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祛湿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恩峰 《四川中医》1993,11(8):11-12
湿邪致病广泛,外可袭肌表、经络,内可侵五脏六腑,故祛湿法的临床应用颇多。如湿温、暑温、疰夏、痢疾、湿疟、霍乱、泄泻、淋证、黄疸、痹证、膨胀、湿疹等,皆常用之。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衰竭湿浊为患广泛存在,并随着疾病发展而渐加重。湿浊多缘于阳虚,反之又戕害正气;湿浊肆逆,可致多脏腑损伤。治疗时应结合临床具体情况或淡渗通泄,或芳香化湿,或通腑泄浊与活血化瘀等治法同用,注意保护正气,顾护津液,勿过用通腑攻伐太过,宜峻药缓用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3.
总结李士懋教授以养阴祛湿法治疗湿证经验。传统观点认为养阴之品多滋腻助湿,难以用于湿证的治疗。在\"湿盛则燥\"学术观点指导下,提出苦燥淡渗治湿邪之常、养阴祛湿疗湿邪之变,养阴祛湿不得滥用、辨证详准确保全功等主张,临证通过养阴与祛湿同用的方法治疗湿证可收良效。  相似文献   

4.
四月里,我们的身体最易受到“湿毒”的侵害。如果入春后你经常感到疲倦、无精打采、四肢无力、终日昏昏欲睡,这有可能就是你体内积累一冬的“湿毒”在捣乱。  相似文献   

5.
张洪鹏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致脾胃运化失司,或因先天脾胃虚弱,水湿浊邪停聚,阻滞经络关节,疼痛间作,缠绵难愈。内湿为其病机本质,并常有热、虚、痰、瘀并存,治疗时将痛风性关节炎分为慢性缓解期和急性疼痛期,均以温通祛湿作为基本治法。慢性缓解期以温阳健脾利湿为主,急性疼痛期以通经活络止痛为主,用药多以温热通散药祛湿散结、四虫药搜剔通络、经验引经对药直达病所,临床治疗每多验效。  相似文献   

6.
从糖尿病与脾虚、痰湿的关系、理论依据、临床应用,论述了健脾袪湿法治疗2型糖尿病。指出:应用健脾、益气、化痰、祛湿治疗2型糖尿病,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诊断的灵活性,为"无症状"糖尿病提供了一种新的辨证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为脾胃虚弱,湿邪为患,故祛湿是其主要治则。根据湿邪相兼邪气的不同,总结祛湿四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临证运用清热化湿法、温阳祛湿法、苦辛燥湿法、健脾运湿法时,应明确其适应症,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灵活运用上述四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李林仙  孙占学 《中医杂志》2021,(4):356-358,360
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发现,特应性皮炎在发作期往往伴有血热,使用凉血祛湿止痒法治疗具有良好疗效.据此提出发作期特应性皮炎病机关键在于血热湿蕴.血热不除,湿热难去,血热还可生风化燥,故发作期治疗以凉血祛湿止痒为法,以凉血祛湿止痒汤为主方,血热得清,风、湿、燥也可随血热一同祛除,此外临证还需根据患者年龄特点及病情变化辨证加减.  相似文献   

9.
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及清祛湿法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对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多种造模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因素造模方法(饮食+气候环境+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成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该模型无论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湿热证型,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特点,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观察了清热祛湿方药清香散对该类模型的治疗作用,认为清热祛湿法治疗湿热证的机理可能与退热、抑制病原微生物、保护小肠吸收功能、抗机体氧化反应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脏腑辨证是祖国医学的重要辨证方法之一。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的基础上,对脏腑疾病所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通过四诊八纲来辨别五脏六腑的虚、实、寒、热等变化,从而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它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以及气血痰饮津液等辨证方法,相互羽翼,相互补充,从而构成了祖国医学完整的辨证体系。而脏腑辨证的理论基础却导源于内经中的脏象学说。在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中,脏象学说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就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的关系,以及脏腑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间的关系加以讨论,挂漏之说,尚冀同…  相似文献   

11.
谈丁甘仁妙用祛湿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甘仁 (186 5 - 192 6 ) ,名泽周 ,为清末民初名医。他一生勤学深研 ,临床经验颇丰 ,擅长诊治内外喉三科之病证。特别是将祛湿法巧妙灵活地运用于内科杂症的治疗中 ,可谓是匠心独运。就此 ,笔者略述之。1 解表需散湿世之医者 ,治疗外感病 ,多以寒热论之 ,选方用药常遵古方用麻黄、桂枝或桑菊、银翘之类以解表。而丁氏则认为 ,太阳为寒水之经 ,本阴标阳。若标阳郁遏 ,阳不通行 ,则发热恶寒而无汗 ;寒水不行 ,外湿相随 ,同气相求而入内。所以 ,不论寒、热、暑外邪 ,都常与湿邪合并侵入人体 ,致使营卫运行失常而发病。此时 ,患者除了表现有形…  相似文献   

