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3.2 mm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和5.5 mm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硬性PMMA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应用Noncon-ROB06000型(日本)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两种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病例的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进行细胞密度和形态学的检查。结果:两种不同切口术后1、2、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改变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其损失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3.2 mm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快捷、可靠的手术方式并不增加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3.2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短期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对87例(眼)白内障患者施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测量术后角膜散光度。结果:术后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术后1周达到最大,在术后1月时稳定。结论:3.2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产生的术源性角膜散光小,在术后1月时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3.2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短期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对87例(眼)白内障患者施行3.2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测量术后角膜散光度。结果:术后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在术后1周达到最大,在术后1月时稳定。结论:3.2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产生的术源性角膜散光小,在术后1月时达到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3.2mm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和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 方法对96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分别采用3.2mm切口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和5.5mm切口植入硬性人工晶体,比较两种方法的术后视力、前房炎性反应、手术性角膜散光和后囊膜混浊程度. 结果两组术后视力和前房炎性反应无显著差异,3.2mm切口组比5.5mm切口组引起的手术性角膜散光小(P<0.05).术后半年5.5mm切口组有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后囊膜混浊,而3.2mm切口组未见后囊膜混浊. 结论3.2mm切口的超声乳化结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能减少手术性角膜散光,降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不同位置的3.2mm透明角膜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白内障患者49例(71眼)分成2组进行手术,A组采用上方透明角膜切口,B组在最大角膜曲率子午线方位做切口。对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B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略有减少,A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采用最大角膜曲率子午线方位透明角膜切口较传统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可减少部分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角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9例161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采用在角膜上方角膜后0.5mm做长约4mm角巩膜隧道切口的方法,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同时植入丙烯酸酯类三片式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1d、1周、1个月和3个月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62.6%、76.6%、92.5%和88.8%。结论角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兼有巩膜隧道小切口和透明角膜小切口手术的优点。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与评价切口的缝合与否对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硬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度数及轴向的变化及手术效果。方法:将100例(116眼)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硬性人工晶体植入术,按切口缝合与否分为A、B两组,A组:行切口缝合1针者53例(62眼),B组:不缝合者47例(54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使用角膜地形图仪及自动屈光仪测量角膜散光变化。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平均手术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36±1.61)D和(-1.27±1.72)D,(+0.77±0.67)D和(-2.07±1.82)D,(+0.39±0.55)D和(-1.95±1.93)D,差异有显著性(P<0 0 5);A、B两组术后角膜散光轴均有早期的顺规向逆规转化。结论:对于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巩膜隧道切口缝合一针可稳定提高术后的视力,减少术后的角膜逆规散光,同时也提高了切口的安全性,特别对于基层及复明工程手术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方向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术后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我科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共34例,按手术切口方向位于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或位于颞上方及鼻上方分为Ⅰ、Ⅱ两组,术后比较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着时间延长,手术角膜散光度均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均在术后1周时较术前增加最多,但随着时间增加,角膜散光度也逐渐减小。结论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白内障治疗前应根据患者的角膜散光情况特异性选择手术切口方向,即在角膜曲率最大处子午线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6,(11):1468-1471
目的:观察和比较1.8mm透明角膜微切口与3.2mm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5例117眼,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微切口组59眼行1.8mm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小切口组58眼行3.2mm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术前、术后1d、术后7d、术后30d和术后90d分别进行LogMAR视力、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散光检查。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各项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术后1d微切口组比小切口组视力恢复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两组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微切口组和小切口组的中央角膜厚度增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微切口组和小切口组的手术源性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在术后30d角膜散光趋于稳定。结论:与3.2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相比,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手术源性散光小,术后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2.2 mm与2.8 mm两种角膜缘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51例(251只眼)白内障患者,按照角膜缘切口大小随机分为2.2 mm与2.8 mm两组,行角膜缘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术后视力、超声乳化时间、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最佳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2.2 mm角膜缘切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和比较 2 种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对 2 组 107 例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通过 32m m 切口植入硅凝胶折叠式人工晶体和 55m m 切口植入 P M M A 硬性人工晶体。