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脾动脉结扎是治疗脾破裂的保脾性方法之一,虽然近年来已有陆续的报道,但对动脉结扎后脾脏的生机与功能变化,作者们仍有顾虑。因此,自1984年以来,我们有选择地应用脾动脉结扎治疗6例脾破裂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王广举  张国安  刘斌 《当代医学》2011,17(30):65-67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39例肝硬化脾功能亢患者进行PSE治疗,栓塞程度60%~70%,观察治疗前后测定外周血细胞计数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 术后WBC、PLT计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并一直持续到术后6个月,BBC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部分脾栓塞治疗小儿血液病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及并发症。方法 采用 Seldinger` s法 ,行部分脾栓塞 (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先天性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症及脾功能亢进共 13例 ,选用明胶海绵颗粒作为栓塞剂 ,栓塞范围控制在 6 0 %~ 80 %之间。结果 患儿在术后 2周血小板升至正常 ,临床症状改善 ,栓塞前后免疫球蛋白无明显变化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PSE治疗部分小儿血液病例可保留小儿的免疫功能 ,取得满意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治疗小儿血液病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及并发症.方法采用Seldinger′s法,行部分脾栓塞(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先天性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症及脾功能亢进共13例,选用明胶海绵颗粒作为栓塞剂,栓塞范围控制在60%~80%之间.结果患儿在术后2周血小板升至正常,临床症状改善,栓塞前后免疫球蛋白无明显变化,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PSE治疗部分小儿血液病例可保留小儿的免疫功能,取得满意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脾功能亢进患者选择更适合的微创手术。方法选择在我科住院的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病人1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单双日分为两组,A组62例行脾动脉主干截流术,B组66例行脾动脉部分栓塞术。观察术后1个月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结果两组术后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两组对比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t=0.34)、血小板计数(t=0.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其中剧痛(χ2=78.12)、高烧(χ2=41.55)、腹水(χ2=56.9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明显高于A组。结论脾动脉截流术与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相同,脾动脉部分栓塞术不良反应大,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建议选用脾动脉主干截流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脾脏动静脉切断保留脾脏后脾脏的形态、功能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月间18例(长治市人民医院7例、解放军总医院11例)切断脾脏动静脉保留脾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头部恶性肿瘤3例,胰体尾囊腺瘤6例,胰体尾实性假乳头瘤5例,胰体尾胰岛细胞瘤2例,胰体尾外伤2例.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免疫学指标(CD3、CD4+、CD8+)、脾脏体积进行分析,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并发胰瘘2例,脾脏局部梗死1例,所有患者均无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血小板计数增多、腹腔出血、脾脓肿等.术后3-6个月随访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免疫学指标、脾脏超声及CT形态均正常.结论 脾脏动、静脉切断保留脾脏可较好保留脾脏的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地中海贫血的效果.方法:22例确诊为地中海贫血患儿经输血和去铁胺等治疗无好转者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临床和前后外周血红蛋白变化.结果:显示全部患儿临床表现均得到改善,血红蛋白变化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地中海贫血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9.
江俊锋 《当代医学》2011,17(25):143-144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的脾功能亢进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治疗前后外周血象、肝功能、门静脉以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结果 PSE术后1周以及1个月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有显著升高,对比术前差异性明显(P〈0.05);手术前后患者血红细胞计数无显著变化;术后1周肝功能升高明显,术后1个月较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1个月与术前彩超对比,门静脉和脾静脉与术前相比内径明显缩小,血流明显降低,平均血流量明显减少(P〈0.05),未见明显副反应。结论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可有效缓解脾亢、降低门脉压力,且无显著毒副作用,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症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症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应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技术,术前加强病例皮肤消毒及肠道净化,术后加强护理措施。结果术后外周血象白细胞变化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用血血小板(PLT)变化显著,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红细胞(RBC)变化不显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7dWBC、PLT变化最明显,2周后均下降,至4周时稳定,48周时与4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厚度术后2周增大,4周时开始回缩,至48周时无明显变化。结论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能明显改善外周血WBC和PLT及脾厚度,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症疗效肯定,由于切口小,病人易接受,是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脾外伤的治疗由首选脾切除术转变为有选择性的保脾术式,是当今脾外科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随着介入影像学的发展,使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通过介入的方法寻求到了一个新的领域。