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恶性疟原虫FCC-1/HN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和表面蛋白-2(MSP-2)与BCG多价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的特性及抗感染的保护性免疫机制。方法将重组pBCG/MSP-1和pBCG/MSP-1—2多价疫苗经皮下注射BALB/c小鼠,经多价疫苗免疫8周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脾脏T淋巴细胞的分化,并体外培养脾细胞,用夹心ELISA法测定IFN-γ和IL-2的产生;用血清学方法测定免疫鼠IgG抗体的动态变化,体外测定了抗体介导的抑制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疫苗组CD^4+和CD^8+T淋巴细胞有显著性增高,体外培养的牌细胞IFN-γ有一个高浓度的分泌。同时,免疫鼠血清对疟原虫抗原都表现了一个较高水平的IgG类抗体反应,抗体对原虫的增殖产生明显抑制。结论恶性疟原虫FCC-1/HN pBCG/MSP-1和pBCG/MSP-2价疫苗诱导了一个以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应答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制SOCS1表达对LIGHT激活的肝癌树突状细胞疫苗效应的作用。方法用重组小鼠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rmIL-4)体外诱导培养小鼠骨髓单核细胞产生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体外负载肝癌细胞HepA可溶性抗原,并用LIGHT和SOCS1反义寡核苷酸(AS1)处理DC,制备负载肝癌抗原DC疫苗;流式细胞仪检测疫苗细胞CD40及CD86表达和ELISA测定其IL-12、IL-1分泌水平以确定DC疫苗细胞的成熟度;通过体外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IL-6、TNF-β分泌水平测定分析疫苗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应答。结果负载肝癌抗原DC疫苗在LIGHT和AS1的双重作用下,疫苗细胞的成熟标志CD40、CD86、IL-1和IL-12增高(P〈0.01),能增强诱导CTL活性、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IL-6、TNF-β能力(P〈0.01)。结论抑制SOCS1能提高肝癌DC疫苗的成熟度,并增强疫苗细胞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3.
FQ2在日本血吸虫DNA疫苗诱导免疫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佐剂FQ2与日本血吸虫DNA26Kda疫苗共同作用下小鼠的免疫状态。方法 选取4~6周龄BALB/C小鼠52只,分成生理盐水组、FQ2组(A)、Sj26GST组(B)和FQ2+Sj26GST组(C)等4组,于第0、2、6周各免疫1次,接种后4周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感染后6W剖杀小鼠,分析脾脏T淋巴细胞CD4^+和CD8^+细胞率,测定血清中特异性IgG水平。结果 B组和C组均可诱导CD8^+淋巴细胞的增殖。C组升高更为显著,CD4^+/CD8^+比率倒置,也均可于4周后诱导小鼠产生高滴度的IgG抗体,二组间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 FQ2对Sj26GST DNA疫苗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推测增效作用主要由细胞免疫所介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黄芪(AM)对新生儿脐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选择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体外分别经植物血凝集素(PHA)、PHA联合白细胞介素6(IL-6)、PHA联合AM刺激培养48h,采用丫啶橙-溴化乙锭(AB-EO)染色法测定细胞凋亡水平,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CBMC中CD38阳性和CD25阳性细胞百分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6的水平。结果 PHA+AM刺激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单纯PHA刺激组(F=205.91,q=25.16,P〈0.001),PHA+IL-6刺激组明显低于单纯PHA刺激组(q=24.54,P〈0.001),而PHA+IL-6刺激组与PHA+AM刺激组间细胞凋亡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q=0.62,P〉0.05)。PHA+AM刺激组CD38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单纯PHA刺激组(F=790.12,q=48.95,P〈0.001),PHA+IL-6刺激组也明显低于单纯PHA刺激组(q=48.42,P〈0.001),但PHA+IL-6刺激组与PHA+AM刺激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q=0.53,P〉0.05)。PHA+AM刺激组CD25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单纯PHA刺激组(F=221.38,q=26.60,P〈0.001),PHA+IL-6刺激组也明显高于单纯PHA刺激组(q=24.86,P〈0.001),但PHA+IL-6刺激组与PHA+AM刺激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q=1.74,P〉0.05)。