结果:32m m 组术后早期裸眼视力明显优于 55m m 组( P< 0.05);角膜散光明显小于 55m m 组( P<0.05);3 个月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05)。两组并发症基本相同,发生率均较低。提示两种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 32m m 切口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12.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不同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后角膜散光情况及手术性散光的变化影响。②方法 将 40 3例 (40 3只眼 )白内障分为A、B两组。A组为硬核白内障 (2 85例 ) ,取上方巩膜反眉状 8mm隧道切口 ;B组为非硬核白内障 (1 1 8例 ) ,取上方巩膜反眉状 6mm隧道切口 ,均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植入光学部直径为 6mm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 ,并使用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计随访术前、术后 1~ 3天、6个月、1年角膜散光的变化。③结果 发生手术性散光A组为 (1 .50± 0 .87)D ,B组为 (0 .98± 0 .50 )D ;散光轴向变化A组为 86 .5°± 54 .7° ,B组为 75 .0°± 53 .4°,术后两组角膜散光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④结论 检查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角膜散光 ,可综合评价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致角膜屈光状态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7 mm巩膜切口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和3.5 mm巩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2例行7 mm巩膜切口晶状体囊外摘除术者作为7 mm-ECCE组,28例行3.5 mm巩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者作为3.5 mm-Phaco组,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程度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始比较7 mm-ECCE组和3.5mm-Phaco组手术引发的角膜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少超声乳化装备的条件下进行7 mm巩膜切口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对于过熟期高龄白内障患者是一种优越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巩膜隧道切口和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患者术后泪膜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63例患者共7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非干眼患者,根据切口不同分为巩膜隧道切口组(32例,35眼)与透明角膜切口组(31例,35眼),两组患者均进行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第1、7、14、30、90天观察两组患者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以及自觉干眼感觉等。结果术后第1天及第7天,两组患者自觉干眼症状明显,巩膜隧道切口组干眼症状评分[(2.55±0.96)、(1.49±0.62)分]明显高于透明角膜切口组[(1.18±0.72)、(0.98±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t试验显示,术后第1天,巩膜隧道切口组与透明角膜切口组患者SIt分别为(19.55±2.47)、(17.62±2.51)mm,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巩膜隧道切口组长于透明角膜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T试验显示,术后第1、7、14天,两组BUT均较术前显著缩短,巩膜隧道切口组[(4.07±0.63)、(4.62±0.86)、(6.37±0.67)s]长于透明角膜切口组[(3.42±0.67)、(4.06±0.90)、(5.88±0.7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进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患者,对泪膜的影响较小,但临床干眼症状要重于进行巩膜隧道切口的患者。术后晚期,两种切口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对泪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何健强 《医学综述》2012,18(15):2533-2534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两种切口(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和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42例(56眼),将其分为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A组)和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以及半年检查视力以及角膜散光值,观察两组术后裸眼视力以及角膜散光的恢复情况。结果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值B组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在疗效方面优于透明角膜切口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  相似文献   

16.
徐涤非  杨洪 《吉林医学》2013,34(3):415-416
目的:探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94例行超声乳化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分为同轴微切口(1.8 mm)治疗组和同轴小切口(3.0 mm)治疗组,每组各47例,观察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视力、角膜内皮计数、角膜散光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视力以及角膜内皮计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切口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小于小切口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同轴1.8 mm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术后术源性散光更小,视力恢复好,且并发症较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及同轴微切口2.2 mm与2.8 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疗效.方法:选择白内障病人112例(112眼),随机分成小切口组(38例38眼)、2.2 mm组(37例37眼)和2.8 mm组(37例37眼).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病人术后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1);术后1周、1个月,3组病人视力提高幅度为小切口组>2.2 mm组或>2.8 mm组(P<0.01).3组病人术后角膜散光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但术后1周、1个月时3组病人角膜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显著下降(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裸眼视力好、费用低、操作简便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术后泪膜变化的影响。方法:97例备行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行透明膜角膜切口,对照组行巩膜隧道切口,比较两组患者干眼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7d实验组干眼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7.88、3.42,P均<0.05);行Schirmer I试验,术后1d两组浸湿滤纸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P<0.05)。结论:取巩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术对白内障患者泪膜的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手法隧道内劈核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术在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56例(87眼)患者行隧道内劈核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50例(73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术,观察术后患者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角膜散光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在植入非折叠人工晶状体后,术后两组的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角膜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隧道内劈核和超声乳化模式治疗硬核白内障手术相比,两种手术方式疗效相近,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