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74年来,国外已有班氏丝虫实验感染台湾猴、长尾猕猴及恒河猴成功的报告。我们于1981年11月17日第1次以398条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经睾丸、腹股沟皮下和腹腔途径接种1只雄性恒河猴,接种前多次采猴血未查见微丝蚴.感染期幼虫取自东乡伊蚊,该蚊曾通过胎盘膜吸食四川省酉阳县班氏微  相似文献   

2.
国外已证实,班氏丝虫能在实验啮齿类动物体内发育。1981年我们用含有周期型班氏微丝蚴563条/60mm~3的血液,通过胎盘膜饲血器感染实验室驯化的东乡伊蚊,饲养15天解剖收集感染期幼虫。经皮下、皮下加腹腔或睾丸途径,接种25只3个月龄的沙鼠(雄17、雌8),每鼠接种59~128条。于接种后的3~93天,剖检17只沙鼠,其中5只沙鼠于感染  相似文献   

3.
已知Presbytis属叶猴是亚周期型马来丝虫的自然宿主,已建立了P.melalophos亚周期型马来丝虫的模型,供筛选药物。鉴于需要发展其他非人类灵长目淋巴丝虫病模型,不仅用于筛选药物,而且用于研究宿主-寄生虫关系和感染的病理免疫学的重要性,作者在P.cristata中也进行了研究。挑选来自非疫区体重为4~5 kg的P.melalophos和P.cristata叶猴,微丝蚴检查为阴性,对感染疟疾或其他肠道寄生虫的猴分别用氯喹和噻苯达唑治疗。在叶猴右后腿内侧中部皮下接种约200条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此感染期幼虫采自13天前叮咬微丝蚴血症叶猴的东乡伊蚊。6星期后,开始每周采血1ml,薄膜过滤检查微丝蚴。前后共感染97只P.cristata叶猴和45只P.melalophos.叶猴.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用可溶性班氏丝虫微丝蚴抗原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丝虫病的结果。方法系根据Farshy等的报告,分别从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和非流行区获得班氏丝虫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清。用湿的血涂片法检验微丝蚴血症。可溶性抗原是用葡聚精沉积  相似文献   

5.
对流免疫电泳是各种方法测定沉淀抗体较敏感的一种技术。本文首次报道用班氏丝虫病患者和感染犬恶丝虫动物的血清分别与犬丝虫成虫、微丝蚴抗原以及用免疫家兔抗犬丝虫血清测定动物体内可溶性抗原的对流免疫电泳结果。抗原:剖检自然感染的狗,收集犬恶丝  相似文献   

6.
作者试图采用免疫学的间接诊断方法,以确定对班氏和马来丝虫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其与临床状态的相互关系。从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沙鼠动物模型获得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作抗原,血清取自菲律宾班氏、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及非丝虫病流行区的居民。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班氏丝虫低密度微丝蚴血症在实验室和现场条件下传播的意义,并在实验室以致倦库蚊叮咬不同密度的微丝蚴血症者,观察微丝蚴(mf)的摄入及随后发育至感染期幼虫的情况。从志愿者分别取静脉血1ml和指尖血60μl,以薄膜过滤法和计数室法计数mf的密度。所选不同的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都接受过海群生(DEC)常规治疗。在夜间22时  相似文献   

8.
据国外文献报道,在太平洋亚周期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塔希提等地,经过多年的乙胺嗪防治,人群微丝蚴率和密度均已降至低水平。但终止防治措施后,微丝蚴率和密度逐年回升。关于回升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与当地班氏丝虫媒介波利尼西亚伊蚊吸血摄入微丝蚴有浓集作用和幼丝虫在该蚊体内发育成熟率增高有关。我国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大部分县、市人群微丝蚴  相似文献   

9.
用马来丝虫成虫和牛丝虫成虫切制成4μm厚的冰冻切片作抗原,以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班氏丝虫病人血清中抗体并进行比较,结果在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阳性101例中,马来丝虫成虫抗原片呈阳性反应92例,阳性率为91.1%;牛丝虫成虫抗原片呈阳性反应86例,阳性率为85.1%。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x~2=1.18,P>0.25),作者认为两者对诊断班氏丝虫病都有一定参考价值。而牛丝虫来源容易,阳性率大于85%,在马来丝虫成虫短缺的情况下,可作为异种抗原使用。  相似文献   

10.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用于丝虫病诊断及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IFA。125例班氏微丝蚴血症阳性者的血清和干滴血阳性率分别为99.2%和96.8%;311例非丝虫病流行区健康者均为阴性。289例其它疾病患者,有0~7.1%的交叉反应率;用IFA与常规血检方法检查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居民共801人,阳性符合率为97.0%。62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阳性者经海群生治疗后3个月,其抗体水平已显著下降,6个月后下降非常显著;原微丝蚴血症者治后9年(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和10年(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阳性率和抗体滴度已降至接近流行区的健康人群水平。以上表明,IF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诊断和监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以采自皮下结节的盘尾丝虫的雌雄成虫及采自库蚊体内的班氏丝虫第三期幼虫作冰冻切片后固定于玻片上作为抗原,进行间接萤光抗体试验。呈现明显萤光的血清最高稀释度在1:64或以上者作为阳性标准。105例经确诊的盘尾丝虫病人的血清对同种抗原呈阳性反应的有102例(97%),对班氏丝虫抗原的阳性率为86%(19/22)。44例班氏丝虫病人对同种抗原有33例(75%)呈阳性反应。其中有急性症状的8例,不论血中有无微丝蚴,反应均为阳性;28例有慢性症状(象皮肿或淋巴水肿)而无微丝蚴血症者有22例(79%)阳性;无症状而有微丝血症的8例中仅3例阳性,该类病例的特异性抗体最  相似文献   

