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隙,称之为蛛网膜下隙出血(SAH)。颅内动脉瘤破裂是最常见的原因。SAH总体预后较差,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其预后与病因、出血部位、出血量、有无并发症及是否得到适当治疗有关。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未经外科治疗的病人约20%死于再出血,动脉瘤再次破裂导致出血即使病人不死亡也会使病人留下严重的残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多在首次出血后最初数日发生。为了减少病人再次发生动脉瘤破裂,临床上一般尽早行手术治疗。由于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临床已经广泛开展[2]。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病情一般较重,术前有再出血的危险,术后有较多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所以围术期的护理较为重要。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蛛网膜下隙出血并进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病人95例,现将围术期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腰穿脑脊液血性,患者往往容易并发脑血管痉挛,颅内再次出血,蛛网膜粘连等并发症,其诱因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情绪激动、饮酒等引起.我科于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SAH患者5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血液进入颅内或锥管内的蛛网膜下隙所引起的综合征.引起蛛网膜下隙出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肿瘤等出血,其中以动脉瘤出血最常见~([1]).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急性脑积水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隙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约占全部脑卒中的5%~10%。其中85%出血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SAH后急性脑积水是指SAH后1周内发生的脑积水,是SAH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27%。可导致患者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常加速病情进展甚至导致死亡。脑积水的诊断标准为:(1)双侧侧脑室额角尖端距离〉45mm;(2)两侧尾状核内缘距离〉25mm,(3)第三脑室宽度〉6mm:(4)第四脑室宽度〉20mm。急性脑积水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尤其是蛛网膜下隙出血后3d内病情恶化,逐渐出现意识改变、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纪玲  杨丽平  施如月 《护理研究》2013,27(13):1275-1276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多数以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发病,而腹主动脉闭塞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疾病,它是多种原因所致的靠近肾动脉平面的腹[1]  相似文献   

6.
急诊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管腔局部异常扩张而形成的。[1] 颅内动脉瘤破裂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为首发症状 ,病人剧烈头痛 ,严重可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2 ]未经治疗的动脉瘤病人在第一次出血后 8周内有 40 %再次出血 ,其死亡率可达 6 0 %,而动脉瘤直接手术夹闭的死亡率仅为 1%~ 5 %。因此 ,对动脉瘤病人早期手术治疗很有必要。我院自 1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急诊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12 7例 ,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 5 9例 ,女 6 8例 ,年龄 13~ 73岁 ,平均年龄5 2岁 ,其中大脑中动脉瘤 8例 ,…  相似文献   

7.
蒋小丽 《全科护理》2014,(13):1215-1216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结构发育不良或因脑外伤、动脉硬化造成动脉壁损伤或硬化,使局部血管向外膨大形成囊状瘤体。颅内动脉瘤形成后易在突发的紧张、用力、疲劳等血压升高的过程中突然破裂,引起颅内蛛网膜下隙出血,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首次出血后的幸存者,若未得到及时而正确的处理,可在血压增高的情况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的病死率高达80%[1]。术前实施有效的血压控制是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及再出血的重要措施。脑血管痉挛(CVS)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蛛网膜下隙出血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35%~60%[2]。“三高”疗法目前是动脉瘤术后预防和治疗 CVS 比较公认的方法之一[3],“三高”疗法即高血压、高血容量、高血液稀释度,做好颅内动脉瘤术后病人的血压管理是保证“三高”治疗顺利实施的关键措施之一。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5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的病人,通过实施术前、术后的血压管理,病人无一例发生再出血,脑血管痉挛的症状也由于有效的“三高”治疗而得到控制和缓解,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隙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大约超过50%的病人会发生急性脑积水,是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一个重要及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预后.脑室外引流可以迅速降低颅内压,改善病人临床症状[1].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隙.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首次发病后患者因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诱发2次或3次出血大大增加死亡率[1].为了减少SAH再出血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增强SAH病人及家属的自我保健意识及提高遵医行为至关重要.2001年1月~2003年11月我们在91例SAH病人的护理中实施遵循临床路径的健康教育,极大地提高了病人的遵医行为并降低了SAH的再出血率和死亡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性头痛是急诊室常见的临床症状,最可怕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需首要排除。在美国,每年约有3万人发病,约占所有卒中的5%[1]。在中国,SAH年发病率为2.0/10万人[2]。而50%~85%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3]。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急症,其导致的病死率接近50%,  相似文献   

11.
黎艳  杜芸  庞兰英  陈小珍  兰艳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3):1203-1205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破裂出血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为首发症状,患者剧烈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首次发病半年内再次出血率为30%~50%,再次出血死亡率为25%~35%[1],是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正颅内动脉瘤是指局部脑血管壁异常导致的瘤样突起[1],在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居第三位[2]。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的外科治疗包括2种策略:一是动脉瘤夹闭术,二是血管内介入手术;介入治疗和夹闭手术治疗各有优劣[3]。随着神经介入栓塞材料的发展完善和技术的逐步成熟,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适应症有了很大的  相似文献   

13.
<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绝大多数是由脑动脉瘤引起,SAH患者出血后7~14 d为纤维蛋白酶活性最高峰,易使破裂口的血块溶解,任何能使血压增高的因素均容易诱发颅内再出血[1]。颅内再出血是SAH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81%发生在SAH后的1个月内,所以SAH患者要求在出血后4~6周内绝对卧床休息,必须床上排尿、排便[2]。临床上患者常常因过早下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类出血性中风,主要指位于颅内脑底部的先天性动脉瘤,动脉硬化性动脉瘤和脑表浅动脉畸形的破裂,造成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疾病.临床表现以脑膜刺激征、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血性脑脊液为主要特征.再出血是SAH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40%,病情较重,复杂多变,死亡率高[1].作者总结了30例SAH的临床资料,结合临床观察治疗和护理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之一。脑血管痉挛 (CVS)是其严重并发症。 1982年 ,Meyer等[1] 对 116例SAH病人的研究表明 ,SAH后的前两周脑血流量持续下降直至第三周才缓慢恢复。脑血流量下降将会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的缺血性损害 ,甚至导致脑梗死 ,成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 4] 。为了预防及治疗SAH后的脑血流量下降 ,Origitano等[5]1990年引入了“3H”一词 ,指预防性的高血压、高血容量及血液稀释治疗。近年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 ,3H治疗不断改善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治疗上的重要性日益显著 ,本文对此加以…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健康教育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隙。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首次发病后患者因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诱发2次或3次出血大大增加死亡率。为了减少SAH再出血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增强SAH病人及家属的自我保健意识及提高遵医行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隙出血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破入蛛网膜下隙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最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和颅内血管畸形。再出血是蛛网膜下隙出血主要的急性并发症[1]。给予足够疗程的6-氨基已酸是预防蛛网膜下隙出血再出血的有效方法[2]。但因其药理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腹泻、腹部不适、结膜充血,其次为眩晕、瘙痒、头晕、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AN)是一种严重的血管性疾病,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可占SAH病例的85%[1]。1991年Guglielmi发明的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coil,GDC)[2]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次重大突破,它迅速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隙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约占全部脑卒中的5%-10%.其中85%出血原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1,2].SAH后急性脑积水是指SAH后1周内发生的脑积水,是SAH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7%.可导致患者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常加速病情进展甚至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20.
苏麦针  王香枝  王秋花 《护理研究》2005,19(14):1259-1260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隙的统称[1].在临床实践中发现,SAH病人呕吐、头痛症状较为突出,尤其是头痛常成为病人的主诉.为减少病人呕吐、头痛症状,我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冰帽持续头部物理降温,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