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郁证从脾分期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郁证之提法,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是《内经》运气医学论述中“胜、复、郁、发”四大病证之一。而明代以后则逐渐把情志之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我们现在讨论的郁证,亦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易怒易哭及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根据郁证之临床表现特点,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病、抑郁症、焦虑症,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在郁证论治中,由于受“肝主情志,肝主气机”的中医理论的影响,故一直以来郁证论治多“从肝入手而兼顾心脾”。…  相似文献   

2.
茅晓 《山西中医》2007,23(4):1-3
基于当今临床郁证的多发和年轻化趋势,从张介宾郁证论入手,疏析了张氏"因郁致病"、"因病致郁"以及从怒郁、思郁、忧郁三方面阐论郁证的学术本义;认为,张氏创制的若干治郁方剂和"以情病者,非情不解"的论治思想对现代抑郁症等多种心理和情志障碍病症的治疗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实际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火郁一词出自《素问》,是用以描述病机的名词,指火热或火毒郁于里或郁于局部,不能发散,因而不能解除的病证,除局部火毒内郁证外,后世"寒包火"也属火郁证范畴。临床辨治火郁证,要根据火郁在气在血之分,采用合适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总结方剑乔教授运用鸠尾穴针灸治疗郁证的临床经验,探讨郁证在中医针灸中的辨证、辨经论治。方师认为针灸治疗郁证主要遵循"理气开郁"的原则,重视鸠尾穴,配合常规腧穴,局部、远端取穴和经络循行取穴,同时运用不同的针刺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依据、病因病机、临床治疗三方面探讨郁证从肾论治,认为"肾藏志,肾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是郁证从肾论治的依据,肾虚在郁证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肾郁证从治法上应遵从"水郁折之"之法,即通过合理补泻以恢复肾脏精、气、血、水功能,其中补肾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6.
张胜  朱春冬  李远 《中医杂志》2006,47(3):235-235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病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实为治疗火郁证之根本法则。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这种治法,在《伤寒论》中得到很好的体现。1《伤寒论》治疗火郁举隅《伤寒论》虽为外感寒邪所致热病而置,但书中也对火郁证的治疗提供了不少的方法。第48条云:“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即用发汗解表的方法。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出现变证,可用“更发汗”,“小发汗”的方法。若火郁…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与中医郁证之甄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近20年中医关于抑郁症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的研究发现,一些学者将西医的抑郁症等同于中医的"郁证",这就形成了误区,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和学术发展.通过对"郁"字涵义的考证以及与抑郁症相关的中医病证和症状类似的描述进行分析和对比,得出如下结论:①西医的抑郁症不等同于中医的"郁证";②中医所说的"郁"有2种,第1种"郁"指病理产物的壅滞、闭塞和蕴结;第2种"郁"则指情志之郁.  相似文献   

8.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文章从病机十九条之"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的角度探讨郁证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治则治法,以利于抑郁障碍的防治。笔者认为治疗郁证应用宣肺疏肝法、润肺养阴法、宣肺逐痰法以恢复肺主气、藏魄的功能,是一条值得重视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临床以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意识活动减退和多种躯体症状为主要特征。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郁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与朱丹溪所倡六郁之说均属广义郁证。狭义的郁证是指情志不畅,郁怒伤肝,以致肝郁气滞,与广义的郁证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  相似文献   

