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小儿精索静脉曲张中的治疗作用,以及保留或切断睾丸动脉对睾丸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镜技术对32例患儿行睾丸动、静脉高位结扎术。其中,26例保留睾丸动脉.6例切断睾丸动脉。结果术后1~3个月.29例阴囊内曲张的静脉团块完全消失。术后6个月时.24例患侧睾丸体积增加约20%~30%;15~24个月时,患侧睾丸发育程度与对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所有患儿均未发生睾丸萎缩。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行睾丸动、静脉结扎切断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保留或切断睾丸动脉,对睾丸的发育没有明显影响.但其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睾丸扭转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16例睾丸扭转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均经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ultrasonics flow image,CDFI)确诊为睾丸扭转,2例经手法复位,5例经手术复位固定,9例行睾丸切除加对侧睾丸固定。11例获0.5~4.5年随访,手法复位者1例再次发生扭转,经手术复位治愈。结论 CDFI是诊断急性睾丸扭转的可靠方法,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探查是提高睾丸存活率的关键,术中应同时固定对侧睾丸。  相似文献   

3.
睾丸扭转又称精京扭转.是外科急症,若不能及时修断治疗,将造成睾丸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过去认为这种情况在小儿很少见,但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目前此病有增多的趋势.新生儿发生此病易被忽略,在国内尚未见报导.近两年来我院发现新生儿睾丸扭转三例.均经手术证实,现报告如下:例1第一胎,足月妊娠,因胎儿宫内窘迫行会明们切、股头吸引拽出,APgar评分1’-8分,体重3800克.生后第四天发现新生儿左侧阴囊肿胀青紫,睾丸位置高于右侧.肝硬明显.请小儿外科会诊,辰睾丸扭转行急症手术.术中发现左侧精余处扭转,睾丸顺时针扭转180…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保留睾丸手术治疗睾丸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3年收治睾丸良性肿瘤16例,术中均行冷冻切片活检,病理证实为睾丸良性肿瘤后行保留睾丸手术。对14例患儿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7年,平均4.5年。结果术中冷冻切片病理结果均与术后石蜡切片病理结果完全一致,睾丸囊性成熟型畸胎瘤10例,睾丸表皮样囊肿4例,睾丸黏液囊肿2例。随访患侧睾丸大小正常,无肿瘤复发迹象。结论 保留睾丸手术是睾丸良性肿瘤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手术保留睾丸组织,对患儿心理发育、内分泌功能及生育能力等方面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报道小儿急性睾丸扭转11例,2例手法复位成功,9例手术治疗,其中4例行睾丸切除。结合文献,对该病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男童一侧睾丸缺失后对另侧睾丸的生长、性激素水平及第二性征发育的影响。方法对61例一侧睾丸缺失的患儿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所剩睾丸体积、性激素水平及第二性征发育情况。同期检测150例各年龄段正常男孩相应指标。按≤10岁、10~12岁、〉12岁,分年龄段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各年龄段内,睾丸缺失组睾丸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俨〈0.05),睾丸缺失的不同疾病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尸〉0.05);睾丸缺失早期另侧睾丸肥大明显,并随缺失时间延长而减轻;10~12岁及〉12岁组肥大尤为明显,与≤1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激素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相同年龄段内,睾丸缺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睾丸缺失患儿第二性征的出现及发育与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异。结论男童一侧睾丸缺失可致另侧睾丸代偿性肥大(CTA)。术后早期睾丸代偿增大更为明显;睾丸发育启动及增长发育期睾丸代偿肥大较处于相对静止期更为明显。但其增大程度与引起缺失的原发疾病无明显关系,且CTA不影响其后的性激素水平及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超声检查在儿童睾丸微石症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儿童睾丸微石症(TM)的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453例就诊儿童中8例睾丸微石症(TM)的超声表现,病理结果,临床表现,结果:儿童TM表现为双侧或单侧睾丸实质内、≤2mm、散在的、无声影的强光点;分为部分型与完全型。睾丸大小与正常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改变为曲细精管内多发,单个板层状层状钙化钙。7例随访无恶性变。结论:儿童TM经超声检查确诊,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发病率1.8%。在先天性睾丸异常者中发生率较高(2.5%),定期超声检查有助于客观评价儿童TM的转归。  相似文献   

