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机械通气时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30例俯卧位机械通气老年病人,记录俯卧位前和俯卧位后1 h、2 h病人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MAP)和动脉血气变化。[结果]俯卧位通气治疗后1 h、2 h病人的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升高(P〈0.01),心率、呼吸均减慢(P〈0.01),而 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 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应用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提高老年病人的氧合状态,减慢心率、呼吸。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机械通气时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30例俯卧位机械通气老年病人,记录俯卧位前和俯卧位后1h、2h病人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MAP)和动脉血气变化。[结果]俯卧位通气治疗后1h、2h病人的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升高(P0.01),心率、呼吸均减慢(P0.01),而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应用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提高老年病人的氧合状态,减慢心率、呼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在急性呼吸窘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4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行机械通气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仰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护理,观察组采用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体位改变60 min后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较对照组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较对照组下降,其氧合状态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用机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护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在不影响呼吸机参数的同时能改善患儿氧合能力,且能缩短上机时间及住院天数,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优质护理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我院NICU治疗的ARDS新生儿90例,均采用相同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儿均接受俯卧位机械通气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观察两组通气30min、60min动脉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死亡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通气30min和60min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血气指标(动脉血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优质护理对ARDS新生儿有良好疗效,可以提高患儿的氧合状态和改善患儿的各项血气指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实施方法、护理及对ARDS患者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对3例ARDS患者准确评估血流动力学和对卧位改变的忍耐力,制定操作程序,加强呼吸道管理,做好各管道、皮肤及组织的护理,采取俯卧位每次1~4h,每日2~3次,疗程2~5d,定时改变体位。[结果]3例患者俯卧位通气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氧合指数(PaO2/FiO2)均明显改善,吸入氧浓度(FiO2)下调( P <0.05),最终撤离呼吸机,未发生并发症。[结论]俯卧位通气明显改善了肺的氧合功能。熟练掌握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方法,安全有效地转换患者体位,是保证治疗安全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干预模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氧合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1日~2018年7月31日收治的40例NRDS患儿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仰卧位机械通气干预护理;将2018年8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治的40例NRDS患儿作为观察组,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干预模式护理。比较两组机械通气前、6 h后氧合指标[包括血氧张力(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变化,预后相关指标(包括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包括胃潴留、呼吸暂停、鼻黏膜糜烂、压力性损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机械通气6 h后PaCO2、PaO2、OI均优于通气前(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胃潴留、呼吸暂停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7.
王珊珊  贺琳晰 《护理学报》2019,26(19):53-56
目的 探讨俯卧位联合高频胸壁振荡排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儿90例,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俯卧位联合人工叩背排痰的方法,观察组采用俯卧位联合高频胸壁振荡排痰的方法。观察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10 min观察组患儿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0 mim观察组患儿在血气中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合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0 min患儿肺的顺应性、气道阻力、潮气量及吸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在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儿采用俯卧位联合高频胸壁振荡排痰的方法可有效改善患儿氧和功能,促进肺泡扩张及气体交换,加速深部痰液排出,降低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婷婷  都继微  苏兰若 《护理研究》2014,(14):1728-1729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将重症医学科2012年收治的56例ARDS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两组治疗措施相同,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间断俯卧位通气。[结果]通气24h时两组病人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血氧饱和度(SaO2)等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率(HR)、呼吸(RR)、平均动脉压(MAP)、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以有效改善ARDS病人各项血气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PPV)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05—2011—05江苏泗洪分金亭医院ICU收治的3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仰卧位组和俯卧位通气,两组均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分别监测两组患者在充分镇静情况下初始仰卧位及俯卧位通气1h、2h、4h、6h后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02)、氧合指数(PaO。/Fi02)、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Sp0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呼吸循环指标。结果俯卧位组在动脉血氧分压(PaOz)、氧合指数(PaO2/FiO2)、SpO2等呼吸指标方面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问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而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循环指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明显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状况,而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仰卧位和俯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病人血流动力学、氧合、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ARDS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仰卧位通气(SP组)、俯卧位通气(PP组)、仰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SP+VS组)、俯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PP+VS组),每组15例。观察体位改变前(T0)、体位改变后(SP+VS组和PP+VS组在振动排痰治疗后)1h(T1)、2h(T_2)、4h(T_3)及转复为仰卧位后1h(T4)5个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呼吸频率(RR)、气道峰压(PIP)、平均气道压(Pmean)、静态肺顺应性(Cst)及护理并发症。以不同治疗方案后动脉氧分压改变(ΔPaO_2)10 mmHg作为有效标准。[结果]4组病人体位改变后对HR、MAP、CVP、RR、PaCO_2、Pmean、Cst无影响(P0.05)。而SPO_2、PaO_2、PaO_2/FiO_2有不同程度升高,氧合状态改善效果依次为PP+VS组PP组SP+VS组SP组,且组间比较PP+VS组与SP+VS组、PP组与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VS组与PP组、SP+VS组与S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联合振动排痰较单纯俯卧位通气、仰卧位通气相比,更能改善ARDS病人的氧合,且该种体位治疗期间病人循环功能稳定,呼吸参数无明显改变,且无明显不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俯卧位通气(PPV)联合NO吸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重症医学科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应用最佳PEEP后仍需较高的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60%)的21例ARDS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进行对照研究.A组采取单纯NO吸入4h;B组采取俯卧位通气2h,2h后恢复仰卧位通气;C组采取俯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2h,2h后恢复仰卧位通气并继续吸入NO.分别测三组患者治疗干预前、2h及4h氧合指数.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治疗干预前比较,三组患者2h后氧合指数均较前改善,但A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h后A组和B组氧合指数跟治疗干预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氧合指数仍保持改善(P<0.05).结论 俯卧位通气可以有效地改善严重ARDS患者氧合,俯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不但可以改善氧合,而且恢复仰卧位后能有效的维持氧合,因此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的方法在改善氧合的同时能减少俯卧位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2.