PHA+AM刺激组培养上清液中IL-6水平明显高于单纯PHA刺激组(t'=6.50,P〈0.001)。CBMC经48h培养后,凋亡细胞百分率与培养上清液中IL-6浓度呈明显负相关(r=-0.75,P〈0.05)。结论 黄芪能明显抑制CBMC体外经PHA激活后的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促进CBMC中胸腺细胞向T淋巴细胞分化、增强脐血淋巴细胞活化和增加IL-6产生水平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卡介苗素(BCG)在首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无或弱应答人群中的免疫效果,寻找一种提高乙型肝炎免疫成功率的方法。方法:放免法定量检测我院产科出生的婴儿按0、1、6方案(每次10μg)标准全程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后乙肝表面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titer,GMT),筛选无或弱应答者(GMT〈100U/L)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按0、1、6方案进行再免疫,其中一组同时肌内注射卡介苗素,检测复种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以及乙肝表面抗体的GMT。结果:注射卡介苗素能诱导无或弱应答婴儿产生较高水平的IL-12、IL-10,并呈剂量依赖性;卡介苗素注射组的抗体应答水平较对照组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卡介苗素能有效诱导无或弱应答婴儿机体产生细胞因子IL-12、IL-10,可以提高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应答率,卡介苗素有望作为一种较好的乙型肝炎疫苗佐剂。  相似文献   

6.
CD3、CD28抗体增强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D3、CD28抗体对淋巴细胞转化的增强作用,以期了解与评价应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扩增淋巴细胞时双抗体作用特性及抗原提呈细胞(APC)数量对扩增的影响。方法:利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3H-胸腺嘧啶(3H-TdR)掺入法、细胞培养技术及流式细胞术(FCM),以包被CD3抗体、CD28抗体诱导PBMC中淋巴细胞转化,增加抗原提呈细胞(APC)浓度,以CD3抗体刺激PBMC(正常APC)中淋巴细胞转化为对照,以各组刺激指数(SI)来计算各因素对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及分析CD8^+CD25^+细胞占总转化细胞的百分比变化。结果:正常APC浓度的淋巴细胞转化组,CD3抗体可增加淋巴细胞转化,CD28抗体有协同作用;去APC组,CD3抗体增强淋巴细胞转化作用明显下降,CD28抗体仍有协同作用;4倍APC组,CD3抗体可以明显增强淋巴细胞转化作用,CD28抗体协同作用不明显。CD28抗体单独无增加淋巴细胞转化作用。流式细胞仪结果与SI结果平行。结论:CD28抗体可协同CD3抗体模拟体内第一、二信号增强诱导淋巴细胞转化,CD28可替代APC的第二信号作用,但APC有其它独立活化淋巴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6B11抗独特型微抗体在体外抗肿瘤免疫情况,探讨其作为卵巢癌疫苗的可能性.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6B11抗独特型微抗体刺激并培养.采用3HTdR参入法、51Cr细胞毒实验分别观察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和细胞毒作用,ELISA方法测定用6B11微抗体刺激后培养上清液中IFN-γ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微抗体刺激后淋巴细胞表型的改变.结果:6B11抗独特型微抗体可以刺激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最佳刺激剂量为20 mg/L;并对OC166-9表达阳性的卵巢癌细胞系有细胞毒作用;用6B11微抗体刺激后培养上清液中IFN-γ水平升高;淋巴细胞的表型表现为,疫苗刺激后CD3 的细胞明显增高, CD4 的细胞也增加, CD8 的细胞增加不明显.CD4 /CD8 的比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B11抗独特型微抗体在体外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为抗独特型微抗体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未甲基化CpG的寡聚脱氧核苷酸(CpG ODN)在体外对小鼠脾细胞和纯化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体外,小鼠脾淋巴细胞和纯化B细胞与白细胞介素4(IL-4)+抗CD40单克隆抗体(anti-CD40)在CpG ODN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下刺激3d或7d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IgE的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9阳性B细胞的分裂及活化情况。