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影像学表现。结果:60例中多节段病变43例(72%),单独小肠受累21例(35%)、小肠和大肠同时受累35例(58%)、单独大肠受累4例(7%)。小肠累及的56例(93%)中,累及回肠末端39例(70%)。MSCTE所见包括:肠壁增厚60例(100%)、强化增加58例(97%)、肠壁分层39例(65%)、肠腔狭窄32例(53%)、肠壁脓肿5例(8%)、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39例(65%)、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19例(32%)、蜂窝织炎40例(67%)、腹腔脓肿和炎性肿块13例(22%)、窦道/瘘管15例(25%)、假憩室12例(20%)、多发淋巴结肿42例(70%)、肛周病变4例(7%)。肠管增厚、肠管分层、强化增加、肠壁内脓肿、病变肠管周围蜂窝织炎、血管增多(梳征)等可反应病变的活动性。动脉期与静脉期比较,未提供肠壁、肠管外病变的更多信息。结论:CT小肠造影可同时显示Crohn病的小肠和结肠病变,对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的显示以及在判断病变活动性方面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成人小肠全长约5~7米,走行曲折且相互重叠,组织学上,小肠壁自外向内分为四层: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黏膜层.特殊复杂的解剖结构决定了小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临床诊断都十分困难.较早应用的钡灌肠造影和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虽可显示肠腔内的病变,但对肠壁和肠腔外病变的显示则无能为力.小肠镜、结肠镜检查操作复杂,且同样不易显示肠壁和肠腔外病变.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发展,能够实现短时间内的快速容积扫描,同时工作站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这使应用MSCT诊断小肠疾病变得可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作为一种特殊的诊断小肠疾病的检查方法被应用于临床[1].MSCTE检查需应用一定量的合适对比剂充盈小肠肠腔,并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同时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来全面展示小肠肠腔内外、肠系膜、腹腔内实质脏器、腹膜后及腹腔内大血管病变.本文就MSCTE的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肠CT造影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肠镜或手术明确诊断的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小肠CT造影检查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临床表现包括腹痛(75%,18/24)、腹泻(70.8%,17/24)、血便或脓血便(25%,6/24)、肛瘘(50%,12/24)。小肠CT造影检查显示病变位于空肠或回肠(16例)、回肠末端及回盲部(20例)、结肠(12例)。病变处肠壁多表现为多节段性增厚,其中2例肠壁增厚呈团块样改变,增强扫描后肠壁单层强化4例(16.7%),双层或多层强化20例(83.3%),1例见强化包块。肠壁系膜侧系膜血管束增多、增粗,其中8例尚表现出"齿梳征"(33.3%,8/24)。本组16例伴有不同程度肠腔狭窄,4例并出现不全性肠梗阻,肛瘘患者12例(50%),未发现腹腔脓肿或肠穿孔。结论小肠CT造影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肠管的改变以及肠管外并发症情况,对克罗恩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及重组技术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建国  王振  钱铭辉   《放射学实践》2010,25(3):345-348
目的:探讨小肠Crohn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Crohn病的CT扫描及后处理图像,分析病变肠管的数量、部位、肠壁的厚度和增强后病变肠壁的强化及并发症(蜂窝组织炎、炎性肿块、脓肿和瘘管)。结果:CT及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小肠Crohn病的病变肠段,敏感度为100%,8例共显示27段炎症肠壁。小肠Crohn病的CT表现:增强后所有病变肠段肠壁均有强化,25个病变肠段(92%)肠壁增厚,病变累及第6组小肠(回肠远段)8例,累及第5组(回肠中段)、第4组(回肠近段)、第3组(空肠远段)和第2组小肠(空肠近段)者分别7例、3例、2例和2例,累及回盲部3例,广泛累及结肠2例,8例均同时累及2组及2组以上小肠并呈节段性分布。肠系膜血管改变5例(62%),肠管周围蜂窝织炎3例,炎性肿块2例,腹腔脓肿形成1例,未见瘘管形成。结论: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是诊断小肠Crohn病的一种敏感的检查方法,并可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影像征象,并讨论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Crohn病的MSCTE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行CT平扫和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并行MPR、厚层MIP等重建。