10.
<正>"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该理论涵盖了火郁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对临床治法治则的制定和遣药组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且此治法临床应用广泛,内、外科疾病均可,经历代医家实践使得其理论内容逐渐发展完善,现对其简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通过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的变化看针灸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江  马惠芳  付平  梁军  金春兰 《中国针灸》2002,22(12):16-24
以针灸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和围绝经期综合征为例,看体质学说及植物神经平衡的综合指标测定法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体质-植物神经功能状态与针灸治疗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针灸临床,尤其是小型针灸诊所可将植物神经测定作为体质分类及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由于针灸对植物神经的调整作用亦是对体质的调整,所以针灸疗法不仅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还可以预防疾病,并且预防疾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12.
由于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文章较少,故查阅文章年限较长,现通过搜索近年来包括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的相关资料,总结出针刺、灸法、温针灸、火针、针药并用、电针等不同方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阐述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疗效明确、治疗方法多样化。但仍需探索能达到临床最佳疗效的针灸方法,明确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的相关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药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30例,采用单纯SSRI类药物治疗;针药组25例,采用针刺配合SSRI类药物治疗;灸药组25例,采用针刺加艾灸配合SSRI类药物治疗。分别观察三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星期HAMD量表总评分情况,采用HAMD量表评定疗效。结果灸药组、针药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与药物组总有效率(8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灸药组和针药组在治疗1、2、4、6星期HAMD总分改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灸药组在第2星期起HAMD减分率大于针药组和药物组,减分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艾灸配合SSRI类药物治疗抑郁症疗效优于单用SSRI类抗抑郁药,且起效速度快。针刺配合SSRI类药物的治疗也有类似的疗效,但针刺加艾灸配合药物治疗对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减少HAMD量表积分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赵百孝 《中国针灸》2005,25(6):433-435
目的:论述"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这一<内经>时期的针灸核心论治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系统发掘<内经>中有关层次论治的文献,引述与层次论治有关的九针、刺法等内容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本文阐明了"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的原理和治疗方法,认为"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方法是古代针灸疗法的核心理论之一.经络学说与层次论治是针灸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只有两者有机结合,针灸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疗效.同时认为层次论治方法还有待结合临床进一步发掘和梳理并系统展现.结论:"皮脉肉筋骨"层次论治对重新认识<内经>的针灸价值和重新建立独立于方药之外的针灸诊查、辨证、论治体系,丰富针灸疗法,提高疗效,扩大针灸治疗范围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患者中有10例脱落,余9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隔姜灸组31例和针刺组3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隔姜灸治疗,隔姜灸组单用隔姜灸治疗,针刺组单用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0.0%、隔姜灸组77.4%、针刺组81.3%,后两组与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张曼    杜元灏   《陕西中医》2022,(10):1449-1451
总结杜元灏教授对针灸疗法理论体系及诊疗规律的认识。杜元灏教授提出针灸疗法理论体系应包括经典理论体系和现代理论体系; 经典理论体系分为三大体系:经典经络系统、经典非经络理论体系和经典中医理论系统; 现代理论体系分为两大体系:神经系(线性联系)和非神经系(非线性联系)。将针灸临床诊疗病症分为躯体病和内脏病,分别以经典经络系统及多维度辨证作为主要指导原则,可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针灸百会和足三里穴对抑郁模型小鼠和大鼠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针灸对应激抑郁模型行为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通过建立小鼠强迫游泳试验和大鼠慢性应激模型。采用针刺和艾灸动物百会穴和足三里穴,对比了针刺组,艾灸组,针刺中药并用组和盐酸氯丙咪嗪组实验动物行为学改变方面的差异。结果:针灸治疗抑郁症有应用前景,并为抑郁症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疾病。抑郁症发病率逐年增长,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针灸治疗抑郁症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起效快以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查阅近5年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文献,从不同针灸疗法和其他疗法方面对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简要阐述各种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同时指出,既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林志苇  黎健 《中国针灸》2002,22(11):20-28
目的:骨质疏松症是当今国内外医学专家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针灸医学在该病防治方面有很大潜力。总结国内外针灸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近况,为临床科研提供参考依据和思路。方法:综合相关文献30篇,反映针灸在提高骨质疏松症内分泌性激素水平、调节骨代谢,增加骨密度、缓解疼痛等方面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论证“肾主骨”理论的科学性。结论:针灸可防治骨质疏松症,补肾健脾是最重要的治法。结论: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视体质为影响针刺手法和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就针灸临床上审察体质的意义,体质与针灸反应性和耐受性的关系,体质差异与针灸不良反应等方面逐一探讨了《黄帝内经》中体质学说与针灸临床的相互关系。笔者认为,针灸临床应基于患者的个体差异来确定和实施相应的治疗方案,只有充分贯彻“因人制宜”的治则才能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