8.
睾丸肿瘤60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睾丸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小儿原发性和继发性睾丸肿瘤6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10例卵黄囊瘤作免疫组化染色。回顾分析国内小儿睾丸肿瘤类型文献资料共203例。结果:60例小儿睾丸肿瘤生殖细胞起源占85.0%,均为单一成分的生殖细胞起源肿瘤,恶性率70.0%,卵黄囊瘤占55.0%。初次就诊时大多数病例为一期。6例有转移者均为卵黄囊瘤。卵黄囊瘤病理形态多样,以内胚窦、网状、玻璃样小体、微囊及腺样结构较为多见。免疫组化染色10例中6例显示甲胎蛋白+、抗胰蛋白酶+、细胞角蛋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增殖细胞核抗原+、波形蛋白-,P^53 。结论:小儿睾丸肿瘤与成人不同,3岁以内多见,占85.96%。恶性率较成人低,以卵黄囊瘤和成熟性畸胎瘤多见,预后较成人好。  相似文献   

9.
对1982~1995年间1305例隐睾中157例(12.03%)摸不到睾丸的患儿进行了分析。157例中17例为双侧,共174个。这些患儿均经门诊、住院及麻醉后检查证实摸不到睾丸。患儿年龄为1个月至16岁,平均4.5岁。根据首选术式分成两组:148例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诊断和治疗高位隐睾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作者对51例(69侧)高位隐睾利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51例均得到明确诊断,69侧中,13侧为睾丸缺如。41侧行一期睾丸固定术,15侧行分期Fowler-Stephens睾丸固定。49例获随访0.5~3年,睾丸无回缩或萎缩,2例失访。结论腹腔镜诊断和治疗高位隐睾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治疗儿童良性睾丸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到2009年3月收治的29例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平均发病年龄为42.6个月(4个月至12岁),临床表现均为无痛性阴囊肿块,除1例术前AFP升高外,其余术前AFP均在正常范围。结果均行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诊断:21例为成熟性畸胎瘤,2例为表皮囊肿,4例为皮样囊肿,1例为囊肿性病变伴肉芽肿形成,1例为未成熟畸胎瘤(后行睾丸切除术)。25例冰冻切片均诊断为良性病变。21例B超下计算肿瘤体积为(1.25±2.05)mL,患侧睾丸体积(含肿瘤)为(4.56±5.07)mL,肿瘤占睾丸体积比例为(54.3±30.11)%(6.04%~100%)。7例最近1次门诊随访术侧平均睾丸体积为(0.78±0.31)mL,与健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0例平均获随访34个月(4~72个月),无一例复发,患侧睾丸发育良好。结论保留睾丸的肿瘤剜除术可作为小儿睾丸良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在未触及睾丸的隐睾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未角及睾丸的隐睾中的诊断及治疗应用。方法 应用腹腔镜对13例未触及睾丸的隐睾患儿作检查。术中发现腹腔内如有精索盲或发育差的精索,诊断为睾丸缺如;如发育好的粗索进入内环,做腹股沟探查;如睾丸位处于腹腔内,诊断为腹腔内睾丸,做分期Fowler-Stephen手术,或一、二期睾丸固定术等处理。结果 睾丸缺如6例(46.2%);腹腔内睾丸4例(30.8);睾丸于腹股沟3例(23.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儿童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探讨其所致睾丸差异生长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收治的130例精索静脉曲张患儿临床资料。结果130例中,左侧128例,双侧2例,发病年龄10岁以上者120例。首发症状为阴囊内包块者109例,体检发现者15例,阴囊疼痛、坠胀不适4例,左右阴囊大小不一2例。超声检查提示合并症以睾丸微石症最常见。130例均予手术治疗,其中开放手术13例,腹腔镜手术117例。术后随访105例无复发及睾丸萎缩。92例记录睾丸大小的患儿中,51.1%存在双侧睾丸差异生长,且随着临床分度的递增而睾丸差异生长显著。结论儿童精索静脉曲张以左侧多见,好发于10岁以上儿童,极少有自觉症状,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及彩超,治疗上以手术为主,腹腔镜手术有望成为首选。睾丸差异生长是儿童精索静脉曲张较可靠的手术指征,合并睾丸微石症的发生率仍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超声检查探讨单侧隐睾症患者年龄及睾丸所在部位与睾丸体积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睾丸位置,测量睾丸各径线,计算睾丸体积。按年龄和睾丸所在位置分组。采用方差分析睾丸体积、年龄及睾丸所在位置的关系。结果608例年龄6个月至13岁经超声检查及手术证实的单侧隐睾患儿中,左侧306例,右侧302例。51例隐睾位于腹腔内,557例位于腹腔外。单侧隐睾患儿未下降睾丸位于腹腔内组与位于腹腔外组患侧睾丸体积比较无明显差异(P=0.658);6个月至13岁各年龄组患儿患侧睾丸体积均明显较对侧睾丸体积小(P〈0.001);单侧隐睾患儿双侧睾丸体积在1-11岁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睾症对小于1岁的婴儿睾丸体积发育已造成影响,宜在1岁以前尽早手术。1-11岁双侧睾丸体积均未见明显变化,睾丸发育处于相对静止期。  相似文献   

