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瓦里安扩充型动态楔形板楔形因子计算修正方法,比较楔形野中心点处手工和治疗计划系统计算结果相对测
量结果的剂量/跳数差异。方法对于瓦里安直线加速器的6 MV、10 MV 光子线,使用指形电离室测量水下10 cm处不同动态楔
形野的楔形因子及射野中心点的剂量,采用治疗计划系统计算相应射野的剂量/跳数。使用加速器输出分割模型手工计算射野
的楔形因子,并采用常数因子修正手工计算结果。对手工计算、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和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三种方法下常规
二维治疗计划下动态楔形野的楔形因子和射野中心点跳数的误差。结果以测量结果为标准,校正后,手工计算的楔形因子误
差明显减小。其中,6 MV光子线下,60°楔形角下对称野最大相对误差由4.2%减小到1.3%,非对称野最大相对误差由-4.7%减
小到-1.8%。10 MV所有楔形野相对误差由最大-3.0%降低到1.1%。手工计算跳数与测量结果对比,对称野相应射野跳数计算
相对误差在2%以内,但部分非对称野最大相对误差超过5%。比较治疗计划系统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其最大相对误差小于
1.5%。结论使用常数因子可以有效减小输出分割模型计算楔形因子的误差。对于常规二维治疗计划楔形野的跳数计算来说,
校正后对称野射野中心点的计算结果符合临床治疗要求,但对于射野边缘与等中心最短距离小于4 cm的非对称野来说,需要
使用相应的非对称射野处方剂量计算方法,或者采用测量方法或利用治疗计划系统计算相应的射野跳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楔形野深度和射野大小对楔形因子的影响。方法 :利用电离室法分别测量 15°、30°、 4 5°和 60°楔形板在 1 5cm、 5 0cm、 10 0cm和 15 0cm深度处的 5cm× 5cm、 10cm× 10cm、15cm× 15cm和 2 0cm× 2 0cm 4种照射野的楔形因子。结果 :深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较为明显。深度增加时楔形因子增大 ,且楔形板角度增大时深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增大。对 10cm× 10cm照射野 ,在深度由 1 5cm增加到 15 0cm时 ,15°~ 60°楔形因子分别增加了 1 9%、 3 4 %、 4 9%和 6 1% ;射野大小对楔形因子也有一定影响。在 5 0cm深度处 ,4种楔形野当射野由 5cm×5cm增加到 2 0cm× 2 0cm时 ,楔形因子分别增大了 0 6%、 1 6%、 1 1%和 0 8%。结论 :临床剂量计算时 ,深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应予以修正 ,建议采用相对深度楔形因子 ;射野大小对楔形因子的影响较小 ,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照射野大小和测量深度不同,将导致楔形因子发生改变,继而使楔形照射野下的剂量计算发生偏差.方法利用德国 WELLHOFER公司 DOSE-1剂量仪和 FC65- G指型电离室、水模(40 cm× 40 cm× 30 cm)分别测量 6MV条件下不同深度、不同面积的平野和楔形野的剂量率,计算其楔形因子.结果深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较明显,随着测量深度的增加楔形因子也增加,楔形板角度越大,深度对楔形因子的影响越明显,从1.5cm到10cm 时楔形因子最大有 2.5%的偏差.照射野大小对楔形因子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照射野的增加,楔形因子也增加,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射野较小而深度较浅时,实测的楔形因子比标准值要小,射野较大且深度较深时,实测的楔形因子比标准值要大.结论用传统方法计算楔形野剂量存在误差,根据质量控制要求,楔形因子的精确度不能超过 2%,为保证剂量计算的准确,消除计算误差,应测量并使用不同楔形野的楔形因子,同时对楔形因子做深度修正,采用相对深度的楔形因子,以达到放射治疗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楔形因子与照射野大小和测量深度的相关性,为临床准确使用该因子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SIEMENS MD7745直线加速器,6MV-X线,60度楔形滤片下不同大小的照射野且不同深度分别测量加和不加楔形滤片时的剂量率,计算楔形因子。然后以实际常用的两种标准条件下的楔形因子Fw(10 cm×10 cm、d=10 cm)和Fw(10 cm×10 cm、dmax=1.5 cm)为标准数据计算误差分布。结果 得到了各种照射情况下的楔形因子和误差分布及修正方法。结论 照射野大小和测量深度对楔形因子Fw均有影响:其中照射野的影响不大,可忽略;但测量深度的影响却很大,不能忽略。为了达到WHO放射治疗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有关楔形因子的精度必须好于2%的规定,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必须实测并修正测量深度对楔形因子Fw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三组实测数据研究动态楔形板与物理楔形板在临床应用中的优越性。方法利用电离室法测量平野、动态楔形野、物理楔形野的深度剂量和射野外周边剂量;利用封闭水箱模拟动态楔形板和物理楔形板在乳腺癌放疗中对健侧乳腺的影响。