【结果】CpG ODN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地抑制由IL-4+anti-CD40诱导的小鼠脾细胞IgE的产生,anti-IFN-1mAb及anti-IL-12mAb不能完全拮抗CpG ODN对kE产生的抑制作用。同样地,CpG ODN抑制小鼠纯化B细胞IgE的产生。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CpG ODN促进B细胞活化及共刺激分子CD80的表达,但抑制B细胞分裂。【结论】CpG ODN直接作用于B细胞而发挥对IgE的抑制作用,该研究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未甲基化CpG的寡聚脱氧核苷酸(CpG ODN)在体外对小鼠脾细胞和纯化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体外,小鼠脾淋巴细胞和纯化B细胞与白细胞介素4(IL-4)+抗CD40单克隆抗体(anti-CD40)在CpG ODN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下刺激3d或7d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IgE的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9阳性B细胞的分裂及活化情况。【结果】CpG ODN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地抑制由IL-4+anti-CD40诱导的小鼠脾细胞IgE的产生,anti-IFN-1mAb及anti-IL-12mAb不能完全拮抗CpG ODN对kE产生的抑制作用。同样地,CpG ODN抑制小鼠纯化B细胞IgE的产生。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CpG ODN促进B细胞活化及共刺激分子CD80的表达,但抑制B细胞分裂。【结论】CpG ODN直接作用于B细胞而发挥对IgE的抑制作用,该研究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内毒素(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化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基因表达的调节,为Res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用LPS或Res+LPS处理体外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PR)自旋捕集技术直接检测巨噬细胞产生的NO,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检测细胞中NF—κB活性,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中TNF—α、IL—1β、IL-6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LPS组NO含量、NF—κB活性和TNF—α、IL-1β、IL-6含量在刺激后2—12h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Res+LPS组NO含量、NF—κB活性和TNF—α、IL-1β、IL-6含量均显著低于LPS组(P〈0.01)。结论提示LPS可诱导巨噬细胞NF—KB活化,导致TNF-α、IL-1β、IL-6基因表达增强,而Res能抑制NF—κB活化而调节TNF—α、IL-1β、IL-6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表达乙型肝炎病毒 (HBV)S蛋白的重组质粒pCR3 .1 -S作为基因疫苗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 2 (rhIL - 2 )作为佐剂对其诱导BALB/c小鼠产生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剂量IL - 2作为佐剂 ,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测定不同免疫组的血清抗HBs、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淋巴细胞杀伤活性 ,比较不同免疫组间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差异。结果 抗HBsELISA滴度 ,IL - 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淋巴细胞杀伤率 ,IL - 2  1 0 0 0U/ (只·次 )组、IL - 2  2 0 0 0U/ (只·次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而IL - 2  50 0U/ (只·次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一定剂量的IL - 2作为佐剂可增强HBV基因疫苗的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疫苗0,1,6月免疫方案接种后免疫失败,无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产生的原因及补救接种方法。方法 收集接受乙型肝炎病毒疫苗0,1,6月接种,无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产生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3周接种法补种,并与再次0,1,6月接种者进行对照观察,接种后6个月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疫苗3周接种法抗阳性率为60%,0,1,6月接种法抗体阳性率在23.8%,X~2>3.84,P<0.05,差异有显著性。讨论 3周接种法免疫应答率明显高于0,1,6月接种法。  相似文献   

13.
