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1974年Korenberg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首先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oxyuridine,简称BUdR)观察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以来,为深入研究染色体开辟了简便而有效的新途径。他们改进的姊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SCD),  相似文献   

2.
<正> 在有丝分裂中的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结构包含二条姊妹染色单体。Taylor 等,1958年用放射自显影术分析用~3H 标记的染色体,首先发现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Chromatid Exchange,简称 SCE),但是由于用~3H 标记有着一定的缺陷和操作比较复杂,使这一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Satt 等1973年用5-溴脱氧尿核苷(5-Bromodeoxyunidine,简称 BrdU)加在培养基中,生长两个同期的细胞,经过制片处理染色后,可以用来检查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姊妹染色单体互换分析法研究了献血员多次献血的时间、献血次数及献血总量对其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次献血的献血员SCE值显著高于非献血员健康成人。通过分析,认为献血员SCE值上升与多次献血的时间、献血次数和献血总量有关。同时,本文对献血员SCE值上升的实际意义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杀虫畏在非活化条件下有明显诱发姊妹染色单体互换作用。经大鼠肝脏不同组份活化后,诱发姊妹染色单体互换的作用显著增强,且有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大鼠肝碎片纯化程度越高,细胞色素P-450含量越高,活化作用越强,推测杀虫畏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所激活。  相似文献   

5.
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技术是近年来用于检测诱变细胞和肿瘤细胞DNA损伤和修复障碍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学者用SCE技术对白血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了解白血病在分子水平上的发病机制积累了不少资料。但是对于白血病怎样由正常细胞演变而来,在演变的过程中,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发生了什么变化等重要问  相似文献   

6.
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技术在检测环境致突变物/致癌物中普遍应用。但检测前致突变物/致癌物时需加入代谢活化系统。常用的哺乳动物肝微粒体酶系统(S_9)作为外源激活酶并不能客观地反映物质在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关于干扰素对丝裂霉素C诱发的姊妹染色单体互换频率和(或)对紫外线诱发的非合成期DNA合成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4例正常人和3例着色性干皮病病人的淋巴细胞经干扰素处理后再用丝裂霉素C所诱发的姊妹染色单体互换频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而2例正常人和2例着色性干皮病病人的淋巴细胞经干扰素处理后再用紫外线所诱发的非合成期DNA合成水平则与对照组相似。作者认为,干素扰可能具有抗变效应。  相似文献   

8.
<正> 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 SCE)是指在染色单体相同的位置之间DNA的相互交换。这一技术自70年代问世以来,其法方不断得以完善和创新,现已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毒理、临床和坏境监测等领域,是一种简单、快速检测环境诱变剂的致癌,致畸、致突作用较理想的方法。正常人SCE基准频率国内外已有一些报告,但数值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尚有较大的差别。本文检测了6名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 SCE)是指一条染色体中两条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同源片段的交换。一段认为SCE反应DNA的损伤,利用SCE方法可以简单、迅速、敏感地检测出环境中致畸、致癌、致突变物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细胞遗传学新领域。国内外在SCE研究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工作。由于在不同地区、不同实验室SCE的正常值有所变化,不能统一。为此我们对西宁地区正常人进行  相似文献   

10.
用在常温下经不同浓度的抗霉毒剂HD处理一年的黄曲霉毒素B_1(AFB_1)做诱发正常人外周淋巴细胞的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实验。表明常温下1:1000浓度的抗霉毒剂HD具有使AFB_1 完全丧失其致突变活性的能力。提示抗霉毒剂HD可考虑用于食品的防霉去毒处理。  相似文献   

11.
用体内姊妹染色单体互换法观察了抗疟药伯氨喹啉对大鼠的细胞遗传学效应,见大鼠骨髓细胞 SCE 频率明显增加,提示伯氨喹啉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诱变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 chromatidexchange简称SCE)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领域中。它既可用于检验各种化学诱变剂和致癌剂,又可做为探讨染色体断裂和修复机制的良好手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DNA水平上检测染色体损伤的新方法。一、SCE的发展过程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每一染色体的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医分型观察了乙型慢性迁延性肝炎中医各型与染色体损伤和肝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肝郁脾虚型、湿热型及湿热未净型患者染色体总畸变率及姊妹染色单体互换频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其中肝郁脾虚型患者姊妹染色单体互换频率较其他二型为高。说明乙型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均存在较明显的染色体损伤情况;而不同中医分型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同,染色体损伤程度和肝功能的改变各异。提示机体反应性对乙型肝炎患者染色体的损伤程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73年 Latt 用含有5—溴脲嘧啶脱氧核苷(Brdu)的培养基培养人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然后用萤光染色料染色,使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发出强弱不同的萤光,建立了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技术。次年 Perry 和 Korenberg 改进了这二技术,用 Giemsa 代替萤光染色,使本技术更加简单,快速。从此,SCE 由于高敏感度和观察迅速客观,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染色体的分子结构,DNA 损伤、修复,细胞周期,并且成为研究化学诱变剂,环境诱变剂细胞遗传学效应最有前途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技术应用于外周血淋巴细胞或其它体细胞的染色体分析,不仅闸明了人类若干遗传病的染色体病因,而且广泛地应用于对环境中致突变和癌变因素以及化学物质影响的遗传学研究方面。SCE对服药者的检测已见有报导,但对服药者子代的检测尚未见到。许多报导认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分析法研究了二亚硝基哌嗪、EB 病毒和遗传易感性对鼻咽癌患者淋巴细胞 SCE 频率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了较详尽的讨论,从而为阐明亚硝胺类化合物、遗传因素和 EB 病毒对鼻咽癌发病的可能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在母亲及其新生儿外周血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己烯雌酚(10~(-6)M,10~(-5)M和10~(-4)M)和丝裂霉素C(0.003,0.009和0.03μg/ml),测定其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率。结果表明新生儿自发性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率较母亲为低。在丝裂霉素C处理组中,其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的增加呈现剂量-效应相关关系;己烯雌酚组未发现姊妹染色单体交换增加。本研究结果提示:化学性诱导对母亲及其新生儿淋巴细胞的灵敏性不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人淋巴细胞遗传物质在NaAsO2作用下受到损伤的情况,进一步探讨砷对人体细胞遗传物质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用不同浓度的NaAsO2(2.01×10-6 m ol/L、4. 13×10-6 mol/L、6.24×10-6 mol/L)对在体外培养的人淋巴细胞进行染毒, 对淋巴细胞出现的染色体畸变率、姊妹染色单体互换率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浓度NaAsO2处理的淋巴细胞,出现的染色体畸变率(8%、10.5%、15%)、姊妹染色单体互换率(11%、15%、21%)显著高于对照组(2.5%、2%). 结论 NaAsO2直接作用人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是人淋巴细胞遗传物质的毒性因子.  相似文献   

19.
<正> 引言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文献报告,病毒能诱发染色体畸变,致使染色体结构和数目改变,有人报告在澳大利亚抗原阳性的肝炎患者骨髓细胞中和外周淋巴细胞中,出现染色体裂隙、单体断裂和断片。自从1975年Taylor提出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简称SCE)可以反映DNA损伤和修复过程以来,20年来积累了不少资料,取  相似文献   

20.
<正> 氯丙嗪是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一种药物,也是麻醉常用的药物之一。近年来,用染色体畸变和姊妹染色单体互换技术对一些疑有诱变活力的化合物进行检测分析的报道较多。我们在检测其他麻醉药物生物细胞遗传效应的同时,发现氯丙嗪诱发染色体畸变频率明显增高。为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