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医认为"胃气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以脾胃为先"。可见脾胃养生非常重要。脾胃养生主要在于四个方面:饮食养生、药物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要注意各类食物合理搭配,不单一,不偏食,不挑食。饮食有节,定时定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饮食清  相似文献   

2.
<正>中医的胃气泛指以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充足的胃气是人体健康的体现,而且患病后康复能力也很强。换而言之,胃气足则正气足,尤其是消化吸收能力强,可使身体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确保人体气血丰盈;若胃气不足,则消化吸收能力低下,气血势必虚弱,易患疾病,且患病后也不易痊愈。所以,胃气足是你获得长寿入场券的必备条件之一。中医称"胃气为养生之王,有  相似文献   

3.
正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营卫(营养物质)、气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的强弱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所以,古人说"脾胃者五脏之宗也","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虚则百病生","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内伤脾胃,百病丛生","善保身者,惟养脾胃而已","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  相似文献   

4.
韩德承 《长寿》2016,(4):48-49
刘纯是中医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的九世孙,明朝太医。他健康而高寿,享年126岁。他历经60多年的实践,落实"治未病"的理论,总结出预防疾病的养生十大要诀。他在《短命条辨》里说:"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夫正气衰者有三:过饱,气恼,不劳。故尔养生者以十条克之。"他的养生之道值得借鉴,下面分述之。1."晨起胃气最弱,故尔饮水以激胃气,此为养生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传统养生格言故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奈何今之医家习矣不察,初不知元气胃气为何物,动辄止知攻病,开口便云有火,以致败人胃气,绝人谷气者,不可胜纪。殊不知病之与命,孰为重轻?正之与邪,孰为缓急?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之十七理集·杂症谟  相似文献   

6.
中医云"有胃气即生,无胃气则死;胃强则体壮,胃弱则体衰."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作息没有规律,不良饮食习惯、熬夜、烟酒等,都会引发肠胃问题.胃病的高发人群是30~50岁,发病率达70%.脾胃作为后天之本,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做好脾胃养生,近则滋润脏腑,远则惠及全身;反之,脾胃不佳,纵无大病,小病小灾也会持续不断.然而不少人在养胃时往往重视"暖""软"二字,自以为胃不好就要吃一些易消化的暖食.但有些人吃热食后病情不减反增,其根本原因是患者未搞清楚胃寒与胃热.  相似文献   

7.
郭纪生 《现代养生》2014,(15):16-17
"郭氏养生二十四字诀"的第二部分:养胃气,慎饮食。《黄帝内经》说:"胃为后天之根。"中医也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说明胃气跟肾气是一样的重要,都是生命健康的基础条件。一个是先天之本,一个是后天之根,一个都不能少。胃作为后天的根本,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脾胃的功能非常重要,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制造精血的源头,是所有营养的来源,  相似文献   

8.
正中医认为,人的消化过程主要通过脾胃来完成,人进食、饮水后,所摄入的水谷精微在胃气的推动、帮助下消化、腐熟,然后属"浊"的废物在胃气的推动下随二便排出,属"清"的营养精微物质则在胃气的推动下散布全身、营养脏腑。不难看出,胃气在维持生命活动中十分重要,古代医家所说的"得  相似文献   

9.
《现代养生》2002,(4):29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它们是脏腑气化升降的枢纽,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周身的津液、营养都必须依靠脾胃来供给,故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养老奉亲书>认为:"脾胃者,五脏之宗也"、"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脾胃虚则百病生".  相似文献   

10.
胃气是人体胃功能的总称。胃是人体的根本,因为维持人生命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供给,再由肠道消化吸收其营养成分,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的需要。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认为“胃气壮,五脏六腑壮也”,黄帝内经也有“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的说法,所以,要养生、延年益寿,就请君注意保养“胃气”。如何保养胃气?首先须注意饮食要有节。一是饮食不过量,吃  相似文献   