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者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的发生与IL-2或IL-6水平之间的关系,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无弱应答者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从健康人群中随机选取30个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者和正常应答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CTLL-2和7TD1方法监测IL-2和IL-6活性水平。比较两组IL-2和IL-6活性水平,并建立起IL-2和IL-6活性水平与抗-HBs滴度之间的回归方程,以通过IL-2和IL-6活性水平来预测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的发生。结果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的IL-2活性水平的平均值明显低于正常应答者(P<0.01),无弱应答的IL-2活性水平和正常应答者的平均值分别为74.5±64.1u/ml和298.0±101.1u/ml。并且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在乙肝疫苗接种后正常应答者组中抗-HBs滴度与IL-2活性水平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68。正常应答者组的IL-6活性水平(58.98±16.4)明显高于无弱应答者组(30.10±12.4)(P<0.05),而且在乙肝疫苗接种后正常应答者组中抗-HBs滴度也与IL-6活性水平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9(P<0.05)。结论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者的发生可能与被接种者体内IL-2、IL-6活性水平有关。提示我们,为了降低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者的发生率,可以在注射乙肝疫苗的同时注射少量IL-2或IL-6。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HBV感染所致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细胞免疫能力的改变 ,以期从免疫角度了解该病的发病机理 ,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方法 :测定经临床确诊的急性肝炎 3 5例、慢性肝炎轻度 41例、中度 3 8例、重度 2 5例、肝炎肝硬化 3 7例及 3 0例正常人的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 -2 (IL -2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的水平 ;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CD3、CD4、CD4/CD8、IL -2水平明显降低 ,CD8、sIL -2R水平明显增高 ,与正常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 ,发生紊乱。监测细胞免疫功能 ,对判断病情发展、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 [方法 ]177名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在综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人工肝支持系统 ,而对照组只采用药物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及各期存活率。 [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症状、肝功能、PT、PTA等指标的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治疗组早、中期存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结论 ]联合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明显提高药物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催乳素对人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催乳素(PRL)对B淋巴细胞生长的调节作用。方法将生理浓度(10 ng.ml-1)的PRL加到IM-9细胞中培养72 h,以MTT比色分析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脂多糖(LPS)组、PRL组、LPS+PRL组、LPS+溴隐停(Br)组、LPS+PRL+Br组A值分别为1.00±0.09、1.11±0.14、1.21±0.23、1.38±0.44、0.95±0.14、0.89±0.1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RL(t=2.689,P<0.01)、LPS(t=2.292,P<0.05)均能促进IM-9细胞的增殖;与LPS组相比,加入Br后对IM-9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t=2.556,P<0.05);与LPS-PRL组相比,加入Br后对IM-9细胞的增殖亦有抑制作用(t=3.417,P<0.01)。结论人PRL能明显地促进IM-9细胞的增殖,Br对IM-9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抗惭肝特异胎盘转移因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8例。结果发现抗乙肝特异胎盘转移因子治疗组扔ABeAG,ABV-DNA阴转率及抗HBe阳转率在治疗结束时分别为53.6%,50.0%和42.9%,均显著高于正常胎盘转移因子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胸腺肽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胸腺肽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胸腺肽加乙肝疫苗联合组 3 0例 ,胸腺肽 2 0mg口服 ,每日 1次 ,乙肝疫苗 1 5 μg肌注 ,1次/1 5d;乙肝疫苗组 3 0例 ,单独注射乙肝疫苗 1 5 μg,1次/1 5d;护肝组 2 0例 ,用甘利欣或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疗程 3个月 ,口服联苯双脂、益肝灵。疗程为 6个月。结果 HBeAg/抗HBe转换率联合组 46.7% ,乙肝疫苗组 2 0 % ,联合组比后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HBV DNA阴转率联合组 60 % ,乙肝疫苗组 2 0 % ,护肝组 5 % ,(P <0 .0 1 )。结论 胸腺肽联合乙肝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新生乙肝疫苗无应答者加强接种的免疫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某学院新入学的学生为对象,选择乙肝五项全阴者86人,分为两组,分别用20μg&#215;3剂量和0、1、3个月接种程序进行复种,并对接种成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改变接种时间间隔复种乙肝疫苗,其抗-HBs阳性率为32.6%;用20μg剂量乙肝疫苗接种抗-HBs阳性率达90.7%,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采用20μg乙肝疫苗并按程序接种对无应答者能发挥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20.
The activity of IL-2 produced by activated PBMC in 25 hapatitis B patients including fulminant hepatitis (FH, 6 cases), acute hepatitis (AH, 4 cases),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 (CAH, 6 cases) and chronic persistent hepatitis (CPH, 9 cases) as well as 11 normal controls was assayed by using splenoblasts as the responding cells. The results showed: (1) The IL-2 activity of all the 25 hepatitis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11 normal controls and was lowest in FH patients (P<0.001); (2) The IL-2 activity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SGPT activity dynamically in CPH patients (r=-0.4260, P<0.05); (3) The IL-2 activity of hepatitis B patients was related to the positive or negative state of anti-HBc-IgM (P<0. 05); (4) It was the function rather than the number of PBMC that paralleled the IL-2 activity (r<0.3, 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