12.
淋巴丝虫病是由班氏丝虫或马来丝虫引起的。目前通用的抗丝虫药物均缺乏抗丝虫成虫活性,且不适合作为预防药物。因此,开发能够调节丝虫发育的生物学过程,且对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活性的新药和疫苗很有必要。作者以往的研究发现鼠表皮生长因子(mEGF)可使培养的马来微丝蚴核GTP酶Ran水平上调,而Stayer和Mathew的研究发现一种与Ran序列同源的蛋白质可以抑制EGF依赖的癌细胞株的增殖。作者进一步研究了EGF在丝虫幼虫发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期暴露于成虫或感染性幼虫或在子宫内接触丝虫抗原所产生的抗丝虫免疫调节可能增强或降低对丝虫的易感性。在海地的一个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对643名儿童的初步研究,发现微丝蚴阳性母亲生育的儿童的易感性为微丝蚴阴性母亲生育儿童的2.4—2.9倍,而父亲的感染状况对子女感染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者用印尼弗洛雷斯岛上寄生人体淋巴系统的帝汶丝虫(Brugia timori)微丝蚴人工感染东乡氏伊蚊。感染12天后解剖蚊虫,将感染期幼虫经鼠蹊部皮下接种雄性长爪沙鼠4只,2~4月令小猫4只和成年猕猴Macaca fascicularis2只,每只动物接种感染期幼虫20~65条。同时从人房扑捉吸过血的须喙按蚊,解剖收集感染期幼虫,经皮下接种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泰米尔纳德的一个乡村对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的流行情况,班氏丝虫病的临床分型及媒介昆虫进行了调查研究。选用海群生治疗丝虫病发现,在农村地区用海群生治疗可以控制丝虫病。该村是一个拥有6平方公里土地,2078户居民,10500人口的大村庄。为了查出全部的微丝蚴携带者和查清微丝蚴血症的流行情况,作者在全村进行了血涂片普查。对整个村庄的所有人员均于20∶00~23∶00指尖采血,取20mm~8血液,制成血涂片,用JSBI染色后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当地居民中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的阳性率为11.7%,其中男性为12.92%,女性为10.65%。年龄最小的  相似文献   

16.
伊维菌素治疗人体皮肤和眼球结膜上盘尾丝虫病的效果明显优于海群生,且对人体的副作用较少。为了解伊维菌素对班氏丝虫病的治疗效果,作者以体外试验来评估该药对班氏丝虫Ⅲ期幼虫(Ls)蜕皮的抑制作用。方法:参照Franke等(1987)的方法从叮咬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病人2wk后的东乡伊蚊体内收集班氏丝虫L_3,放入含有10%人血清,5%CO_2的Frank’s NI培养基中培  相似文献   

17.
在经过防治微丝蚴率降至1%左右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一乐山市中区裕农、台子、石头村,在终止防治措施的条件下,1984~1989年连续观察6年。微丝蚴率分别由1985年的0.81、1.03和1.36%降至0、0.15和0.39%;1985年俭出的6例微丝蚴血症者中,2例因年老死亡,至第6年已有31例转阴,1987年在石头村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例;剖检嗜人按蚊11590只,阳性蚊55只,平均幼丝虫感染率0.47%,7只蚊含第3期幼虫13条;剖检中华按蚊1781只,仅1987年在石头村一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家中检获阳性蚊2只,含第1期幼虫3条。裕农村已连续3年未检获阳性蚊。认为裕农、台子村的丝虫病流行已趋终止,中华按蚊已失去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应用抗马来丝虫成虫单克隆抗体结合免疫放射测定法,对马来丝虫成早抗原,马来丝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马来微丝蚴抗原及班氏丝虫病病人血清中循环抗原进行了检测。马来丝虫成虫抗原检出的最低含量为0.48pg,ES抗原,马来微丝蚴抗原可测得抗原结合量分别为0.35μg和0.065μg,班氏丝虫病人血清中循环抗原的检测结果阳性率为80%,线虫病流行区50份微丝蚴阴性血清及丝虫病非流行区50份肠道蠕虫感染者血清全  相似文献   

19.
作者将西非株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46,400条接种沙鼠44只(包括雄鼠31只,雌鼠13只)和雄性乳鼠13只。接种途径为经皮,腹腔和眶窦3种。接种后16~360天解剖动物,寻找幼丝虫。将动物心脏的血经微孔膜过滤,检查有否微丝蚴。主要结果如下。1.经皮接种雄性沙鼠8只,接种后28~360天解剖,均未发现丝虫。2.经腹腔接种雄性沙鼠12只,接种后26~110天解剖,其中4只于接种后26~56天解剖,共找到幼丝虫141条,多数分布于内脏。从心和肺脏获得的第4期幼虫明显较其他脏器内的幼虫为长。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吴策属丝虫新种,加里曼丹吴策丝虫(Wuchereria kalimantani)。1978年9月作者于印度尼西亚南加里曼丹的一个橡胶园内,在银叶猴的周围血中检出微丝蚴,并在猴的腹股沟淋巴结及睾丸中检得成虫。其微丝蚴在外周血呈夜现周期性,自然媒介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