12.
癌毒病机理论认为癌毒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癌毒常与湿邪兼夹胶结形成复合“湿毒”病机,故治应祛湿解毒。抗癌解毒法是岐黄学者程海波教授针对恶性肿瘤癌毒病机提出的一种创新治法,祛湿解毒法是抗癌解毒八法之一。祛湿解毒法以具有祛湿、解毒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方,达到祛除湿毒、防治恶性肿瘤的目的,为恶性肿瘤的重要治法。基于湿毒病机探讨祛湿解毒法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以进一步推广癌毒病机理论,提高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蔺忠梅  马静  刘建设  王玲玲  李海燕 《河北中医》2011,33(12):1803-1804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慢性心衰)是由于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损害心室的充盈或射血能力而导致的复杂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无力和液体潴留,属中医学惊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以心之阳气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主要病因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故祛湿法(化痰行水)是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是我国疫病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学派林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疫病理论体系。文章通过重点研究明清时期疫病相关文献和资料,探析明清时期有关“湿毒疫”的理论脉络。明清医家认为,“湿毒”是疫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病位以肺脾为主,弥漫三焦,发病隐袭,病程迁延,传变迅速,易转重症。本病属湿热类疫病,治疗立足“湿毒”,将祛湿解毒法贯穿始终,多法联用,甚则开闭固脱,后期重养阴益气。  相似文献   

15.
作为"后天的来源"和"气血生化的来源",脾脏参与并维持着身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司、健运失职,引起多种疾病发生,其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易损伤脾胃之气,若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则患者会出现腹泻现象。针对本病治疗,临床多采用益气健脾、祛湿止泻的方法。研究显示,部分脾虚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而AAD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关系密切。故笔者将以肠道菌群及中医"脾"的相关理论为背景,运用脾-肠间的相关性联系,结合健脾祛湿法治疗脾虚湿盛型AAD的临床实践及其生物学内涵两个角度,探讨通过调节"脾主运化"功能,达到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以治疗AAD的发生,并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文章提出了祛湿活血化瘀法是治疗黄疸病的重要法则,并对湿、瘀的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进行了分析,对祛湿与活血化瘀法在治疗黄疸病中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7.
祛湿通便汤治疗湿秘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庆东  方黎 《河南中医》2006,26(10):38-39
湿秘是由于湿邪阻滞气机,而导致大肠传导不畅,粪便在大肠滞涩不行,排便周期延长、粪便干结难解,或排便周期不延长,排出艰难,经常便而不畅的病症,属便秘之较特殊的一种。此病症临床上颇为常见,极易被误诊误治。在临床上屡用攻下通便之法,早期似效如桴鼓,药到便畅,然药停便难,药量渐增、竟成顽症;医患双方均认为体内缺水,大量饮水有助于通便,殊不知愈饮水大便愈难。笔者应用自拟祛湿通便汤加减治疗湿秘30例获得了较好的结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罗马Ⅱ诊断标准》制定:在过去至少12周连续或间断出现以下2个或2个以…  相似文献   

18.
脾脏——“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机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HIV病毒侵袭人体后,脾胃首先受损,若脾运失常、脾气不和,湿浊由生,艾滋病患者则会出现腹泻的临床症状。有关本病论治,临床上多采取健脾益气、祛湿止泻的治法。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在艾滋病患者中普遍存在[1],腹泻的发生和肠道菌群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故笔者以肠道菌群和中医学“脾”的相关理论知识作为研究背景,运用脾—胃—肠之间的相关理论,结合健脾祛湿法治疗以脾气虚为主的脾虚湿盛型HRD的临床实践以及机理内涵,探讨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治疗思路,以平衡肠道菌群为主要目的,改善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症状,达到维持艾滋病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的平衡,以防治HRD的发生,为今后的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方向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属中医外感热病范畴,其病因大多认为是温热疫毒,但亦有人认为是湿热疫毒。笔者等通过对江西地区出血热的临床观察和治疗,认为出血热的病因比较复杂,不仅有温热疫毒,也有湿热疫毒,还有寒湿疫毒。而其中湿邪为患在该病的发病和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正确认识湿邪对该病的致病特点,灵活运用祛湿诸法,对指导出血热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