结果 28例中单纯小肠受累(9/28),小肠-结肠同时受累(16/28),单独结肠受累(3/28),病变以累及回肠末端最为常见(20/28)。MSCTE表现:肠壁增厚(28/28),肠壁厚度4.5~23.2mm;增强扫描肠壁分层状强化(19/28),均匀强化(9/28),肠腔狭窄(15/28),肠系膜淋巴结增大(19/28),病变肠管周围肠系膜血管增多(15/28);MSCTE表现肠壁增厚、分层状强化、肠系膜脂肪渗出性改变、血管增多(梳征)等征象可提示克罗恩病(CD)病变处于活动期。结论 MSCTE是一种诊断Crohn病较敏感的非侵入性成像方法,可同时显示肠壁及肠腔外病变,且对CD的活动性评估具有一定优势,可作为该病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小肠造影(CT enterography,CTE)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并初步尝试通过联合虚拟3D打印技术观察病变,分析 该检查方法在判断EG肠壁受累程度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1例诊断为EG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从肠壁累及程度、肠系膜血管、淋巴结等比较分析CT平扫和CTE检查的表现,并使用Mimics软件进行3D打印虚拟建模。结果 CT平扫不能区分EG患者的肠壁累及层次。CTE检出胃肠道黏膜受累11例,胃肠道肌肉受累10例,浆膜受累7例,其中全层受累6例。3D重建和打印技术也可以更加整体的展示病变。结论 与常规CT平扫相比,CTE更能准确判断EG肠壁受累程度。通过Mimics软件实现的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更好地显示病变,有利于医学诊断和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教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MSCT对Crohn病(crohn disease,CD)的诊断,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采用64层多排螺旋CT,对36例经手术和病理诊断Crohn病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病灶厚度及增强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6例CD患者,男13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1±17.2)岁。回肠末端最易受累(28/36),小肠单独受累(20/36),小肠-结肠受累(9/36),大肠单独受累(7/36),肠壁厚度(3.2~12)mm,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病灶进一步强化。累及肠段数目94处,其中多层强化24处,双层强化53处,均一强化1 7处,5例并发肠梗阻。结论 MSCT对Crohn病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肠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小肠Crohn病的MSCT表现,分析病变肠管的数量、部位、肠壁厚度、增强后的强化特点及并发症.结果 MSCT均能显示小肠Crohn病的病变肠段,敏感性为100%.35例中共显示112段炎症肠壁,病变累及第6组小肠(回肠远段)35例,累及第5组、第4组、第3组、第2组分别为29例、16例、7例、4例,累及回盲部25例,广泛累及结肠4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肠壁增厚,增强扫描显示病变肠壁有较明显强化,呈分层状或均一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生及“梳样征”21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3例,炎性肿块1例,瘘管2例,不全梗阻4例.结论 MSCT检查是小肠Crohn病的一种敏感的检查方法,小肠Crohn病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及疾病的发展阶段,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消化道症状首发的狼疮性肠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以消化道症状首发的狼疮性肠炎的CT表现,以提高其CT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收集本院以消化道症状首次就诊最终诊断为LE的8例病人资料.8例均行全腹部CT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肠壁厚度和肠腔宽度(小肠壁厚度>4mm及结肠壁厚度>5mm被认为肠壁增厚,小肠肠腔宽度>25mm及结肠肠腔宽度>50mm被认为扩张)、肠壁强化方式、肠系膜血管及腹部其他改变.结果:CT表现为8例(8/8例)均有空肠及回肠肠壁水肿、增厚并分层强化,呈环形的"靶征"和"双晕征"06例空、回肠肠壁最厚达8~12mm,其中4例(4/6例)空肠壁厚达9~12mm,平均11mm,回肠壁厚达5~10mm,平均7mm,并且空肠肠壁多个节段或全部增厚,而回肠肠壁增厚仅1个或2个节段,长度仅3~14cm.十二指肠、结肠、直肠和胃窦壁增厚分别为6例、5例、3例和3例.7例(7/8例)/b肠、2例结肠广泛扩张,积气积液,形成假性肠梗阻.伴有肾盂、输尿管积水6例.累及膀胱3例(2例膀胱壁增厚,1例膀胱扩张).肠系膜小血管扩张充血呈梳征、腹水及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均为8例.