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京伟  严飞  霍强  朱涛  刘正 《中国临床康复》2013,(53):9145-9150
背景:积极加强对高危患者心脏瓣膜置换前、中和置换后的处理,可降低心脏瓣膜置换后早期死亡率。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病患者置换治疗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回顾分析488例心脏瓣膜病患者行手术治疗作为临床资料;以置换后早期住院死亡为研究终点,采用单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置换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488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置换后早期死亡27例,总死亡率5.5%。主要的死亡原因是低心排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心功能IV级、联合瓣膜手术以及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左室射血分数≤50%、左室舒张末内径≥70 mm、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 60 min与心脏瓣膜后死亡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 60岁、心功能IV级、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左室射血分数≤50% 、左室舒张末内径≥70 mm是影响心瓣膜置换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重视围手术期处理,针对这些因素合理把握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及心肌保护,可以进一步降低这类患者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李锦娜  李雪梅  谭妙娜  郑莹 《全科护理》2011,9(28):2560-2561
[目的]总结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置换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病人的术后护理。[方法]对19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冠心病病人同期实施CABG+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时加强术后心功能的维护、呼吸系统监测、康复锻炼、尿量监测、神经系统功能的监护、取血管(大隐静脉)患肢术后护理、合并糖尿病的护理等。[结果]出现低心排综合征3例,心律失常5例,肾功能不全2例(应用血液透析1例),急性呼吸衰竭5例,出现精神症状2例;18例痊愈出院,1例因低心排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加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冠心病病人同期实施CABG+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死亡4例,存活76例,发生并发症58例。术后2周,患者LVEDD、LAD、LVEF均显著降低(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NYHAⅢ级或Ⅳ级、术前非窦性心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体外循环时间108 min、LVEDD80 mm、LAD60 mm、LVEF50%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YHAⅢ级或Ⅳ级、术前非窦性心律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能有效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NYHAⅢ级或Ⅳ级、术前非窦性心律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祁阳  吴丽娜  宁园 《全科护理》2023,(9):1269-1272
目的:分析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发生低心排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162例瓣膜置换术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总结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162例病人中有52例在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经单因素分析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最终结果显示:病程≥15年、体质指数≤18.5 kg/m2、术前NYHA分级≥Ⅲ级、电解质紊乱、体外循环时间≥100 min、失血量比≥20%是瓣膜置换术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瓣膜置换术病人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主要和病程过长、体重过轻、术前心功能差、电解质紊乱以及体外循环时间过长、失血量过多有关,针对性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可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患儿经历体外循环手术后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I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CIS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院2003年6月至2007年7月38例行体外循环手术后发生CIS的婴幼儿先心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照组为随机抽取同期150例行体外循环手术后未发生CLS的婴幼儿先心患儿,对可能引起CLS的因素采用二分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确定与CLS发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两组患儿术后治疗转归进行总结.结果 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CIS的独立危险因素按OR值排序分别是: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OR=10.353)、紫绀型心脏病(OR=6.912)、年龄≤1岁(OR=6.254)、体外循环温度≤25 ℃(OR=4.151).②CLS组行腹膜透析10例,死亡4例;对照组无腹膜透析病例及死亡病例.结论 体外循环时间、心脏病类型、年龄、体外循环温度是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发生CL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在ICU期间的谵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51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用ICU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AM-ICU)对其进行谵妄评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514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中,有108例发生谵妄,谵妄发生率为21. 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入住ICU时间、医疗支付方式、合并症、瓣膜种类与ICU谵妄的发生密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外循环时间、入住ICU时间、合并症及瓣膜种类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发生ICU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ICU谵妄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患者年龄越大、体外循环时间越长、入住ICU时间越长、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合并症者、机械瓣膜置换术者,越容易发生ICU谵妄,医护人员可针对患者发生ICU谵妄的相关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析老年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术后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50例老年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对本组老年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术后发生死亡原因;结果 本组150例患者中死亡7例,占4.67%.临床经过统计分析可以得知,年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术前心功能分级和心胸比与早期死亡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将这些具有显著差异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心功能、心胸比可能是造成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P<0.01).结论 老年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术后死亡原因与年龄、心功能、心胸比以及患者自身疾病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临床早期治疗,及时改善患者心功能,术中谨慎操作,加强心肌保护,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死亡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钱瑛  张燕  刘琼  曹赋韬  毛佳 《全科护理》2020,18(18):2225-2227
[目的]分析老年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肺部感染病人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应用赖宁格跨文化理论护理干预模式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17年10月—2018年6月EICU收治的96例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跨文化理论护理模式干预。记录两组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肺部感染的因素。[结果]观察组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年龄≥70岁、基础疾病≥2种及有侵入性操作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年龄70岁、1种基础疾病及无侵入性操作病人(P0.05)。[结论]应用赖宁格跨文化理论干预模式可显著降低EICU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且年龄≥70岁、≥2种基础疾病及侵入性操作是影响EICU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刘喜梅  王丽娟  吴美琴 《护理研究》2006,20(24):2194-2195
[目的]回顾性总结70岁以上病人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护理,探讨体外与非体外CABG的护理特点。[方法]收集115例70岁以上CABG病人的资料,其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82例,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33例,对其术后情况比较,探讨护理的特点。[结果]OPCAB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ICU时间均少于CCABG组,OPCAB组护理较CCABG组更容易。[结论]对本组70岁以上病人的护理,OPCAB组由于不受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恢复较快,护理更容易。  相似文献   

10.
