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痛证验案3则     
痛证发病甚广 ,患者每为其所苦 ,现就痛证治验实例载述如下 ,向中医界前辈及同道汇报。1 肾结石伴发肠梗阻  王某某 ,男 ,33岁。于 1998年 12月 2 2日来诊自诉 :腹部疼痛 1周 ,疼痛剧烈。B超诊断 :左侧肾结石。曾多次肌注 6 54- 2针 ,口服排石之类药物未见明显好转 ,故来本院求余诊治。证见腹部绞痛难忍 ,以左腹部为重 ,3日未大便 ,伴恶心 ,苔薄黄 ,脉弦。诊为石淋。西医 :肾结石。治以清热止痛 ,通淋排石。方用三金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 :海金沙、金钱草各 50g ,鸡内金、牛膝、白芍、枸杞子各30 g ,大黄 15g ,延胡索 2 5g ,五灵脂、…  相似文献   

2.
3.
吴盛荣 《国医论坛》1999,14(5):29-30
血府逐瘀汤为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之症”。方中桃仁、红花、川穹、赤芍活血祛瘀,配合当归、生地黄活血养血,使瘀血去而又不伤血;柴胡、积壳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牛膝被瘀通经,引瘀下行;桔梗人肺经,载药上行,使药力发挥于胸(血府);甘草缓急,通百脉调和诸药;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本方在临床上应用极其广泛,笔者根据其组方机制,灵活化裁治疗多种不同痛疾,疗效显著。兹举验案如下,以飨同道。五顽固性失保李某,男,40岁,工人,1996年3月15日初诊。自诉5年前因车祸头部受…  相似文献   

4.
孙辰莹 《河北中医》2009,31(5):648-649
刘玉洁教授为河北省首届名中医,临证30余载,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症,临证之时,灵活运用,每收良效。笔者在实习期间有幸侍诊左右,现将刘教授临证治验3则介绍如下。1巅顶时冷时热李某,男,68岁。2007—05—15初诊。巅顶时冷时热,反复发作3年余,伴头晕头沉。曾于其他医院行核磁、CT等检查均未见异常,也未曾明确诊断,给予对症治疗效果甚微。刻诊:巅顶时冷时热,痛苦难忍,头晕头沉,  相似文献   

5.
林轶  赵国平 《江苏中医药》2009,41(11):39-41
沈英森教授为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创始人之一,现为广东省名老中医,全国第三、四批师带徒老教授,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40余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很高的理论造诣。沈老临诊每每辨证精确.善用经方,收效甚佳。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受益匪浅.兹将沈老治疗咳喘验案3则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正张炜宁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后,从医二十载,擅长运用中医、中西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老年病及内科疑难杂症等。笔者(除第二作者)有幸跟师学习,整理其医案,获益颇丰。现将张教授治疗汗证的经典病案略陈一二。案1:陈某,女,71岁,2015年7月3月初诊。主诉:反复汗出1年余。患者自述自汗、盗汗,汗出湿衣,夜间但头汗  相似文献   

7.
何良志,男,主任医师,教授,1983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综合内科主任医师,特需专家,康复理疗科主任,从事中西医结合痛证、消化内科专业近30年,拜师于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施奠邦教授并学习5年。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获益良多,兹录何师验案3则,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刘福奇主任医师,第四批北京市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及甲状腺疾病。刘福奇主任医师认为自汗证多属虚实两端,虚证多为脾肺气虚、卫外不固,治疗以益气固表为主,代表方为玉屏风散;实证多属湿热内伏、迫津外泄,治疗以清热化湿为主,代表方为温胆汤;虚实互现者,既有卫表不固,又兼湿热内伏,治以玉屏风散合温胆汤化裁可收良效。现将其治疗自  相似文献   

9.
倪伟 《江苏中医药》2011,43(6):49-50
吴银根教授是上海市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50年,在中医辨治慢性呼吸道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侍诊左右,收益匪浅,现将吴师运用伤寒经方辨治顽固性咳嗽验案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李士懋教授为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十二大名医",博士研究生导师。李教授擅长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急证、心脑血管病及内科疑难杂证。山萸肉,酸平,无毒,擅敛元气以救脱,历代医籍亦有记载。《名医别录》谓其"强阴益  相似文献   

