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中医郁证的病名概念较为模糊,我们通过对历代文献中中医郁证相关病名进行追溯。研究发现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了“五郁”,发展至汉代时期《金匮要略》对“郁”的病名进行了拓展。在隋唐至宋代时期虽未提出特殊的概念,但对“郁”的病名有了深入解析,直至元代时期《丹溪心法》首次提出“六郁”的概念,至明代虞抟在《医学正传·卷之二·郁证》首次提出郁证的病名,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六郁相因为病的理论。此时期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明确了郁证的病名、治则治法、方药等,将郁分为五郁和情志三郁。发展至清代以后,郁证有了更为详尽的区分,对其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汉代以前《黄帝内经》中载有妇女月经生理、病理相关论述;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最早对痛经症状进行了描述;晋唐月水来腹痛被广泛使用,用来阐述痛经疾病;宋金元痛经的辨证治疗已形成体系,但仍然以症状描述命名痛经疾病;清代明确提出了痛经这一病名,为后世普遍运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中医古代脾病名的丰富内涵,发掘祖国医学辨证治疗脾胃病的独到优势。加深中医脾胃学的研究,分别从饮食所伤、水湿所致、风邪为患,因于虚劳等4个方面,对15个古脾病名,从概念、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方法选用上作一归类论述,为中医古脾病名的研究以及脾胃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中医古代脾病名的丰富内涵,发掘祖国医学辨证治疗脾胃病的独到优势,加深中医脾胃学的研究,分别从饮食所伤、水湿所致、风邪为患,因于虚劳等4个方面,对15个古脾病名,从概念、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方法选用上作一归类论述,为中医古脾病名的研究以及脾胃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对中风病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发现中风病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最早提出"中风"病名,隋唐将中风、风癔、风偏枯等归为中风,元代王履首次分为"真中风"与"类中风"。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可归纳为风邪致病、火邪致病、痰湿致病、血瘀致病、因虚致病,证候常非单独存在,而是互相兼见。中风病治法也历经了一个探索完善过程,概括有祛风通络法、通腑泄热法、镇肝熄风法、涤痰化浊法、活血化瘀法、滋补肝肾法与扶正祛邪法等。  相似文献   

6.
7.
高校教材《中医内科学》认为“感冒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据查阅文献后发现,高校教材所引“感冒”病名之出处及时间欠妥。据《仁斋直指·序》中言该书撰于“景定甲予良月朔”。景定甲子是景定五年(1264年)南宋理宗之年号,高校教材言“北宋”,显然错误。而感冒之病名,据《仁斋直指方》所引出自《和剂局方·淳佑新添方》参苏饮条下,而参苏饮实出于南宋·王硕《易简方》。文中予以详细考证。  相似文献   

8.
泄泻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命名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变化。先秦两汉时期,多以"形容词+泄"或与泄泻发生相关的脏腑命名;隋唐时期,多以所泻下物的不同来命名;宋金元时期,多以"三因"命名并确立了"泄泻"这一专有病名;明清时期,统一泄泻的病名及完善与痢疾的鉴别;现代中医内科学则以有无脓血便和里急后重分辨各种肠道疾病为泄泻还是痢疾。  相似文献   

9.
古代消渴相关病名异同性考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医理分析法、用药规律比较法和统计分析法考察古代消渴和相关病名间关系,进而为探索消渴古代证治规律奠定基础。3种方法对照互参,从不同层面揭示疾病本质和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姚雯  严季澜 《吉林中医药》2010,30(11):1006-1007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古代又有哮、哮喘、哮吼、哮嗽、哮拔、天哮、水哮、久哮、喘鸣、喘呼、喘喝、喘吼、齁(鼻合)、齁鼾、齁喘、(鼻叚)齁、呷咳、呷嗽、呴嗽等多个相关称谓,各称谓含义从文字角度看虽略有差别,却均能体现哮病发作时的症状特点——气喘且喉中有痰鸣声,因此,均为哮病的相关病名。  相似文献   

