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俯卧位通气成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有效辅助措施之一,它通过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变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利于分泌物引流,改善肺依赖区的通气血流灌注,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变胸壁的顺应性来改善氧合,治疗难治性低氧血症。本文就目前普遍接受的俯卧位通气改善ARDS患者氧合的机制、通气的优越性和安全性及临床上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与监护中的有关问题作一简要综述。1概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于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肺实质细胞损伤导致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  相似文献   

2.
ARDS与俯卧位通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于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肺实质细胞损伤导致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肺顺应性降低、肺容积减少、肺内分流增加而肺毛细血管静水压不高为其病理生理特点。1976年Piehl[1] 首次报道了俯卧位通气在呼吸衰竭中的疗效。2 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急性肺损伤ALI/ARDS病理生理学的进一步认识,治疗策略不断得到改进。作为治疗ALI/ARDS的一种辅助手段,俯卧位通气开始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ALI/ARDS肺泡病变的不均一性和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认识的不断…  相似文献   

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多种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的,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精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病死率达50%[1].机械通气是ARDS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侧卧位通气作为ARDS机械通气治疗的辅助手段,与俯卧位通气相比具有效率接近、更易实施、护理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2].  相似文献   

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取俯卧位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 ,以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俯卧位通气能改善病人的氧合状况。介绍了俯卧位通气的原理、临床指标、俯卧位的方法与护理 ,及此项技术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采取俯卧位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俯卧位通气能改善病人的氧合状况。介绍了俯卧位通气的原理、临床指标、俯卧位的方法与护理,及此项技术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多种病因或疾病引起的肺泡上皮和内皮屏障破坏的急性炎性反应 ,肺泡内含蛋白丰富的渗出液增加而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 ,表现为非心源性肺水肿和顽固性低氧血症 ,是炎症反应综合征在肺部的表现。其病理表现为肺泡塌陷、肺顺应性下降、肺内分流增加和低氧血症。机械通气治疗ARDS已有三十多年历史 ,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氧合 ,降低了ARDS的死亡率 ,但其死亡率目前仍达 5 0 % [1] 。随着对ARDS病理生理和机械通气机制的研究 ,发现机械通气在治疗ARDS的同时会加重原有肺损伤。因此 ,目前主张对ARDS实施保护性通…  相似文献   

7.
俯卧式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以急性进行性呼吸窘迫和严重低氧血症为特点的综合征[1]。迅速改善缺氧是其抢救的中心环节[2],主要应用呼气末正压和提高吸入氧浓度进行呼吸支持,传统的方法几乎都取仰卧位(SP)。1974年,Bryan最早提出并由Douglas等人证实[3],对ARDS患者施行俯卧  相似文献   

