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非典型肺炎"即《温病条辨》中之太阴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典型病炎”目前认为是冠状病毒的变异病毒感染 ,其症状是 :头痛、发热、畏寒、干咳少痰、全身酸痛、腹泻、呼吸困难。上述症状正符合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太阴温病。第二条 ,凡温病者始于上焦 ,上焦者心肺也 ,说明太阴温病是呼吸道感染。第三条 ,太阴之为病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 (“非典”因高热脉必数 )或两寸独大 ,肌肤热 ,头痛 ,微恶风寒 ,身热自汗出 ,口渴或不渴而咳 ,午后热甚名曰温病。第四条 ,太阴之为病 ,但咳 (有声无痰曰咳 ) ,身不甚热 ,微渴者 ,辛凉平剂 ,桑菊饮主之。以上描述 ,太阴温病和“非典”之症状颇为吻合。太阴者肺也…  相似文献   

2.
正《伤寒论》桂枝汤在太阳病中以大量条文论述,堪称"伤寒第一方",在三阴病篇也接二连三提及桂枝的使用,如太阴兼太阳合病条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虽桂枝汤为太阳病主方,于太阴兼太阳合病中散太阳之邪,但仲景并未提及太阴病某个方药与桂枝汤连用,以散太阴之湿邪,实则以桂枝汤统太阴兼太阳二病。又如厥阴病篇提到下利,腹满痛,身体疼痛者,其治法为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  相似文献   

3.
太阴病太阴属脾,脾主湿,“太阴之上、湿气主之”、“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肾炎以太阴病为多见。从来治水肿病,多以健脾燥湿为稳治。如确属太阴病用健脾燥湿之法有疗效,若不分经辨证,凡见水肿都用健脾燥湿之法,也不一定有效。太阴病为阴证,其表现为虚寒,脾主中焦,其病证以中焦症状为多。其腹部胀满以气胀为主,脘痞纳少,肢困乏力,大便溏薄,脉象濡缓。治太阴病自当以理中汤丸为主,但一般习用胃苓汤及实脾饮。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第279条论太阴腹痛证,其实也是脾虚便秘证,便秘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虚不运,因虚致实。治疗太阴病的大便秘结需标本兼顾,以桂枝加芍药汤为基本方,在温运脾阳的基础上导腐秽下行。提示临证治疗便秘,应分清虚实,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实则通降阳明,虚则温运太阴,充分体现《伤寒论》扶正以祛邪,治病以人为本的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5.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19,18(6):7-10
运用太阴病辨证论治体系诊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必须重视研究三大内容:一是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有6大证型,即太阴热证、太阴寒证、太阴虚证、太阴血证、太阴气郁证、太阴痰湿证等;二是太阴病兼证辨证论治体系有太阴病本证与太阴病本证相兼、太阴病本证与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病证相兼等;三是太阴病类似证辨证论治体系如某些阳明病证、某些肝胆病证、某些心肾病证等。对此,只有深入研究太阴病辨证论治体系,才能在临床中辨治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 第四节太阴病证太阴病是脾胃机能衰弱的病证,以腹满时痛,呕吐,腹泻,不欲饮食,脉缓或沉迟为基本特征。在内伤杂病中比较多见,在外感热病中偶见。在八纲辨证中属于里寒、里虚之证。太阴病可由三阳病传变而来,但主要是寒邪直中所致。太阴属脾,病至太阴,侵犯于脾,使脾  相似文献   

7.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以累及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为主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通常从"燥"立论。燥的产生可归咎于津液不足和津液输布不利。阳明、太阴是津液代谢的中心,其病变可导致伤津生燥。阳明津亏,责之于火热伤津和阴虚津亏;太阴津伤,责之于气津两虚和湿郁津阻。SS常见的临床表现与阳明、太阴病变生燥密切相关。故可从阳明与太阴着手治疗SS,以清热存津和养阴增液二法清润阳明,以敛阴益气和除湿升津二法健运太阴。  相似文献   

8.
手太阴温病为温邪袭表犯肺,以致手太阴肺经功能失调所形成的一类病证,其临床表现与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相类。临床可见咳嗽、头痛、发热、汗出、咽痛、周身肌肉骨骼酸痛、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状。吴鞠通《温病条辨》对手太阴温病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故主要从手太阴温病的本证、兼证、变证及类证进行探析,以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伤寒温疫第二十二 (四)太阴病一、太阴病是指人体各种衰弱或衰弱性疾病的症候,这类症候的发生,可以由于人体在病因作用之下直接发生,如伤寒论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也可以由于急性疾病治疗不当转变而来,如伤寒论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二、太阴病的主要症候是腹满腹疼,食欲减退,呕吐腹泻,脉弱,如伤寒论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太阴为病,脉弱,其人读自便利……”. 三、太阴病的治疗方法,以“温法”为主法,以四逆汤、理中汤为主方,如伤寒论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  相似文献   