11.
郁证源流考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郁证源流考略钱会南(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首创木郁、土郁、金郁、水郁、火郁及其治则,尔后历代医家对郁证的认识逐渐深入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郁证理论。然而因郁证涉及面较广,证候表现及变化颇复杂,况且各...  相似文献   

12.
呃逆病名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呃逆,是指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疾病.古代曾使用的相关名称有哕、吃忒、吃逆、打咯忒、打嗝、咳(欬)逆、逆、<食厄>逆等多个病名.每个朝代对于呃逆病证使用的词汇,因语言文字的变化或口语使用习惯的影响,在古代文献中,可发现主要常与噫、啘、咳逆三词有混淆的情形发生,因此弄清呃逆相关中医病名的内涵及呃逆一词在历朝沿革情形,对于开展该病的各项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对呃逆的历史演变及相关病名转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目前临床医生对颈椎病的认识存在误区,颈椎病的诊断存在扩大化倾向,且分型混乱。明确对"颈椎病"病名的认识,纠正认识误区,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本文从颈椎病的定义和分型2个方面对颈椎病的病名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奔豚音义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作为病证名首见于《灵枢》,此后历代医籍则“奔 ”、“奔肫”、“贵豚”、“贲 ”、“贲肫”纷杂互用。本文通过考证辨明,“奔”音ben,义奔跑。“贲”为奔的通假字,音义和“愤”(fen)有别。“豚”音tun,“ ”皆与其通假,义指小猪,部分医家把它释作江豚有失允当。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中"疒"部古代病名训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公元121年问世.该书依据古文经和《史籀篇》、《仓颉篇》等书,博采古代经典材料而成.全书收字9353个,其中重文1163个(即古籀异体字),分14篇,加《叙》为15篇.按汉字的形体和偏旁结构"据形系联"分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用"六书"理论解释文字,确立了"六书"的体系,保存了篆文的写法系统和汉以前的古训古音,兼收古文、籀文,为古文字学、汉语词源学和古音学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是我们研读先秦古籍和研究古文字学的重要典籍.该书原本早已失传,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是经宋代徐铉整理过的.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在每个篆字(字头)上加宋体楷书,卷末新附《检字表》查检方便.后人注《说文》的著作甚多,其中以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较为著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小金丹的临床应用与制剂开发提供文献支持。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检索、挖掘小金丹相关的古籍内容和现代临床文献。结果:共纳入有效数据76条,涉及中医古籍19部。小金丹出自清代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由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乳香、没药、当归(身)、麝香、墨炭10味药物组成,主治一应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等外科疾病。其他医者对于其主治病证亦有所拓展,如鱼口、便毒、瓜藤缠、鱼脊疮等。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结节性甲状腺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甲状腺结节等证。小金丹主治范围虽广,但究其病因尽归于寒湿痰凝之证。结论:对小金丹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可为其临床运用和制剂研发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文献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神农本草经》中有部分病名,在当代已很少使用,或已改为其他名。由于其意义现代已不通行,给阅读古医书者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故对《神农本草经》中的所有古病名进行整理和考证对学习古医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肾内科疾病中医病名考辨赵进喜(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病名规范化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使中医病名科学化、规范化,则是中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因为没有明确诊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就无从谈起。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疾病命名...  相似文献   

19.
20.
"黑疸"病名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甦颖 《江苏中医药》2004,25(10):53-54
黑疸之名 ,出自《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中第 7条云 :“酒疸下之 ,久久为黑疸 ,目青面黑 ,心中如啖蒜状 ,大便正黑 ,皮肤爪之不仁 ,其脉浮弱 ,虽黑微黄 ,故知之。”然何谓黑疸 ?其与黄疸的关系如何 ?古今医家见解不一 ,有谓黑疸为五疸 (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 )之一者 ,〔1〕有谓其乃诸疸之转归者 ,如《诸病源候论卷十二·黑疸候》指出 :“是夫黄疸、酒疸、女劳疸 ,久久多变为黑疸” ,〔2〕后世医家多宗巢氏之说 ;而现代则有人认为 ,黑疸是因房事不节或痨、瘤等病 ,使脏气亏损 ,肾气衰败 ,血脉瘀阻所致的以疲乏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