结论:LE的CT表现为小肠和结肠广泛肠壁水肿、增厚,空肠常较回肠肠壁增厚严重而广泛,小肠广泛扩张,肠系膜充血,并多伴有腹水和泌尿系受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肠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小肠Crohn病的MSCT表现,分析病变肠管的数量、部位、肠壁厚度、增强后的强化特点及并发症。结果 MSCT均能显示小肠Crohn病的病变肠段,敏感性为100%。35例中共显示112段炎症肠壁,病变累及第6组小肠(回肠远段)35例,累及第5组、第4组、第3组、第2组分别为29例、16例、7例、4例,累及回盲部25例,广泛累及结肠4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肠壁增厚,增强扫描显示病变肠壁有较明显强化,呈分层状或均一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生及"梳样征"21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3例,炎性肿块1例,瘘管2例,不全梗阻4例。结论 MSCT检查是小肠Crohn病的一种敏感的检查方法,小肠Crohn病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及疾病的发展阶段,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X线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对照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且在间隔1个月内(1~30 d,平均8 d)同时行X线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23例小肠Crohn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23例小肠Crohn病的X线表现为:多节段病变18例(78%)、黏膜增粗22例(96%)、线形溃疡17例(74%)、卵石征16例(70%)、肠腔狭窄14例(61%)、假憩室样改变6例(26%)、瘘管/窦道6例(26%)、肿块/脓肿2例(9%).CT小肠造影表现为:多节段病变19例(83%)、肠壁增厚23例(100%)、强化增加22例(96%)、肠壁分层14例(61%)、蜂窝织炎16例(70%)、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12例(52%)、肠腔狭窄9例(39%)、窦道/瘘管7例(30%)、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7例(30%)、脓肿和炎性肿块5例(22%)、假憩室4例(17%)、多发淋巴结肿17例(74%).X线显示黏膜病变22例,CT小肠造影显示肠壁病变23例,CT较X线显示了更多的Crohn病相关的肠腔外病变.结论 X线和CT小肠造影两者结合有利于对小肠Crohn病的正确诊断,及时发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Crohn病螺旋CT表现。将螺旋CT表现与小肠造影进行比较,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10例患者中小肠造影发现6例异常,表现为肠腔节段性狭窄、肠粘膜破坏及瘘管形成。10例CT表现为多节段肠壁及肠系膜增厚,肠壁不同程度强化,3例出现肠瘘,2例出现腹腔脓肿及肠梗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例。结论:螺旋CT对小肠Crohn病的部位及性质诊断较小肠造影更具有优势,同时能更多观察肠内外病变.并能判断临床治疗效果,有可能成为小肠Crohn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S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有临床最终诊断并行MSCTE检查的CD患者,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42例中,单纯累及小肠34例,单纯累及结肠2例,小肠-结肠同时累及6例,病变以末端回肠累及最常见,为37例。MSCTE表现:肠壁增厚42例,肠腔狭窄37例,假性憩室形成4例,肠壁分层强化39例,肠壁均匀一致强化3例,肠系膜水肿、渗出28例,肠系膜血管呈"梳齿状"改变33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大29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脓肿形成3例,内篓2例。结论:MSCTE对CD活动早期、活动期、慢性期及并发症的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征性,可作为诊断及随访该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经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能明确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腹部CT并结合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结果 腹部多层螺旋CT检查及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4.1%及55.2%.结论 采用腹部螺旋CT检查结合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可以提高小肠出血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口服造影剂CT全胃肠造影能否同时显示炎症性肠病累及的小肠和大肠病变。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2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1例行肠道内镜检查及口服造影剂CT全胃肠造影检查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图像,包括受累肠段、肠壁异常强化、肠壁增厚、肠周炎性渗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梳齿征、肠腔狭窄、肠瘘等。