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雪芹 《全科护理》2011,9(19):1729-1730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病人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0例胃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早期肠外营养,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病人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前与术后7 d相关营养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明显升高(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胃癌根治术后病人肠道功能尽早恢复,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是胃癌根治术后一种重要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2.
丁琰俊  杭琤  张侃 《全科护理》2016,(33):3543-3544
[目的]探讨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期间行腹部按摩的安全性和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2016年6月选择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病人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术后6h开始给予腹部按摩,每次10min~15min,每天3次,连续5d,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拔除胃管时间、肠内营养达到全量时间较对照组均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胃潴留、便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期间予以腹部按摩安全可靠,简便易行,可促进病人胃肠功能恢复,降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病人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0例胃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早期肠外营养,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病人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前与术后7 d相关营养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明显升高(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胃癌根治术后病人肠道功能尽早恢复,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是胃癌根治术后一种重要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4.
夏秋燕  廖燕  金颖 《全科护理》2020,18(24):3156-3158
[目的]研究数码手环监测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手术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胃肠道手术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给予数码手环监测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比分析两组营养指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免疫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前白蛋白(PAL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首次排气、首次排便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数码手环监测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胃肠道术后病人效果显著,可改善其营养指标及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缩短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速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5.
桂韵  滕丽 《全科护理》2012,10(28):2617-2618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输液泵及输液增温器在胃癌根治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120例胃癌根治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均行肠内营养,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输液泵及输液增温器,对照组不使用输液泵及增温器。观察两组病人术前和术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的水平以及术后肠内营养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应用肠内营养输液泵及输液增温器,可减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病人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病人行早期肠内营养温度控制规范化。[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86例胃癌术后病人,均行早期肠内营养,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时通过常规方法加热,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时规范化温度加热。观察两组胃肠道反应(呕吐、腹胀、腹泻)及肠内营养相关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肠内监测端温度加热后、加热过程中平均变化幅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加热后肠内温度高于对照组,加热前后平均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观察组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肠内营养相关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护理安全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过程中规范加热温度可明显缓解腹痛症状,降低肠內营养相关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陈颖君  范英华  乔羽 《护理研究》2012,26(16):1489-1490
[目的]通过精准肝切除术围术期口服肠内营养制剂,探讨肠内营养对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54倒接受精准肝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营养组和对照组,营养组在术后早期经口进食肠内营养液,对照组未口服肠内营养液,比较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术后肝功能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营养组肠功能恢复加快、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结论]精准肝切除术后早期经口肠内营养能促进病人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与间断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对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92例颅脑损伤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持续匀速肠内支持方式,观察组采用间断肠内支持方式。比较两组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及营养状况。[结果]观察组病人腹胀、呕吐、胃潴留、胃出血等营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7d营养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第7天胃液pH值、胃液残留量低于对照组,胃泌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拔除胃管时间、经口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断肠内营养支持方式能有效提高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改善病人胃肠功能及营养状况,促进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9.
蒋丽安 《全科护理》2012,10(17):1590-159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开展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58例胃癌病人按营养方式划分为常规肠外营养组(对照组)与早期肠内营养组(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人进食后不良反应、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7例病人发生腹痛、腹胀或腹泻,采取加热输入营养液并降低输注速度后上述症状即消失。待肠道功能恢复后提高输注量,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病人未见腹胀及腹泻现象。两组病人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分别为3例、4例。经8d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胃癌术后病人开展早期肠内营养疗法是较为安全且有效的,该方法能够加快病人术后器官功能的恢复、降低住院时间及费用,显著改善病人的术后营养状况并增强病人的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精准肝切除术围术期口服肠内营养制剂,探讨肠内营养对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54例接受精准肝切除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营养组和对照组,营养组在术后早期经口进食肠内营养液,对照组未口服肠内营养液,比较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肝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术后肝功能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营养组肠功能恢复加快、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结论]精准肝切除术后早期经口肠内营养能促进病人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1.
黄琳 《全科护理》2016,(34):3617-3618
[目的]探讨鼻空肠管在食管癌病人术后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30例采用鼻空肠管进行术后肠内营养的食管癌病人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采用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的食管癌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营养支持的耐受性、营养情况、营养期间体质量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病人肠内营养的耐受性高于对照组,营养后7 d的白蛋白、前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营养第7天时体重下降小于对照组,吸入性肺炎、胃潴留、呕吐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空肠管能够提高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和营养效果,减少病人的体重丧失,而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54例在我院重症监护室住院需要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病人,随机分为中医护理技术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治疗组)和早期肠内营养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技术。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营养指标及并发症较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病人治疗中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联合中医护理技术,可显著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降低胃肠道功能障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表对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按入院时间的先后次序,将108例胃癌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内营养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应用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表进行评估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提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表对胃癌术后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进行系统性评估与干预,可提高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从而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田艳萍  孔香兰  马英 《护理研究》2010,24(6):1549-1550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将40例食管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第1天即开始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按常规给予静脉营养补充,待排气后再给予肠内营养,观察两组病人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营养指标等。[结果]观察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营养指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伤口组织的修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泵在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肠内营养液输注中的应用。[方法]将105例重度颅脑损伤后昏迷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5例采用肠内营养泵匀速输注肠内营养液,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的胃管鼻饲。观察两组病人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血糖、血浆白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病人死亡3例,改静脉营养治疗2例,对照组死亡4例,改静脉营养治疗8例;观察组病人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血糖低于对照组,血浆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重度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肠内营养液输注中应用肠内营养泵,可减少肠道并发症,促进病人的血糖和血浆白蛋白水平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将肠内营养胃肠道不良反应评分表及其干预措施表应用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 ,EEN)中,分析评价其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01月至06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患者32例为对照组,该组患者术后采用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的常规护理流程进行;选取2021年07月至12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患者33例为实验组,该组患者术后24-48小时即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并将肠内营养胃肠道不良反应评分表及其干预措施表应用于肠内营养中,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时间、胃肠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肠内营养胃肠道不良反应评分表及其干预措施表应用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以便早期发现、分析并干预肠内营养胃肠道不良反应,从而避免或降低肠内营养胃肠道不良反应所带来的危害,加速患者的早期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胃癌术后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影响,以寻找安全有效的输注方式。[方法]将68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泵间歇泵入输注,对照组采用传统持续泵入输注(不间断),两组病人均在术后第1天给予肠内营养,用加温器维持温度在38℃~40℃,每天输注量为500mL~1 500mL,16h~24h内输完,观察各种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人胃肠道症状、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营养管堵塞的发生率进行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病人代谢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泵间歇输注可以降低胃癌术后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总结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经验.方法:53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IEDs组)和对照组(常规肠内营养制剂组)均于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8天,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8天分别测定血浆白蛋白、IgA、IgG、lgM 、淋巴细胞计数、T琳巴细胞亚群分类.观察并记录患者对肠内营养支持的耐受性和并发症.结果:术后第8天.试验组血浆白蛋白升高(P<0.05),各免疫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患者对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有较好的耐受性.结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好地改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机体的免疫功能,肠内营养支持需要及时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护理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行胃癌根治术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护理,观察组实施肠内营养护理。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营养指标水平,记录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比较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蛋白、血红蛋白、前清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 1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 67%(P 0. 05)。结论肠内营养护理能有效改善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将40例食管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第1天即开始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按常规给予静脉营养补充,待排气后再给予肠内营养,观察两组病人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营养指标等.[结果]观察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营养指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伤口组织的修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