10.
尺泽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尺泽穴是手太阴肺经之合穴。根据肺经的循行特点以及“合主逆气而泄”的理论, 尺泽穴可调理上焦和中焦气机, 对于上焦和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的病症, 如 咳嗽、气喘、吐泻应有疗效。实践证明, 尺泽穴对上述病症确有疗效; 另外, 尺泽穴还能治疗急性高热、咽喉肿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拇外翻患者以疼痛为主的临床表现与足太阴经筋疾病证候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13例(444足)拇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经筋理论,尤其是足太阴经筋疾病的证候学特点,寻找两者在证候学上的相符程度。结果:拇外翻患者足内侧的痛沿足太阴经筋走行,可循足太阴经筋找到结筋病灶点,即95.05%的病人在大都次,45.72%的病人在公孙次找到结筋病灶点。结论:拇外翻反映足太阴经筋病变,可用中医经筋理论来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傅元谋教授所治病案的分析,介绍傅元谋教授通过太阴病治疗闭经的思想,提出治疗闭经应注重太阴,以冀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湿温一则     
王××,女,患者因路途酷热,苦渴,(口充)棒冰以解热。归家后觉怕冷,夜来发热,两日后体温达摄氏41.5℃。如此高热,抑且口渴,其为阳明实热无疑。但阳明当汗出,今发热无汗,热退汗微,头不痛,身不疼,又无表证可据,但觉胸胁苦满,中脘痞闷;诊之脉象软数,舌苔淡黄胖腻,则属湿滞太阴。盖湿滞则气郁,津不上承则口渴,汗不外达,热无放散之机,故高烧。神志清晰,舌质不绛,断非热人心包之比。大便不泻亦不结,又非燥实之徵。据情合理,病邪不在阳明而是湿困太阴之象。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以六经分证,而六经的实质与全部函义,医家则认为应当包括手足十二经经络及所属脏腑气化。故《伤寒论》的太阴应包括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在生理功能上这是解释得通的;盖脾与胃相表里,肺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新陈代谢机制探讨《伤寒论》太阴病实质,分析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与人体阴阳的关系以及能量代谢障碍的临床表现与太阴病之间的联系。太阴病实质为机体能量代谢低下致产热不足、导致机体体表和深部脏器温度下降、出现以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器官功能障碍为基本病机、以阳虚寒症状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理状态,属八纲阴证范畴,辨证为里阴证。依据太阴病为里阴证之理论基础,结合六经-八纲-方证辨证,以温法治之,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6.
樊晓林  林树元  曹灵勇 《新中医》2018,50(3):176-179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属不同维度的辨证理论,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为进一步明确《伤寒论》中太阴病的理论内涵,通过对《伤寒论》原文的仔细研析,阐释了太阴病的内涵本质为病位在里,病性属寒,病势为虚;太阴水病和太阴血病是太阴病的两个基本病理机转。同时,基于原文及太阴病之基本病理机转,论述了太阴病可涉及心、肝、脾、肺、肾、胃等多个脏腑及其证候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应用朝医理论观察了274例各体质人的绝经时间及更年期月经改变特征。发现绝经时间上少阳人最早,太阴人次之,少阴人最迟。还发现各体质人在更年期前期、中期、后期主要症状有所差异,前期太阴人以胸闷心悸为主,少阴人以食欲降低为主,少阳人以眼热眼涩为主;中期太阴人以烦躁易怒为主,少阴人多见抑郁忧伤,少阳人以失眠多见;后期以慢性衰退性症状为主,太阴人多见面跗肿胀,少阴人多见乏力消瘦,少阳皮肤皱纹症状。其原因主要是体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太阴中风胶囊为主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以薏苡仁、干栗、莱菔子、藁本、石菖蒲、麦门冬、桔梗、麻黄、熊胆为组方,刺作太阴中风胶囊,治疗脑梗死5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0%。结论:太阴中风胶囊具有补肺祛风、化痰开窍、活血化瘀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高体三教授认为,咳嗽实为太阴病之一,其症状在手太阴肺,病本在足太阴脾。以肝脾肾虚寒为本,木火刑金、湿热痰浊壅肺为标。治当温补脾肾,清疏养肝,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用药主张寒热兼施,标本兼顾,使寒药去其标热,热药去其本寒。  相似文献   

20.
章浩军教授以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灵活运用六经辨治经行泄泻病,认为其病机当责之为太阴脾土不运、厥阴肝木不疏而致,可分为"太阴证""太阴厥阴证""厥阴证"三个证型,分别选用理中丸、当归芍药散、乌梅丸加减治疗,临床上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