8.
王子秀  王宁 《护理研究》2006,20(6):562-563
俯卧式通气(prone ventilation)是指在施行机械通气时,把病人置于俯卧式体位[1],可使下垂不张区域肺扩张,改善通气/灌注比例。自1977年,Douglas等[2]首次报道俯卧位通气可以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的氧合之后,临床上逐渐将其应用于ARDS病人的治疗,并且成为护理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非心源性肺水肿引发的急性弥漫性肺部炎症,其病理生理特征为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减低和通气/血流比值失常,临床特征是顽固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1-2]等。ARDS的临床定义于1994年由美国-欧洲共识会议首次提出,于2012年被"柏林定义"[3]取代,"柏林定义"强调肺泡损伤为ARDS急性期的病理标志[4]。ARDS因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俯卧位机械通气的治疗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病人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急性渗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床表现均为急性呼吸窘迫、难治性低氧血症。目前临床上常选择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现将我院收治5例ARDS病人的治疗护理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5例ARDS病人,男4例,年龄16~68岁,女1例,年龄33岁。其中严重创伤4例,严重感染1例。1.1俯卧位启用的肺功能标准压力/流速<200(在吸入氧浓度>50%);肺弹性功能标准化0.5mL/cmHO2/Kg。1.2俯卧位的禁忌证肥胖或腹部有开放伤口;不稳定性胸壁、骨盆及脊柱疾病或脊柱骨折;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入住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21例诊断为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且尚未进行机械通气的患儿。所有患儿均采用仰卧位和俯卧位交替进行机械通气。体位变更顺序为仰卧位—俯卧位—仰卧位,时间为0.5 h—2.0 h—0.5 h。观察患儿机械通气前后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的变化;患儿机械通气时俯卧位前后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气道峰压及肺顺应性的变化。[结果]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能明显改善血气结果,改变患儿预后。[结论]优质护理在机械通气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管理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临床常见的肺部综合征[1],临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顺应性下降为特征,病死率为40%~50%。机械通气作为支持呼吸的重要手段,能够缓解呼吸窘迫、改善肺压力-容量关系,为ALI/ARDS患者的病因治疗争取时间、创造条件。本文将重点讨论ALI/ARDS患者的机械通气管理策略。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ALI/ARDS患者的临床监护往往面临努力确保足够氧合与减小氧中毒潜在危险两方面的困难选择[2]。20世纪70年代,ALI/ARDS患者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中的护理体会。[方法]2014年11月—2017年5月对7例ARDS导致的呼吸衰竭病人采取俯卧位通气前的准备、实施过程中的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对ARDS病人实施俯卧位通气时应安全有效地翻转病人体位,严密监护以及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确保病人获得足够的氧合及通气,尽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ARDS呼吸衰竭病人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后病人氧合状况明显改善。[结论]ARDS病人采用俯卧位通气及精心护理可改善病人氧合状况。  相似文献   

14.
正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是指在施行机械通气时,把患者置于俯卧式体位~([1])。可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辅助治疗,它能提高ARDS患者的氧分压(PaO_2),改善氧合状况,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治疗有效率达64%~78%~([2])。俯卧位通气作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及ARDS的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3])。俯卧位改善氧合的可能机制:(1)改善肺部通气血流比值,让通气血流匹配;(2)通过俯卧位促进背侧肺  相似文献   

15.
祁世曼 《护理研究》2013,27(2):151-152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心脏术后顽固性低氧血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对16例心脏术后发生顽固性低氧血症病人给予俯卧位通气及相关护理措施。[结果]经俯卧位通气治疗后病人顽固性低氧血症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顺利转出重症监护病房(ICU)。[结论]俯卧位通气及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改善病人顽固性低氧血症症状,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6.
陈小蒙  张春旭 《全科护理》2021,19(9):1181-1183
对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病理生理机制、俯卧位通气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俯卧位通气的应用现状及护理进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ARDS)是一种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在重症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肺泡塌陷和肺内分流增加是ARDS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如何有效地开放塌陷的肺泡、降低肺内分流以及改善氧合是ARDS治疗的首要目标。研究显示,小潮气量、高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水平、俯卧位通气以及神经肌肉阻滞剂的应用等有创机械通气手段能够显著降低ARDS患者的病死率。因此,对于ARDS的治疗,我选择有创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8.
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各种肺内、外因素(如创伤、脓毒血症、手术或其他严重疾病)对肺脏产生的巨大损伤,这种损伤常常会导致难治性低氧血症的发生~([1-3])。在国外俯卧位通气已经被应用于ARDS患者多年,在国内近年来也被广泛关注,但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配合,以及缺乏对俯卧位通气禁忌证和并发证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在全国并没有广泛开展此项体位治疗策略。现将国内外的一些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俯卧位机械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是指在实施机械通气过程中协助患者采取俯卧式体位~[1],该体位可以使腹腔内压下降,膈肌向胸腔的移位减少增加功能残气量,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改善肺依赖区的通气/血流比,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变胸壁的顺应性,改善氧合状态~[2]。近年来发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是  相似文献   

20.
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导致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该综合征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凶险,预后不良。机械通气作为ARDS治疗的重要手段,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的作用已经得到共识。尽管近年来对ARDS病理生理认识不断深入,诊断标准不断更新~[1],治疗策略不断改进,然而重度ARDS患者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救治面临巨大挑战~[2]。对这些患者,保护性机械通气效果欠佳时,俯卧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