌像分析系统的研究现状,认为应使此项技术进入临床应用,运用图像分析技术和计算机舌像分析系统,开展舌诊的诊断信度、效度的临床调研,以促进中医舌诊的客观化、规范化、提高舌诊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诊断价值。本文系我刊2002年举办的首届中医药学术沙龙“中医理论的科学特点及其现代化、数字化”的主题报告之一。  相似文献   

18.
张广河 《河南中医》2011,31(6):602-603
舌诊属于中医“望诊”范畴,是中医的特色诊法之一。望舌能测知体质强弱,帮助临床辨证,协助诊断,测疾病的进退预后,指导临床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对舌诊现代化、客观化研究的深入,舌诊的临床应用将会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的著名医家,他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功勋卓著,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确立的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张仲景不仅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首创者,他确立的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在对中医诊法的贡献中,他不仅是掌握主诉诊断的第一人,也是脉证并重,诸诊合参的先驱。同时也是脉证并重、诸诊合参的先驱。他对舌诊的辨证应用颇有特色,大大的发展了《内经》外感病中的舌诊内容。他在《伤寒论》论六经辨证中,就有三经涉及舌诊;在内伤杂病方面,四十多种疾病中就有14种疾病运用过舌诊进行辨证,而且总结了一定的规律,如观察三阳病及六腑疾病,重在于察舌苔的变化;对三阴病及五脏病变,则特别注意观察舌质的形态;察舌内容中首创察舌苔,对舌象观察涉及到舌质、舌苔、舌味觉等方面,更加丰富了《内经》的舌诊,将舌诊辨证的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所载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旨在探讨仲景的舌诊辨证经验,使之能更好的得以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20.
舌诊属中医"四诊"中望诊的范畴,是中医诊断疾病最常用的方法和特有的经验结晶.传统的的舌诊方法主要是通过医生目测,语言文字描述、经验辨析,并要求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其诊断结果既受医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诊断技能的限制,又受光线、温度等外部客观条件的影响,缺乏客观评价标准.如何系统地总结舌诊理论及临床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为舌诊建立客观指标,使其更准确、更客观地反映人体机能状态,把舌诊研究建立在可靠的科学数据与图形的基础上,从而提高中医理论学术水平和临床诊断能力,已成为目前国内外进行舌诊客观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