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报告1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与脱垂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发病率占同期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3.2%,其中8例行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主动脉瓣替换术;1例单纯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效果满意。我们对发病机制,不同类型的主动脉瓣病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室缺补片修补后溶血并肾功能不全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缺补片修补后溶血并肾功能不全1例阎增荣张汝浮张文翔薛洁皓病人女,20岁。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涤纶片间断缝合修补室间隔膜部约1.8cm×1.5cm椭圆形缺损。术后1周,病人出现血红蛋白尿、低热、心慌,进而出现贫血、黄疸。实验室检查为溶血性黄疸(总胆红...  相似文献   

3.
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并发脑栓塞1例第四军医大学护理系刘芳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韩淑英第四军医大学护理系代前珍1,病例简介患儿男,5岁。室间隔缺损(室缺),于1994年9月22日行修补术,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05min。心脏自动复跳,但出现Ⅱ°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4.
室间隔缺损残余漏的防治与转归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讨72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28例(3.8%)残余漏的发生原因和转归,提出正确的防治方案。分析认为造成残余漏的主要原因是手术技术问题。对残余缺损<0.5cm无症状者,可暂不手术;>0.5cm有症状者,应及时再手术。本组二次手术修补3例,自行闭合4例,缩小17例,无变化1例,变大1例,死亡2例。作者提出,提高修补技术和掌握适当再手术时机是残余漏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室间隔缺损二例张立溪,李金声,吴春齐,李全启,鞠群,杨锡耀我院自1979年3月至1992年3月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88例。室间隔两处缺损2例,占全组VSD的2.2%。本文例1进行了两次VSD修补,例2术中及时发现,再次阻断主动...  相似文献   

6.
先心室缺心内直视术后合并支气管哮喘上消道大出血抢救成功1例闫增荣,张汝 ,张文翔,薛洁皓病人男,12岁。因先心病室间隔缺损,于1989年8月18日在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室缺修补术。体外循环39分钟,主动脉阻断7分钟,手术顺利。术后4小时呼吸、循环...  相似文献   

7.
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原因,提出防治方法。方法:总结了室间隔缺损残余漏18例,其中单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12例,法乐氏四联症术后残余漏6例,均行二次心脏手术治疗。结果:二次心脏手术后,单纯室间隔缺损残余漏12例,治愈10例,死亡2例。法乐氏四联症术后残余漏6例,治愈4例,死亡2例。结论:手术技术不当、遗漏室间隔缺损是造成残余漏的主要原因。提高修补技术,术中探查室间隔缺损,掌握适当再手  相似文献   

8.
8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为提高小婴儿室缺伴肺动脉高压的手术疗效,总结16例8kg以下室间隔缺损(室缺)伴肺动脉高压婴儿行急诊手术修补室缺的经验。其中14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手术效果满意;术后死亡1例(6%)。作者认为,婴儿巨型室缺应尽早手术治疗为宜,深低温停循环方法尤为适合;术后强调持续保持病婴镇静及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高压危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下留置导尿管致尿道狭窄4例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21001)翟树智,张春阳例1.男性,13岁。行低温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留置F12橡胶导尿管。术后3天拔管,自诉尿频、灼痛.2个月后,尿道造影示前尿道多处狭窄,行尿道扩张不见好转...  相似文献   

10.
右腋下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介绍右腋下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1995年3月~1997年5月,经右腋下小切口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修补心脏间隔缺损20例。房间隔缺损13例,室间隔缺损7例。结果体外循环时间20.09±6.4分钟,无死亡及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8.0±2.2天。随访2~20个月,均能参加正常活动。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常温心脏不停跳修补小儿心脏间隔缺损创伤小、恢复快、简便、安全、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成形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总结1990年4月至1995年12月收治婴幼儿二尖瓣关闭不全(MI)成形术的临床经验。本组71例中男35例、女36例,年龄5个月~3岁、平均2.1岁,体重6~14kg、平均10.2kg,41例(57.8%)<10kg。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16例,中度44例,轻度11例。主要病种包括:单纯MI3例,MI+室间隔缺损和(或)动脉导管未闭35例,MI+房间隔缺损或单心房22例(I孔型16例,I孔型6例;单心房4例),MI+I孔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11例。手术根据二尖瓣的病理采用瓣交界缝缩、瓣环环缩、修补前瓣叶裂、腱索短缩及转移和后瓣叶成形及共同房室瓣修补等方法修复二尖瓣。同期矫治其它心内畸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术后感染和低心排综合征各2例),死亡率5.6%。67例出院病儿中42例(62.7%)随诊2个月~5年,平均1.1年。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中度4例,无重度者;心脏明显缩小。作者认为婴幼儿二尖瓣关闭不全可采用瓣膜成形术治疗,并能取得良好的术后早期和晚期结果。  相似文献   