结果①动态楔形板的深度剂量和射野外周边剂量接近于平野的深度剂量和射野外周边剂量。②物理楔形野的深度剂量和射野外周边剂量高于平野的深度剂量和射野外周边剂量。③使用动态板可使健侧乳腺受量降低。结论剂量计算时,动态楔形野可以利用平野的深度剂量,而物理楔形野需采用楔形深度剂量;物理楔形板相邻野或野外敏感器官的受量比动态楔形野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物理楔形野两种不同方法计算处方剂量与实测值的偏差,为物理楔形野处方剂量计算提供参考。方法在SIEMENS Primus-M型医用加速器产生的6MV X线和15MV X线条件下,用SCAN-DITRONIX RFA300三维水箱采集处方剂量计算所需的各种物理数据,2种方法分别计算处方剂量,与NEFarmer2670剂量仪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传统方法计算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大,在6MV X线、45°楔形板、25cm×25cm射野、20cm深度条件下偏差达9.1%,而改进方法计算值与实测值偏差不超过1.2%。结论物理楔形野处方剂量计算的传统方法在某些条件下存有较大误差,建议完善物理楔形野处方剂量计算所需相关物理数据,采用改进方法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7.
医用直线加速器楔形因子与深度依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楔形因子(WedgeFactorWF)随射野大小变化对于放射治疗中吸收剂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笔者在SIEMENSMEVATRON12(以下简称SIEMENS)直线加速器上对WF随水体模中测量深度变化关系进行了测量研究,使用配有0.6cc电离室的3570剂量仪作为剂量测量仪。结果与结论:通过测量发现在体模内最大剂量点到体模内20cm范围内WF随测量深度变化最大有6%的改变。而WF与体模表面下10cm处测得的WF相比最大有3%的偏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二维电离室矩阵在加速器虚拟楔形板测量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二维电离室矩阵对加速器虚拟楔形板测量结果进行验证,比较其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在采用二维电离室矩阵进行探查的情况下,在不同射野大小和不同条件中,D9/D10和D11/D10并没有较大的变化;在电离室中测量所得的各剂量点数据进行计算,可以看出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近,差异小于0.5°,同时不同条件下所得到的楔形因子的值总是在1左右,显示在所有条件下测量所得的楔形因子的标准差为0.05,显示其具有较为良好的重复性。结论在加速器虚拟楔形板的剂量学验证中能够使用二维电离室矩阵进行相关的验证工作,其具有快速、便捷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有效的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放射治疗多野照射中,楔形板对射线的百分深度量(PDD)、对应达到PDD最大值时的水下深度值Dmax及辐射质的影响.方法利用三维水箱测量平野和楔形野的PDD曲线、Dmax值及Ⅰ值.结果楔形野的PDD、Dmax和Ⅰ值均较平野的增大.建议在做楔形野照射时使用楔形野的PDD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直线加速器高能电子束输出因子的剂量学特性,为临床准确使用输出因子提供依据.方法:测量SIEMENS MD7745和GE Saturne41直线加速器9 MeV和12 MeV高能电子束的不同射野最大剂量点剂量率,计算输出因子,然后分析数据.结果:准直器铅门大小、限光筒大小和实际照射野形状对高能电子束输出因子影响很大,必须按一定的使用规范才能保证剂量计算精度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要求.结论:对SIEMENS MD7745型直线加速器的电子束射野成形模式,限光筒大小应尽量接近临床实际射野大小;当射野边长大于电子束射程时,使用限光筒开野的输出因子进行剂量学的计算,而边长小于电子束射程的射野,必须按临床射野情况有针对性地实际测量输出因子的大小进行剂量学的计算.对GE Saturne41型直线加速器的电子束成形模式,必须测量输出因子射野两维表并应用于临床处方剂量学的计算.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Surgical treatment modalities for post-traumatic kyphosis (PTK) remain controversial. Like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 closing-opening wedge osteotomy (COWO) can achieve satisfactory results for kyphosis with multiple etiologie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assessed this procedure for PTK. Our purpose was to evaluate the radiographic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COWO in a selected series of patients with PTK via a single posterior approach.

