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变异的量度。85年由Campbell首先提出。我们对38例急性心梗的QTd、QTcd、QTIcd、JTd、JTcd、JTtcd进行测量,并与36例健康^比较。结果显示在AMI早期24小时以内的心电图与对照组比较QTd即出现区域性的显差异P<0.001。QTmax、JTmax存在于梗塞或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塞(AMI)后QTcd变化的临床意义,观察了40例AMI和40例对照组QTcd的变化,结果AMI组QTcd为79±26ms,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并发现AMI组室颤发生率与QTcd延长程度有关。揭示测定QTcd变化对判断AMI病情程度及予后是一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玉  赵连明 《山东医药》1995,35(12):11-12
对7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QT离散度及JT离散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入院时QTd、JTd显著高于出院前;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QTd、JTd常高于非复杂性室性心常组;QTd、JTd增加者病死率显著提高。提示QTd、JTd可作为评估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严重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QTd)之间的关系.本文对40例6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a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老年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平均QTd为68.3±26.4ms.而无心律失常组平均QTa为47.3±22.4ms。两组相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而且QTd愈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愈高,室颤的可能性愈大。因此,AMI早期QTd明显增大者.应高度警惕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变化特点,QTd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以及QTd对预后的意义。方法测量老年AMI组和非老年AMI组各50例及老年无心脏病组54例12导联心电图QTd(JTd),即QT间期(JT)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计算出QTcd(JTcd)。结果老年AMI组QTd(JTd)与其他2组分别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0.001)。两AMI组死亡与生存者QTd(JTd)均有显著、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0.01)。老年AMI组重度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非老年AMI组。结论QTd(JTd)可作为判断AMI患者病情与预后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对老年AMI患者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健康人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研究国人健康人和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QT离散度(QTd)的特点,探讨这项指标对预测心肌缺血所致猝死危险性的价值。资料和方法:对象为1992~1994年在我院心内科监护室符合下列标准的57例首次患AMI的病人:(1)入院后首次心电图可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8.
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系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此概念最早由Campbel等于1985年指出,1990年Day等首次证实QT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以后许多学者陆续报道了QTd与临床的关系。QTd增加为心室肌复极不均...  相似文献   

9.
QT离散度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QT离散度及其临床意义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杜传礼,王伟综述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1],此现象最早由Campbell提出[2],它是由于心室肌肉复极不一致引起。通常测量的方法是采用体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的Q...  相似文献   

10.
病例选择 第1组选自1995~1997年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猝死30例,平均住院时间8±8天。平均年龄61±12岁,广泛前壁心肌梗塞10例,前壁心肌梗塞5例,急性下壁、后壁、右室梗塞10例,心内膜下心肌梗塞3例,心绞痛2例。第2组选自1997年6月~12月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好转病例30例。平均住院时间17±13天,平均年龄58±10岁。广泛前壁心肌梗塞5例,前壁心肌梗塞10例,急性下壁、后壁、右室梗塞12例,心内膜下心肌梗塞3例。  方法 第1组选取发病时心电图及距死亡时间最近的心电图。第2组选取…  相似文献   

11.
<正> QT离散度作为反映心室复极离散度指标,倍受重视,并认为对评价心肌梗塞预后,有一定意义,在临床有较多报告,但临床上影响因素较多,本文通过10条狗,制造实验性心肌梗塞,观察QT离散度变异规律.狗麻醉后,在X光线下,左冠状动脉造影,选择适合的冠状动脉分支,经指引钢丝导入“中孔合金珠”,用套管将“中孔合金珠”推至该分支,0.5~2小时后堵塞该支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2.
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科急诊研究组贺丽霞综述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间期和最短QT间期的差异程度,它克服了单导联测量QT间期的局限,反映了心室...  相似文献   

13.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的变异程度。近年来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利用QTd预测原发性室颤已越来越为人们重视。本文测定了150例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d,并就AMI中有室颤和无室颤两组患者的QTd差异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1987年1月至1995年5月间发病24小时内就诊住院的AMI患者150例,采用WHO诊断标准,均为首次Q波型AMI,除外伴室内传导阻滞、心室肥大、预激综合征及电解质紊乱,且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早期原发性室颤统计以AMI7天内者为限。发生室颤者为24例,男11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67.67±11.13岁。未发生室颤者126例,男82例,女54例,平均年龄为60.86±10.05岁。  相似文献   

14.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圈各导联间QT时限的变异程度。近年来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利用QTd预测原发性室颤已越来越为人们重视。本测定了150例AMI患首次心电图的QTd,并就AMI中有室颤和无室颤两组患的QTd差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选择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37例,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梗塞相关动脉再通组与未通组,观察了两组溶栓治疗前及溶栓后6小时的QT离散度(OTd)。结果显示,两组溶栓治疗前QTd均明显增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通组治疗前后QTd无显著差异(P>0.05),再通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01),与未通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提示成功的溶栓可明显缩小局部心肌复极差异性,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测量溶栓治疗前后QTd变化可以判断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16.
选择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37例,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梗塞相关动脉再通组与未通组,观察了两组溶栓治疗前及溶栓后6小时的QT离散度(QTd)。结果显示,两组溶栓治疗前QTd均为明显增大,但无明显性差异(P〉0.05);未通组治疗前后QTd的无显著差异(P〉0.05),再通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01),与未通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提示成功的溶栓治疗可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与特发性长QT综合征(Idiopathic long QT syndrome,LQT1)发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 78例基因(11p15.5)携带者根据晕厥发作的频度和程度分3组;轻度(0 ̄4次,n=59)中度(5 ̄100次,n=14)和重度(有心脏骤停史,n=5)。比较(1)3组首次心电图QT离散度的差异;(2)18例小于20岁的中、重度患者长期用β阻滞剂后QT  相似文献   

19.
2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与QT离散度的关系;心肌梗塞患者死亡率与QT离散度的关系;心肌梗塞部位与QT离散度的关系;心肌梗塞合并症与QT离散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46例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Day[1]等首先证实QT离散度(QTd)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来,不少资料提示QTd与急性心肌梗塞(AMI)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46例AMI的QTd与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资料与方法病例 AMI46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62±11.5岁。按心律失常严重的情况分为:A组,28人,Lown分级0~级;B组18人,Lown≥级或有室颤、室扑,猝死4人。按心功能状况分为:C组25人,Killip分级<级;D组21人,Killip分级≥级。正常对照组23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59±10.05岁。有电解质紊乱、束支传导阻滞、房颤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