12.
董淑萍 《护理学杂志》1995,10(2):120-120
1例婴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修补术后的护理同济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董淑萍我所于1993年12月1日对1例4个月婴儿施行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修补术获得成功。护理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女婴,出生4个月,母乳喂养。生后发现心脏杂音,常患感冒、肺炎。入...  相似文献   

13.
干下漏斗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46例干下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占同期室缺手术治疗的23.2%(46/198)。缺损位于肺动脉瓣下34例,漏斗部12例。用带垫片褥式缝合修补21例,补片修补25例。全组无死亡。术后直接缝合组有主动脉关闭不全2例、残余分流2例,残留杂音3例。笔者认为,适时手术,选择适当的进路、应用补片修补、正确判断和处理主动脉瓣病变及对合并肺动脉狭窄者予以流出道补片加宽,是提高本病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1754例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术后10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发生原因和转归,提出正确的防治方案。方法手术中立即发生CAVB8例;其中6例立即再次阻断主动脉重新修补,2例使用心外膜起搏和异丙肾上腺素处理,其中1例术后第7天再次手术重新修补缺损;手术后3~4天由于CAVB发生心源性昏厥2例,均安置临时心内膜起搏器。结果全组患者无住院死亡,全部康复出院未留置永久性心内膜起搏器。结论CAVB的发生与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位置和手术操作有关;正确认识房室传导组织的解剖是防止损伤的关键,术中一旦发生CAVB应果断拆除原修补缝线,重新修补缺损;术后安置心外膜或心内膜临时起搏器对防止心源性昏厥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5.
我院20年来收治术后急性阑尾炎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3~67岁,平均51.2岁。首发病手术(胃大部切除术2例,肝破裂修补1例,肠破裂修补2例,胃癌及直肠癌根治术各1例,右输卵管妊娠破裂术后1例)后至出现临床症状4~18天,平均8.7天。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6.
室上嵴上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56例室上嵴上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男34例,女22例,年龄3~39岁。19例合并主动脉瓣叶脱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佛氏窦瘤破裂。经右房切口修补室缺2例,右室漏斗切口47例,肺动脉切97例。直接修补缺损26例,补片修补30例。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54例全愈出院,死亡2例。作者认为室上嵴上空间隔缺损应尽早手术,以免并发主动脉瓣损害和佛氏窦瘤破裂;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行主动脉瓣成形术,采用肺动脉切口优于右室漏斗部切口。  相似文献   

17.
室间隔缺损伴感染性心内膜炎九例祝曙光钟佛添1991~1996年,我们为9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早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效果良好。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男4例,女5例。年龄18~35岁,平均26岁。病理分型:干下型2例,膜周型6...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的手术时机选择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16例急性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病人接受了手术治疗。平均年龄54.5岁。术前合并心源性休克5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肺水肿1例。1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8例,多支病变6例,合并室壁瘤13例。急症手术4例,择期手术12例。行穿孔直接缝合2例,补片修补13例,双侧补片修补1例;同期冠脉搭桥9例,室壁瘤切除或折叠13例。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者8例。2例急症手术者早期死亡。结论:室间隔穿孔应先行内科治疗控制心源性休克,包括应用IABP或左心室辅助等,使病人能坚持到穿孔48小时后再积极手术。分流量小者应延至3~6周后手术。心源性休克是影响术后早期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后继发性主动脉瓣下狭窄(secondary subaortic stenosis,SSS)的临床经验,探究其潜在发生机制。方法 纳入2008—2019年在阜外医院行单纯开胸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术前无左室流出道梗阻,但术后出现SSS并于阜外医院进行二次手术的0~18岁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出现SSS的形态学特征、再次干预方式及随访结果。结果 共纳入6例患者,其中女2例、男4例。首次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中位年龄9个月(1个月~3岁)。首次手术后2.9年(1~137个月)患者被诊断为SSS,2例患者在确诊后立即行二次手术,其余4例等待1.2年(6~45个月)后行瓣下狭窄手术治疗。最常见的室间隔缺损外科术后SSS为隔膜型,新生隔膜位于左室流出道并呈环形,小部分沿室间隔补片生长。SSS术后中位随访时间8.1(7.3~8.9)年,所有患儿均未复发左室流出道梗阻。结论 无论是单纯室间隔缺损外科修补还是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术后长期随访复查、及时干预,都是阻止主动脉瓣反流或左室流出道梗阻进展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人工隔瓣在房室共同通道矫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在房室共同通道矫治术中应用人工隔瓣的方法与结果。方法 1991年8月至1997年12月,对16例部分型与6例完全型房室共同通道伴隔瓣缺如者进行矫治手术。其中3例按以往术式进行(对照组),19例利用修补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涤纶片终端作成“人工隔瓣”,同时修补瓣裂,DeVega成形和修复房,;室间隔缺损。结果 19例应用人工隔瓣者术后无死亡及传导阻滞发生,全部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