许利琼 《全科护理》2013,(34):3192-3193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对4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均对其进行周密的术前准备,细致的即刻监护和精心的术后护理.[结果]病人无一例死亡,平均住院14 d,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心脏瓣膜置换病人通过护士完善的围术期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促进病人康复痊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护理干预措施,以期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方法]将2011年1月—2014年6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10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VAP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体重、吸烟史、使用制酸药、主动脉阻断时间、住重症监护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结论]消除可控性因素、执行指南和掌握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可能会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高危冠心病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560例行CABG高危冠心病患者,院内发生主要不良事件者103例为观察组,未发生主要不良事件者457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血肌酐水平,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分系统(European System for Cardiac Operative Risk Evaluation, EuroSCORE)评分,围术期红细胞输注量及NYHA心功能Ⅲ~Ⅳ级、心律失常、术前90 d内发生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血管、颈动脉狭窄≥50%、应用正性肌力药物、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比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危冠心病患者CABG后发生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术前LVEF[58(52,61)%]低于对照组[59(55,62)%],术前EuroSCORE评分[7(7,8)分]、术前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比率(12.61%)、围术期红细胞输注量[6(2,10)u]、CPB比率(42.72%)高于对照组[7(6,8)分、5.03%、2(0,4)u、10.72%](P0.05);2组年龄,性别比例,吸烟比率,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心功能NYHAⅢ~Ⅳ级、心律失常、术前90 d内发生心肌梗死、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颈动脉狭窄≥50%比率,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B(OR=2.577,95%CI:1.340~4.957,P=0.005)、围术期红细胞输注量(OR=1.170, 95%CI:1.089~1.257,P0.001)是高危冠心病患者CABG后发生院内主要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LVEF(OR=0.951, 95%CI:0.910~0.994,P=0.026)是其保护因素。结论高危冠心病患者行CABG前调整LVEF,术中尽可能减少CPB应用,围术期减少红细胞输注,可能会降低院内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10年6月外科治疗的15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早期死亡13例(8.7%);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高龄(年龄≥60岁)、吸烟、高血压、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50%、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30 μmol/L)、心包积液、体外循环时间(CPBT)≥180 min以及主动脉阻断时间(ACCT)≥120 min与术后早期死亡有显著关系(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是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风险较大,术前应谨慎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及各项功能指标,尤其是肾功能状况,于围手术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提高外科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心理一致感与生活质量状况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量表(LHFQ)对12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心理一致感得分为53.77分±10.93分,生活质量得分为56.67分±12.44分。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理解感得分与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理解感、病人病程可以解释病人生活质量总分13.4%的变异。[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的心理一致感和生活质量状况较差,两者存在相关关系,理解感、病程是病人生活质量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早期临床资料。方法 2 450例行CABG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其中≥70岁441例为观察组,70岁2 009例为对照组,分析并比较2组术后早期临床资料,比较观察组患者体外循环下行CABG与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早期临床资料。结果 2 450例患者术后30d总体病死率为0.24%,观察组病死率为0.68%;观察组体外循环CABG患者比例(31.06%)与对照组(26.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体外循环CABG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6.2±2.6)h]和ICU治疗时间[(2.0±0.8)d]短于体外循环CABG患者[(22.3±10.9)h、(2.3±0.7)d](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6%)和术后30d病死率(0.32%)低于体外循环CABG患者(17.5%、1.45%)(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总体效果满意,非体外循环CABG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替换术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原因。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行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替换术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存在肾功能损害分为研究组(出现肾功能损害)与对照组(未出现肾功能损害)各35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肾功能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总血浆输入量以及术前合并腹主动脉撕裂、体外循环时间≥180 min和肾功能损伤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术前合并腹主动脉撕裂、体外循环时间≥180 min以及总血浆输入量是影响肾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性别、年龄、术前合并腹主动脉撕裂、体外循环时间≥180 min以及总血浆输入量均为体外循环下主动脉弓替换术患者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需引起临床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高龄冠心病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与非高龄患者的不同.方法:选择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820例,高龄组(年龄≥70岁)222例,对照组(年龄<70岁)598例.收集患者入院后的相关资料,危险因素分为术前变量、术中变量及术后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影响高龄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术前合并COPD(OR=7.653)、OPCAB(OR=6.785)、体外循环时间(OR=1.263).结论:对于高龄患者术前合并COPD及体外循环时间延长是高龄组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患者更易从OPCAB中获益.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搭桥术7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1例CABG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1.3±8.1)岁,平均远端吻合口(3.2±0.6)个,其中体外循环心停跳下手术18例,非体外循环心跳动下手术53例.同期二尖瓣手术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36个月,所有患者无心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BRFA)治疗心房纤颤(A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瓣膜置换术同期行BRFA治疗的90例AF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在全身麻醉开胸直视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及BRFA。术后随访患者心脏彩色超声、心电图等指标,分析比较其疗效。结果患者动脉阻断时间为65~120 min,平均(75.5±24.5)min,体外循环时间为45~200 min,平均(112.5±30.8)min;BRFA时间为13~28min,平均(21.5±7.5)min。随访结果表明91.11%患者术后3个月维持窦性心律,术后12个月左心房、左心室径线较术前明显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房颤持续时间、术前左房径线及左室径线对手术成功有影响。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BRFA治疗AF安全、简便且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总结70岁以上病人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护理,探讨体外与非体外CABG的护理特点。[方法]收集115例70岁以上CABG;病人的资料,其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82例,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33例,对其术后情况比较,探讨护理的特点。[结果]OPCAB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ICU时间均少于CCABG组,OPCAB组护理较CCABG组更容易。[结论]对本组70岁以上病人的护理,OPCAB组由于不受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恢复较快,护理更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