11.
雷丽红  孙云  朱寅州 《北京中医》2008,(11):848-849
马大正主任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硕士生导师,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负责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其编写出版了六部学术著作,其中《中国妇产科发展史》一书,填补了我国妇产科发展史研究的空白;《中医妇科临床药物手册》一书,开辟了编著专科药物学的先河;《妇科证治经方心裁一206首仲景方剂新用广验集》,对仲景方剂进行超范围、发挥性使用治疗妇科疾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雷丽红  孙云  朱寅州 《北京中医药》2008,27(11):848-849
马大正主任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硕士生导师,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负责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其编写出版了六部学术著作,其中<中国妇产科发展史>一书,填补了我国妇产科发展史研究的空白;<中医妇科临床药物手册>一书,开辟了编著专科药物学的先河;<妇科证治经方心裁-206首仲景方剂新用广验集>,对仲景方剂进行超范围、发挥性使用治疗妇科疾病的研究.在临床上博古通今,中西结合,擅用经方,独创验方,辨证用药,别具一格,常常效如鼓桴.笔者多年侍从学习.对于运用经方治疗妇科疾病,已有一番心得.现将我师运用经方治疗闭经验案4则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訾勇 《国医论坛》2005,20(6):7-8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其临床多以心悸、胸闷、气短、脉结代为主症,治疗颇为棘手。我们在临床上使用炙甘草汤、真武汤、枳实薤白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经方治疗心律失常效果明显。现择验案3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黄家诏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200-1201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制方严谨,临床上若能正确辨证应用其方药,则用之得心应手。本文论治风水相搏之 水肿,用越婢加术汤以宣肺利水,又用五苓散合五皮饮善其后;以四逆散加味治疗肝胆郁热之胁痛(胆囊炎);用苓桂术甘 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治疗痰饮(卡他性中耳炎);以附桂理中汤合赤石脂禹余粮汤治疗脾肾阳虚之久泻,以及用 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小儿痰热内蕴型之外感证,均收到良好疗效,说明经方是经得起临床考验的。  相似文献   

15.
经方,是指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所记载的方剂,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依辨证论治的原则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方剂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王灿晖教授临床善用经方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往往药到病除,收效甚捷。  相似文献   

16.
曹洋 《江苏中医药》2015,47(4):42-43
<正>刘玉洁教授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首批200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首届名中医。先后师从王国三、郝万山、鲁兆麟,临证三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崇尚仲景,擅用经方愈顽疾。笔者随刘玉洁老师(以下称刘师)从事临床学习,感悟颇深,尤其是刘师深谙经方之法理,屡屡活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治疗效果良好,现举验案4则如下。1发作性睡病苏某,男,68岁。2012年7月9日初诊。  相似文献   

17.
经方验案3则     
陈建军 《国医论坛》1997,12(3):17-17
1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带下病蔡某,女,33岁,农民,1990年7月15日就诊。患者于4月插秧后出现恶寒、鼻塞、身痛,经治有所好转,但身痛不除,继之带下增多,屡治无效,求余诊治。症见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无臭味,伴身痛、乏力、纳少、便溏,舌质谈,苔薄白,脉浮缓。系风湿在表,湿浊下注。拟生麻黄10g,薏苡仁30g,炙甘草60g,漂苍术20g。3剂而愈。按:张仲景指出:“病者一身尽疼……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本病虽值炎热天气,但表证仍在,故“当先解其外”,解表祛湿以振脾阳,使脾能运湿,加苍术者,含“湿家身烦痛”之急。表…  相似文献   

18.
<正>汗证是因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出汗异常为表现的病证。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七一教授认为汗证常表现为多证型夹杂,治疗时不必强分自汗盗汗,应寻找病理因素,辨明阴阳虚实,根据虚实主次遣方用药,兹择验案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曹丽静  吴中秋  佘延芬 《河北中医》2010,32(11):1608-1609
田淑霄教授为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十二大名中医,临证40余年,尤擅治疗妇科、男科疾病,借鉴前人基础上多有心得体会及创新,治病尤其注重调补脾肾、肝气,我们有幸待诊左右,得其教诲,总结验案3例如次。  相似文献   

20.
经方治验3则     
石少华 《国医论坛》1997,12(4):14-14
1汗证李某,女,49岁,1993年7月26日诊。曾多产失血,气血衰少,复甲状腺肿行手术切除,之后恶风不欲去衣,动则汗出如珠,夜来盗汗,小阳冷痛,肢冷如冰。西医疑诊甲状腺机能减退,然经多项内分泌学检查无。异常.诊时正值盛夏,仍棉衣裹体,身汗如珠,面色跳白,畏寒肢冷,舌体胖大,首白滑,脉沉迟。此阳虚不固,营卫不和之证。予枝枝加附子汤:制附子12g,枝枝gg,沙白芍gg,大枣3枚,生姜2片,炙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汗出如初。因其晨起身有微热,又脉来沉迟,遂诊为太、少两经同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制附子1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