结果 21例中,单独累及小肠2例,同时累及小肠和回盲部7例,同时累及小肠、回盲部和大肠2例,单独累及大肠9例,同时累及小肠和大肠1例。21例CT均可见肠壁增厚及异常强化,肠周炎性渗出5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8例,梳齿征7例,肠腔狭窄7例,结肠袋局部消失10例。结论 口服造影剂CT全胃肠造影能够较好地显示炎症性肠病累及的小肠、大肠和并发的肠外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对粪石性小肠梗阻的定性、定位诊断价值及早期的CT影像学检查特点.方法 对23例经手术和临床证实为粪石性小肠梗阻的64层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层螺旋CT对粪石性小肠梗阻的定位诊断23例(100%)均正确:空肠4例,空回肠交界处5例,回肠14例;21例(91.3%)定性诊断正确,2例误诊为肿瘤.主要的CT表现有:肠腔内类圆柱形或类椭圆形相对低密度灶(21/23,91.3%),胶囊样密度增高影(18/23,78.3%),病 灶内有蜂窝状气泡 影(20/23,87.0%),邻近肠壁强化(20/20,100%),近段小肠扩张并见液气界面(23/23,100%),远端肠管正常或塌陷(23/23,100%).结论 粪石性小肠梗阻具有典型的CT表现,64层螺旋CT对粪石性小肠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胃炎是一组由不同原因引起、殃及胃壁不同部位的炎症性疾病,病变常主要累及黏膜层,黏膜下层受累者也不少见,偶尔也累及肌层及浆膜层.目前,胃炎的诊断虽主要依靠胃镜和其活检的组织病理表现[特别是伴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者],但胃部钡剂造影检查不但能显示胃内壁浅表结构(胃小区和胃小沟)、黏膜皱襞和黏膜下层巨检所见,还能显示胃的运动和分泌等功能状态.有时也可采用超声、CT、MRI和核医学等手段进行检查[1-5].  相似文献   

18.
小肠是胃肠道最长的器官,因其走行弯曲,肠管常互相重叠,传统的胃肠道和内镜检查单纯地观察消化道腔内结构,尚不能很好显示肠壁和腔外结构.螺旋CT具有快速扫描和三维后处理能力,能清晰反应肠壁和肠腔外的病变.新的影像技术口服大剂量5%等渗甘露醇螺旋CT小肠造影(spiral CT enterography,SCTE)能使小肠充盈良好,对肿瘤的显示、衬托满意,与临床诊断符合率较传统CT高.SCTE是一种简便、安全、非侵袭性、有效评价小肠肿瘤的方法,能明显提高肿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分析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鉴别价值,寻找更为便捷、安全的检查方式以满足临床需求。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腹部CT平扫及CT小肠造影增强扫描后三维重建,比较2种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常规CT平扫检出47例,提示消化道病变阳性率47.00%。检出病变类型最多的为克罗恩病,其次为GIST。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出80例,提示消化道病变阳性率80.00%。检出病变类型最多的为克罗恩病,其次为非特异性炎症。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操作便捷、无创、安全,诊断效果明确,对小肠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综合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CT小肠造影对活动性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CT小肠造影(CT enterography,CTE)检查对活动性克罗恩病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确诊克罗恩病患者。男性47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3.5岁。所有病例行小肠CTE检查。扫描范围从膈顶至盆腔。由2位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放射科医生共同观察确定有无病变,病灶部位,累积肠段数目,肠壁厚度,肠壁强化,肠腔狭窄,肠外淋巴结,肠系膜水肿及血管改变,肠外炎症,瘘管及瘘道等,判断病变是否具有活动性。并将CTE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比较。结果:58例克罗恩病以回肠末端为最常见受累部位(54/58),小肠单独受累(48/58),小肠-结肠受累(10/58)。肠壁增厚(51/58)。累积肠段数目(107段)、肠壁厚度(3.2~21.5)mm,动脉期肠壁强化(56.2~89.4)HU静脉期(87.6~103.8)HU、肠腔狭窄(55/58)、肠外淋巴结(32/58)、肠系膜水肿及血管改变(50/58)、肠外炎症、瘘管及瘘道等(3/58)。临床症状及内镜检查证实的活动期患者51例,稳定期患者7例。2位医生诊断活动性克罗恩病阳性48例,3例稳定期病例误认为活动期。CTE诊断克罗恩病活动期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8/51)、(40%,2/5)、(96%,48/50)、(38%,3/8)。结论:CT小肠造影对活动期克罗恩病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确诊还应结合临床及肠镜检查。CT小肠造影对早期克罗恩病诊断作用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