我科自2000年12月~2002年12月通过选择性脾动脉造影进行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21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脾动脉栓塞术(SAE)和高危脾切除术的分析,探讨了术前行SAE对脾切除术的有利因素,同时结合我院的3例临床病例,发现术前行SAE有以下特点:①术前SAE可以阻断脾脏的主要血流,使脾脏的体积有所缩小而有利于手术。②术前SAE阻断脾脏血流后,可使术中的出血量减少,有利于脾脏切除术中粘连的分离与结扎,减少了术后的出血及积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③SAE自身具有治疗脾大及脾亢的作用,但长期疗效较差,如在SAE72小时内,结合脾切除术可以得到较确切的疗效。④SAE本身具有发热、腹痛及脾脓肿等一系列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联合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动脉亢进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均予TACE联合超选择性PSE,观察术前、术后7和14 d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a-岩藻糖苷酶(a-FU)的变化,术前、术后4周肿瘤的平均直径的变化及6、12、18个月的累积生存率。结果采用两种方式的联合治疗,术后第7天及14天WBC、Hb及PLT较术前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ALT、AST术后第7天较术前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lb术后第7天较术前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TBil、ALT、Alb的变化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a-FU术后第7天及14天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4周肿瘤平均直径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Z=-10.807,P=0.000),且6、12、1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7%、92%、87%。结论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联合超选择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安全、有效,术后2周内应给予积极的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经验,探讨保脾的治疗方法,评价保脾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5-2009年治疗外伤性脾破裂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Ⅰ级脾破裂14例,采用脾动脉铬制肠线结扎加脾脏修补治疗;Ⅱ级脾破裂13例,Ⅲ级脾破裂5例,选择性采用脾动脉、胃短动脉联合铬制肠线结扎加脾脏修补治疗.结果 本组32例均保脾成功,疗效好.并术后强化CT、B超见脾动脉再通.术后发热7例,左胸腔积液2例.结论 脾动脉铬制肠线结扎及脾动脉、胃短动脉联合铬制肠线结扎加脾脏修补治疗Ⅰ~Ⅲ级外伤性脾破裂是安全可靠的,由于铬制肠线2周左右便可吸收使脾动脉再通,保留了脾脏的功能,远期效果良好,且操作简单,是较为理想的保脾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脾叶/段动脉结扎术在脾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1年~2005年4月对2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行脾叶/段动脉结扎加修补术。结果全部治愈,术后随访3个月~4年,脾脏CT检查结果均较满意。结论只要遵循脾脏治疗的基本原则,脾叶/段动脉结扎术可明显提高外伤性保脾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灌注、解剖剥离等方法对86例胎儿脾动脉的起始位置、类型、走行与胰腺的位置关系进行了观察,并测量了脾动脉的长度和外径,结果表明:胎儿脾动脉绝大多数起于腹腔动脉,且与肝动脉共干、其走行了胰腺有四种位置关系,脾动脉外径与长度均与坐高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1994~ 2 0 0 1年我们在重大手术中出现了 6例脾撕裂伤 ,主要由于术中解剖异常、组织粘连、视野不清、操作不当 ,致使脾包膜及膜下浅层实质组织撕裂 ,术中经及时行脾动脉结扎加脾修补术治疗 ,术后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例脾撕裂伤病例中 ,3例为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2例为胃贲门癌 ,1例为左肾癌。脾撕裂的部位有1~ 2处 ,裂口的大小 1~ 3cm。在手术中均用 7号丝线距包膜 1~ 4cm处结扎脾动脉 ,脾撕裂处用粗线行交错“U”形缝合 ,部分用止血海棉及止血纱布压迫覆盖 ,术中均见止血效果良好 ,无创面渗透血。我们对术后病人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脾动脉结扎对脾清除功能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 2部分。实验Ⅰ :杂种犬随机分为脾动脉主干结扎组 (A组 )、脾切除组 (B组 )和假手术组 (C组 ) ,每组 7条。于术前和术后 12 0d分别测定脾脏体积、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 ,检查血中痘痕红细胞 (pittedredcells ,PRC)出现率。实验Ⅱ :SD大鼠 6 0只 ,随机分为脾动脉主干结扎组 (D组 )、脾切除组 (E组 )和假手术组 (F组 ) ,每组各 2 0只。术后 6 0d ,每组各取 12只 ,每只静脉注射 5×10 7个肺炎球菌I型菌液 ,观察动物死亡情况。结果 :A组犬术后 12 0d脾脏体积为 (6 4.0± 11.9)cm3,小于C组的(12 9.5± 14.5 )cm3。A、B组术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变化。A组痘痕红细胞计数为 1.95‰ ,高于C组的 0 .85‰ ,而低于B组的 19.85‰ (P <0 .0 5 )。注射肺炎球菌后 ,D组大鼠死亡率低于E组 ,而与F组无差异。结论 :脾动脉结扎后 ,虽然脾脏的清除功能有所下降 ,但仍保留有一定的清除功能 ,尤其是对细菌的清除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效果.方法 对30例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进行PSE术,观察术前及术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脾脏厚度、脾静脉内径、门静脉内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并发症.结果 PSE术后1周及1个月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较术前均有明显上升(P<0.01);PSE术后1个月及6个月患者脾厚径、脾静脉内径、门静脉内径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和腹痛,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 PSE治疗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部分脾栓塞方法治疗原发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分为外周栓塞组和下极栓塞组,分别行部分性脾栓塞术(PSE)。于术前3 d、术后2周采集外周血,对比两组术前、术后肝功能和外周血象的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及术后2周比较肝功能无明显变化。两组栓塞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都较术前升高,其中A组较B组效果更为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大于B组。结论:外周栓塞法比脾脏下极栓塞法缓解脾功能亢进效果更为明显,但相应的并发症也更容易出现,临床实际应用中应权衡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