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士雄,(1808-?)字孟英,号梦隐,清代著名温病学专家,因孟英行医与众不同,别的医生治不好的病,他治;别的医生误治的患者,他也治,故又号半痴山人.王氏著述甚多,代表作有《温热经纬》,《归砚录》,《王氏医案》(原名《回春录》)等.《王氏医案》反映了王氏临诊经验,其临证重视审证,辨证精确,而在遣方用药方面亦具特色.1 不泥古法,善辨真伪  相似文献   

2.
复脉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主方。温病学家叶天士用古法而不拘泥于古方,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复脉汤加减治疗多种病证,在继承仲景学说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扩大了复脉汤的证治。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复脉汤加减应用的相关病案的分析,总结叶氏应用复脉汤的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3.
张家维教授在特种针法方面的独到经验 ,他善师古法而融会贯通 ,创“飞针”法 ,更巧用挑刺、电梅花针、穴位埋药线治疗各种奇难杂症 ,使沉疴顽疾霍然而愈。  相似文献   

4.
试论吴有性《温疫论》在温病学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宁 《北京中医》1996,(1):48-49
试论吴有性《温疫论》在温病学中的贡献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刘宁吴有性,字又可,号澹斋,明末江苏吴县人。生活在十六世纪八十年代至十六世纪八十年代。当时饥荒战乱,疫病流行。诸医以治伤寒之法治之,罔效。吴氏深感“守古法不合今病”,他在长期临床实...  相似文献   

5.
发狂为疫病急症之一。清代温病学家刘奎《松峰说疫》治疫病发狂独具特色,其经验为:狂分3种,治辨三阳经;详察脉症以断预后;辨别病位,灵活加味;善遣单方、成药;巧用外治,内外结合;识五运六气论治;制方遣药,独创新意。  相似文献   

6.
张家维教授在特种针汉方面的独到经验,他善师古法而融会贯通,创“飞针”法,更巧用挑刺、电梅花针、穴位埋药线治疗各种奇难杂症,使觉疴顽疾霍然而愈。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18-220
作者通过对温病学的系统学习,发现温病学中郁热理论贯穿始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报道加以梳理、总结;对温病学郁热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郁热理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今后温病学学科研究方向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正> 温病学说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发展而形成的.概括来说是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成热于明清.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温病学也展现了新的面貌.在防治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实践中,温病学不仅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特将近三十年来对温病概念的认识,按温病的定义、温病的分类、温病与伤寒、新感与伏邪四个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成跃红 《陕西中医》2002,23(4):F003-F003
冉雪峰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师 ,他从医五十余年 ,医术精湛 ,造诣颇深。《冉雪峰医案》为他 81岁高龄时所作 ,书中记载了冉老先生医治内外妇儿各科病案七十一篇 ,虽此惟历年经历中千百之一 ,但反映了冉老他在临床治疗上既能遵从古法 ,又有独创精神 ,既宗《内经》原理、又融伤寒、温病学于一体 ,提出“伤寒原理可用于温病 ,温病治疗可通于伤寒”之见解。如“秋温”案、战汗案 ,颇非寻常 ,诚乃融寒温疗法于一炉之佳案。兹不揣简陋 ,就个人读书所得 ,略陈于次 ,以就正同道。伤寒、温病两者病邪性质大相径庭 ,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历代医家对此著述…  相似文献   

10.
把握温病学文化是准确把握温病学术的前提。建立课程网络温病医家史料资源,还原温病医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医家形象,融入温病学教学,丰富课程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精读温病名著,于历史情境中思考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拓展温病辨证思维,提升学生自主研习中医经典的能力。通过网络平台与微博、微信互动以及合理的考核方式,反馈得出这种教学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温病学的热情,提升了学生中医人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温病学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1.
<正>“温病”一名源于《黄帝内经》中的“民疠温病”之说[1]。温病学滥觞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有关温病病因病机的描述,并在历代温病学派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温病学相关典籍的译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相对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其他中医典籍的英译而言,温病学相关典籍的英文版种类较少。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王平教授手法技术特点。王平教授认为手法技术应以预置体位、辨位施术为原则,文章从尊崇古法、借新辨位,以形制器、因势取向,预置预载、以速取胜,体位手型、前铺后善等方面总结王教授手法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相传,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自幼才思敏捷,聪颖绝顶,善应对且酷爱医学,19岁弃儒悬壶,很快就成为当地名医。为求名师,他从江苏徒步来到都城北京。当时,京城瘟疫大流行,天亡者不计其数。他在太医院读遍古  相似文献   

14.
斑疹是温病学表现于体表的一项重要体征,斑疹的辨别是常用的诊法之一。温病学的斑疹与现代皮肤病学的斑疹不可简单地等同起来,临床运用时需要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将温病学的辨证方法及方药灵活地运用于皮肤病斑疹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15.
梁子居,广东南海人,生卒年月不详,民国时期广州名医、中医温病学教育专家。梁氏擅长内、儿、妇、温病各科,医寓康公直街居仁堂。曾任广州城西方便医院医席,也曾先后执教于广东中医专门学校、广东光汉国医专门学校、广东保元国医学校,主讲温病学[1]。任教于广东保元国医学校期间,为该校编著《广东保元国医学校温病学讲义》(以下简称《讲义》)  相似文献   

16.
<正> 叶天士与薛生白都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他们对温病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温热论》与《湿热病篇》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也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两篇著作不仅反映了叶、薛两家的温病学术思想,而且对临床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兹将二者作一比较研究。《温热论》相传为叶天士口授,其门人录记而成,篇出不晚于1746年,初刊于1766年。叶氏系统地阐述了温病的发生原因、病理变化、感邪途径、侵犯部位、传变规律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正> 《温病条辨》为清·吴鞠通所撰,书该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以简炼的文字,论析温病三焦辨证和治法,切于实用,是研究温病学的重要参考书。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温病条辨》进行了学习和探索,现就其中有关问题,淡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祈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8.
秦伯未老师早年从师近代温病学大家丁甘仁先生门下。生前主要悬壶于上海,晚年迁居北京。他对中医学造诣极深,对温病学颇有研究。一、温热病之八大时期  相似文献   

19.
张士杰先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局指定的500名老中医之一。张老倡导古法针刺,治病独具特色,在诊断上四诊合参,援物比类;在治疗上遵循古法,取穴稀疏并独钟太溪,主张气调而止,间日一刺;在理论上,张老览观众学,满腹经纶,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在施治中,善于因人制宜,针药并行;在带教中他严格认真,一方面当头棒喝,严厉无情,一方面又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展现出精诚大医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20.
《脾胃论》用药特点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论》中所用药物有补中益气类、清热泻火类、疏风解毒类、养阴生津类、温中散寒类、化湿理气类、平肝熄风类、宣肺祛痰类、活血化瘀类、收敛止血类、凉血止血类、消食导滞类及其他类,其用药具有①补脾升脾阳,兼泻阴火;②分主辅,重引经,兼顾四气;③师古法,不拘泥,善创新意;④药量轻,用风药,改散扶胃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