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园艺养生正流行所谓园艺养生,就是通过栽花、种草或培植果树来达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和防治疾病的目的。国外进行了一项有针对性的实验,让20个成年人轮流进入温室,参加种花、除草及培育幼苗等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后,受试者血压、心跳及皮肤温度全部趋于最佳值。日本有家疗  相似文献   

2.
《医药世界》2008,(4):84-85
凡是能补益正气,用于补虚、强身、推迟衰老、延长生命的药酒,称为养生抗衰老药酒,又称为益寿延年药酒。人体的气血、阴阳不足称为虚损,由此而产生的病证称为虚损证,养生抗衰老药酒为正气虚损而设。凡身体健康、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的人,则不宜服用养生抗衰老药酒,但是这类药酒对未老先衰者或老年人特别适合,用以提高脏腑正常活动功能,促进身体康健,达到益寿延年。  相似文献   

3.
养生须养心.养心,是人健康少疾、抵御衰老的首要条件.古人养生追求6种心境:正心正心就是道德之心,仁义之心.“仁者寿”就是“仁德者高寿长命”的意思.静心就是要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高雅境界.明代《养生四要》一书中说得更为透彻:“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  相似文献   

4.
健康 《家庭医药》2007,(2):50-51
所谓园艺养生,就是通过栽花、种草或培植果树来达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和防治疾病的目的。国外进行了一项有针对性的实验,让20个成年人轮流进入温室.参加种花.除草及培育幼苗等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后,受试血压,心跳及皮肤温度全部趋于最佳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乐于助人实际上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养生。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保持良好心态,以适应急速变化的生活,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长寿之法,古往今来,人们不知总结了多少,其中,低温养生是东方养生的一大特色.所谓低温养生,就是让人体处在一个相对低温的状态,以达到降低细胞代谢速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所谓数字化养生,就是把一些数字,尤其是自己喜爱的一些数字,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养生的活动中去。通过数字来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量化各项保健措施的指标,从而达到养生祛病、益寿延年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任何疾病的过程,总的可以说是正与邪相争的过程,而内因是依据,外因是诱因,二者相互影响,才能治病,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对疾病的处理,除了辨病位、察病因等等而外,更要审其邪正之消长,以作立  相似文献   

10.
秋天万物成熟,以备冬春之用.人的渊养也是如此,秋天滋补养生对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冬春疾病也非常有帮助.我们知道,药物和食物可进补,但用按摩进补却鲜为人知.所谓按摩进补,就是用手法刺激有关的经络穴位,从而达到扶正固本、消暑除燥、祛病延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祖国传统医学关于养生有着丰富的见解和实践经验,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明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就是主张预防为主,即把养生放在治病之前。养生不外乎养神和养形,而养神是养生的关键。按中医理论“心主神明”,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是由心所主宰的,因此养生必先养心。  相似文献   

12.
《家庭医药》2013,(7):76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总是匆匆忙忙上班、风风火火出行,就连喘气的频率都比以前快了不少。最新研究表明,现代人呼吸速度比古人快了1倍,每次只用3.33秒。殊不知,如此快节奏却是养生大忌。中国自古的养生都强调生命活动要有张有弛,其中最重要就是慢呼吸养生。人体应根据"五十营"调节呼吸节奏。所谓五十营,是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  相似文献   

13.
背部是一个人健康的晴雨表,是人体坚实的保护屏障。关注背部,正确保养背部,就等于为健康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膀胱经在后背有许多腧穴,位于脊椎旁开1.5寸。所谓“腧”,就是通道的意思,为传输、输注之穴,对保养脏腑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脊背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只有背部经络畅通,百病才能消退。所以,保养背部就成了养生很重要的一点。下面介绍一些保养背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童闾 《家庭药师》2012,(9):80-82
中医认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意思是,我们平时养生,应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整我们的起居饮食。这也就是"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一种养生方法。大暑过后,秋天即将来到,在寒暑交接之际,酷热逐渐转寒,由酷暑潮湿  相似文献   

15.
<正> 12、《内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有什么重要意义?答: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但总其大要,不外乎机体本身的条件和致病的因素两个方面。《内经》把这两方面概括地称为“正气”和“邪气”。认为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交争”的过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即邪气,是指所有致病因素;凑是聚的意思;其气即指那里的正气,包括精、神、气、血、津、液等正常的生理物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在今天人们的脑海中,也已不再陌生。从数字化影院、数字化图书馆,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医院。“数字化”正在一天天的进入我们的视野,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样,养生也离不开数字。那么,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养生领域,数字化又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所谓“数字化”养生,就是把一些与健康相关的数字融入到养生的活动中去,通过数字来调动积极地心理因素,量化各项保健措施的指标,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疾病,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使人感到痛苦或不适的非正常的心理或生理状况。若要强调其意思,大致上,"疾"是指人们感到的肉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所谓"疾苦"嘛,就是人主观上感受到的不适。"病"是指人体客观上存在的非正常状况。  相似文献   

18.
<正>近几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一场"养生热潮"也随之而来,更有不少媒体热捧出一些"养生明星"。其中,尤其以中医养生最受瞩目。然而,随着张悟本等"神医"被曝光后,大家对这些被媒体推上神坛的"大家"们开始产生了怀疑。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养生热潮,如何明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所谓中医养生名家呢?  相似文献   

19.
我们都知道,冬季是养生的旺季,每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养生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给大家推荐几种大部分人都能用得上的养生方法。调整生活方式所谓的养生,就是让我们的身体状态更适合我们日常的生活,更容易与自然界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因此,最重要的是要让我们的生活方式顺应自然:矫正不怡当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家庭医药》2020,(2):10-13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养生保健,食疗药膳、营养保健、药食同源等更是成为保健养生家、追求健康的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健康真能简单吃出来吗?药食同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请看本期特别策划——为了祛湿,隔三岔五熬上一锅薏仁红豆粥;听说何首乌能护发,打成粉每天泡水服用;要补血就吃当归、阿胶;还有红极一时的中年养生必备:枸杞泡水……当下,人们对养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食疗、药膳等养生之道也随之流行。药食同源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中医理论,但自己搭配中药材进行食补,是否有雷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