<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因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引起的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俯卧位通气主要通过促进塌陷肺泡复张、改善通气血流比、改善呼吸系统顺应性达到治疗低氧血症的目的~[2]。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能使ARDS病人的氧合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3-5]。俯卧位时如何有别于仰卧位时的气道管理,值得临床探讨。2018年7月我科收治1例溺水导致  相似文献   

1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俯卧位通气的原理、实施方法和护理,为ICU护士实施俯卧位通气提供理论、实践支持。[方法]对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实施了俯卧位通气,并以此为基础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给予病人精心的护理。[结果]俯卧位通气明显改善了肺的氧合功能,4例病人俯卧位通气后氧合明显改善,其中3例最终撤离呼吸机,1例因心跳呼吸停止抢救无效死亡。[结论]ICU护士在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中,要懂得安全有效地转换病人的体位,提供适当的护理,尽早发现及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肺灌洗后行俯卧位通气治疗对氧合、肺力学的影响及作用。方法2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肺灌洗后行俯卧位通气治疗,分别监测治疗前、治疗后的氧分压、气道峰压、炎症介质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胸部CT影像学的变化。结果经过肺灌洗和俯卧位通气2 h后氧分压明显升高、气道峰压显著下降,俯卧位通气1 d后胸部CT检查显示肺实变区部分消失,炎症介质检验显示明显下降。结论肺灌洗后行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氧合,有效改善肺部炎症。  相似文献   

15.
俯卧位通气病人的监测与护理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病人的监测与护理措施。方法对1998年7月至1999年8月19例创伤所致AIL/ARDS病人实施俯卧位机械通气,监测体位变动前后的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呼吸力学、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变化,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胸部受压,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固定位置正确以及各监护仪导联线位置正确。结果19例病人中有16例氧合状况显著改善(84.2%),且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无明显变化。结论俯卧位通气治疗ALI/ARDS是一种简易有效的方法,治疗中加强观察与护理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断式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重症监护室2017年2月—2019年4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共80例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患者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体位通气,观察组予以间断式俯卧位机械通气。记录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MAP),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经治疗后,氧合指数和MAP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氧合指数和MAP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体位机械通气,予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间断式俯卧位机械通气,有利于更好地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和平均动脉压,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赵晓燕 《全科护理》2011,(11):960-961
[目的]总结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3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采取HFOV,并与治疗时、治疗后8 h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比较两者之间的变化。[结果]32例患儿的血气分析在HFOV治疗后有显著改善,与治疗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FOV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俯卧位通气的原理、实施方法和护理,为ICU护士实施俯卧位通气提供理论、实践支持.[方法]对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实施了俯卧位通气,并以此为基础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给予病人精心的护理.[结果]俯卧位通气明显改善了肺的氧合功能,4例病人俯卧位通气后氧合明显改善,其中3例最终撤离呼吸机,1例因心跳呼吸停止抢救无效死亡.[结论]ICU护士在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中,要懂得安全有效地转换病人的体位,提供适当的护理,尽早发现及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42例ARDS患者分为2组,其中一组采用仰卧位肺保护通气策略,另一组采用俯卧位肺保护通气策略。比较2组患者PaCO2、PaO2/FiO2及pH值的改善情况。结果:俯卧位组与仰卧位组比较氧合指数、动脉血气分析明显改善(P〈0.05)。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大大降低。结论:俯卧位肺保护通气策略治疗ARDS具有良好的肺保护效果和疗效,在抢救ARDS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中的护理体会。[方法]2014年11月—2017年5月对7例ARDS导致的呼吸衰竭病人采取俯卧位通气前的准备、实施过程中的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对ARDS病人实施俯卧位通气时应安全有效地翻转病人体位,严密监护以及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确保病人获得足够的氧合及通气,尽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ARDS呼吸衰竭病人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后病人氧合状况明显改善。[结论]ARDS病人采用俯卧位通气及精心护理可改善病人氧合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