11.
谈起养生,便让人想起健康长寿。因为"养生"之"生",是性命,"养生"之"养",可说是一种行为医疗保健,包括长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养生"养得好,便能健康长寿;"养生"养得不好,则会积淀成病。"养生"其实可分为"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二者并不等同。有关养生方法,是"养生之术";在"养生之术"的基础上,提升到哲学层次,则是"养生之道"。中国文化最精于谈养生之道,既有哲学内涵,揉合儒、释、道的思想精华,更有中医底蕴。世界其  相似文献   

12.
王延群 《长寿》2012,(5):37
古人称运动养生法为"动形",即运动形体(身体),属传统养生学中的六大养生方法之一。《吕氏春秋》中写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传统养生学认为,适量的活动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增强体质而使人健康长寿。怎样动形呢?因人因地因条件不同而异,下面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四字诀  相似文献   

13.
正古籍《世医得效方》,对于脾胃功能早就论述道:盖胃为水谷之海,人以食为命,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书中论述的"有胃气",是指脾胃健运,能吃、能消化。书中论述人若"无胃气",是指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出现衰弱或衰亡,有可逆转或不可逆转的程度。但凡脾胃疾病,中医说出病因,大致有如下三大见解: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有个男孩,时龄两岁,前因母乳缺少,出现营养不良,发育不正常。经过审视,面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传统养生格言古人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最是寻乐妙法也。将涕饥者比,则得饱自乐;将号寒者比,则得暖自乐;将劳役者比,则悠闲自乐;将疾病者比,则康健自乐;将祸患者比,则生存自乐。清·沈复《浮生六记·卷六·养生记道》有句富有哲学意义的格言可能许多人都知道,"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寓意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彼此之间没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5.
正中医养生方面讲究的原则是动静结合,那么对于动静养生我们有什么样的理解呢,是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呢?其实这些理解都是片面的,下面就很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养生讲究的原则。中医之所以比西医好是因为西医是以治疗为主而中医则以养生为主要的,更多的人现在开始注重养生这一块。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它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  相似文献   

16.
"微饿"养生理念,在祖国传统养生保健宝库中比比皆是.孙思邈<千金要方>:"安身之本,必资以食."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食取补报,不饥即已,饱生众疾."刘词<混俗颐生录>:"食不欲苦饱,苦饱即伤心,伤心则气短妨闷."李豫亨<推篷寤语>:"饮食不可过多,饮食最能抑塞阳气,不能上升,将以养生,实以残生也……淡餐少食,常使肠胃清虚,则神气固流,阴阳得位,此最养生之大要."  相似文献   

17.
中医对胃气的作用很推崇,如“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内伤脾胃,百病丛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可见保护胃气,是在自己身体内筑起一道防病治病的屏障。  相似文献   

18.
浅谈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对高等体育教育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养生体育历史悠久,强身健体的功效显著。本文介绍了传统中医体育养生的基本观点,如天人相应,顺其自然;动静兼养,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形神合一,形神共养等。探讨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对高等体育教育的指导作用,提出重视"内养",注重身心和谐;注重意守、调息和动形的协调统一;强调劳逸适度,适量锻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提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强调体育课程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史悠久,名医辈出,数千年来,在药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现了不少延寿抗衰的中药,形成很多有一定规格的药膳疗法。这些疗法在祖国医药宝库中是最珍贵的,必须引起重视,现将老年人养生药膳作一介绍。1调养脾胃药膳脾为脏,胃为腑,脾与胃互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将水谷精微化为血气,以滋养全身,灌溉五脏,脾胃固则百病不生。《内经》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皆禀气于胃,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调补脾胃的药膳:如参枣米饭(…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传统养生格言华佗《食论》曰: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人唯借火化,磨运易即输精多。若食脯每加硝石,速其糜烂,虽同为火化,不宜频食,恐反削胃气。清·曹庭栋《老老恒言卷一·饮食》养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一。无论是走夫贩卒,还是文人官吏,谈起养生来,都能拽几句名言,说几个实例。古代文人那些笔记体裁的著述里,也都少不了养生的记载。清代名医陆以恬在《冷庐杂记》中就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