Methods

In this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seve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PTK in the thoracolumbar spine were reviewed. Five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at the time of initial injury, and the other two initially underwent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ll seven patients underwent COWO procedures through a single posterior approach. The Cobb angle was assessed preoperatively, postoperatively, and at the final follow-up. A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and the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scale were used to evaluate back pain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preoperatively and at final follow-up, respectively. Operation-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were also recorded.

Results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34.3 months (range, 24 to 43 months). The mean kyphotic angle was significantly (P <0.05) reduced from 57.7° (range, 36° to 100°) preoperatively to 8° postoperatively (range, −12° to 50°). The mean VAS improved from 5.9 to 2.1 (P <0.05). Three patients exhibited improved neurological function. Bony fus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No significant correction loss or permanent complication was noted.

Conclusions

Though technically demanding, COWO via a single posterior approach can provide satisfactory outcomes for selected patients with PTK. Additional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improve patient selection and outcomes for this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2.
唐六一  王跃  胡豇  张耀明 《四川医学》2009,30(12):1868-1869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侧后凸畸形的应用。方法2007年3月-2009年3月应用经后路全脊椎截骨方法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侧后凸畸形6例。结果术中平均失血2450ml(1100-2900ml);脊柱短缩平均1.3cm(1-1.5cm)。术后随防时间4-18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后凸角-5-20°,平均11.7°,矫正率67%;侧凸角1-5°,平均2°,矫正率89%。神经功能FrankelE级2例未损害;D级3例改善为E级2例,1例无变化;C级1例改善为D级。植骨愈合。随访无矫正角度丢失。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具有单一入路创伤小、减压彻底、容易矫形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铝楔双倍曝光法测试X线胶片特性曲线及应用的实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铝楔双倍曝光法测试X线胶片特性曲线。方法:分别对铝楔、铝梯进行单倍和双倍曝光,将所得到铝楔、铝梯照片的单倍曝光部分和双倍曝光部分,用显微密度计分别进行扫描,把所得数据用计算机编程处理,得到胶片特性曲线,并计算出γ值;将两种方法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铝楔双倍曝光法可以测试得到连续的肢片特性曲线,曲线的足部和直线部显示较好;用该方法测出的γ值与铝梯双倍曝光法所测结果的差别在允许范围之内;两种方法测试所得曲线的形状相似。结论:铝楔双倍曝光法可以作为一种肢片特性曲线测试方法;铝楔双倍曝光法与铝梯双倍曝光法相比,所测曲线更连续,这对于程序化测试屏—片MTF曲线、Ws时的线性转换过程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玻璃体切割术在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40例(45眼)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或黄斑裂孔且不伴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包括黄斑劈裂组患者22例(24眼),黄斑裂孔组患者18例(21眼)。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测定并观察患者的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视力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GR)情况。结果 黄斑劈裂组视力进步率、黄斑完全愈合率显著高于黄斑裂孔组,且视力减退率、未改善率更低(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时的P1振幅密度均显著高于同组术前(P<0.05);黄斑劈裂组P1潜伏期逐渐下降,且术后6个月时与术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黄斑裂孔组虽有所下降,但各时期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的有效手段,在裂孔形成前进行治疗有助于患者术后视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动脉压力波或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估测肺小动脉楔压 (PAWP)。方法  14例择期腹部肿瘤手术的成年患者于全麻气管插管后 ,行术前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 ,在输入 10ml/kg液体、2 0ml/kg液体和关腹时 ,分别记录PAWP、动脉收缩压变化 (systolicpressurevariation ,SPV)、动脉压力波形dDiwn(deltadown)、脉氧波的SPVplet、dDownplet以及其他血液动力学参数 ,并记录应用Valsalva手法 (气道压力 30cmH2 O维持 10s)时最后一次心跳的收缩压与手法前呼吸暂停时的收缩压比值 (arterialpressureration ,APR)。结果 APR、SPV、dDown、SPVplet和dDownplet与PAW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717、- 0 6 95、0 6 80、- 0 5 2 2和 - 0 6 2 4(P均小于 0 0 1) ,呈显著相关。其中APR与PAWP的相关性更好 ,回归方程为PAWP(mmHg) =0 .2 0 7×APR(% )- 0 .382。结论 在正压通气条件下 ,APR、SPV、dDown、SPVplet和dDownplet均能有效地估测PAW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连续波多普勒超声在评估二尖辨返流患者的肺动脉楔压中的作用。方法对59例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和左、右心导管检查,同步测定肺动脉楔压,经多普勒测得的肺动脉楔压是用估测的左室收缩压减去测得的二尖瓣返流压差。结果对于正常肺血管阻力的患者,经多普勒测得的肺动脉楔压与心导管测定的肺动脉楔压存在高度相关(r=0.964);然而,这两种技术测定的肺动脉楔压在肺血管阻力升高的患者中低度相关(r=0.596)。结论连续波多普勒超声尽管在无创性评估肺动脉楔压中有一些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一项可靠并且准确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脏病合并肺部小结节的患者采用同期心脏直视手术联合肺楔形切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11月18例心脏病合并肺部小结节,采用同期心脏直视手术联合肺楔形切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11例,二尖瓣置换5例,主动脉瓣置换2例。手术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在完成冠脉搭桥及瓣膜置换手术后打开纵隔胸膜楔形切除肺部结节。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治疗时间,胸腔引流量,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出院后门诊随访心功能改善情况、瓣膜情况、血管桥通畅情况以及肺癌是否转移及复发情况,评估手术的有效性。结果 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2例术后发生房颤,1例发生肺部感染,经药物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病理提示腺癌15例(其中原位腺癌2例,微浸润腺癌8例,浸润性腺癌5例),结核肉芽肿1例,慢性炎症2例。患者出院后门诊随访6~64个月,心脏超声检查示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较术前改善,人工瓣膜未见异常,桥血管通畅,无心绞痛症状发作。15例肺癌患者行头、胸、腹部CT及骨扫描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对心脏手术的患者若发现肺周围型≤2 cm且高度怀疑为恶性的结节,同期施行心脏直视手术及肺楔形切除是安全的,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