15.
以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类似物(LHRHa)鼻喷治疗11例隐睾症,单侧4例,双侧7例,18个睾丸,测用药前后的晨尿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浓度变化,用药3个月,睾丸下降总有效率6/18(33.3%),治疗前后尿FSH、LH明显增高,差异显著。LHRHa是LHRH的长效类似物,有改善生殖细胞的功能,可使部分隐睾症的睾丸下降。  相似文献   

16.
小儿睾丸肿瘤35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35例小儿睾丸肿瘤中睾丸卵黄囊瘤16例,畸胎瘤12例,分析表明,以睾丸无痛性肿块为主要症状,其次为鞘膜积水等,血清AFP是诊断小儿卵黄囊瘤的重要肿瘤标记物。33例采用经腹股沟睾丸切除术,4例睾丸卵黄囊瘤接受淋巴清扫术。16例卵黄囊瘤病例后化疗1年,2例死于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在分期Fowler-Stephens睾丸固定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分期Fowler-Stephens睾丸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腹腔镜对13例腹腔内睾丸的隐睾患儿,年龄1岁6个月-10岁,平均4.73岁,行Fowler-Stephens睾丸固定术的Ⅰ期手术,6-12个月后经腹股沟区行Fowler-Stephens睾丸固定术的Ⅱ期手术。结果 13例患儿中,11例已完成Ⅱ期睾丸固定术,经随访3个月-2年,睾丸均位于阴囊内,无睾丸萎缩,另外2例等待进行Ⅱ期Fowler-Stephens睾丸固定术。结论 腹腔镜分期Fowler-Stehens睾丸固定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在治疗腹腔内睾丸的隐睾患儿中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双侧高位隐睾腹腔镜下一期下降固定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侧高位隐睾腹腔镜下一期睾丸下降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双侧高位隐睾患儿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3.9(1.1~11.7)岁,均于腹腔镜下行一期睾丸下降同定术。结果22例中,除3侧睾丸缺如外,其余41侧均顺利完成一期睾丸下降同定,其中26侧行一期Fowler—Stephens手术。术后随访6~40个月,平均随访22个月,下降的睾丸无回缩、无萎缩。结论双侧高位隐睾行腹腔镜下一期睾丸下降固定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未触及隐睾的定位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4例75侧未触及隐睾的14岁以下手术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B超探查未触及隐睾的假阴性率为82.8%(48/58)。行肉膜囊睾丸固定术52侧,Fowler-Stephens手术8侧,睾丸切除术4侧,分期睾丸固定术2侧,未找到睾丸9侧。需要广泛手术探查的腹内高位隐睾或无睾仅8侧。术后随访88.5%的睾丸位置良好,无进一步萎缩。结论手术是未触及隐睾定位和治疗的主要方法。探查首选经腹股沟入路,经正确的术中处理大多数小儿未触及隐睾可经Ⅰ期手术降入阴囊。  相似文献   

20.
经腹股沟皮纹横切口治疗小儿隐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小儿隐睾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根据小儿隐睾的临床特点,设计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方式,即经腹股沟皮纹横切口治疗小儿隐睾,腹股沟皮纹横切口长2.0~3.0cm,剪开浅深筋膜,部分切开腹股沟管前壁,提出睾丸及精索,分离鞘突管至腹膜外脂肪后结扎鞘状突,将睾丸下降固定于阴囊肉膜囊内。共治疗41例(53侧),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并与同期经传统腹股沟大斜切口手术的55例(61侧)进行对比。结果41例(S3侧)出院时睾丸均位于阴囊内,术后获随访32例(39侧),其中11例(13侧)术前高位隐睾患儿术后睾丸位于阴囊中部,其余睾丸位于阴囊底部,未发现睾丸萎缩;与同期传统腹股沟大斜切口手术治疗的55例隐睾疗效相当,创伤小,恢复快。结论采用经腹股沟皮纹横切口治疗小儿隐睾创伤小,手术快,术后切口瘢痕不明显,外形美观,疗效满意,可替代传统腹股沟大斜切口手术治疗小儿隐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