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系统梳理中医经典祛湿方剂的临床运用情况,探讨其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参照《中医方剂学》将中医祛湿法的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及祛风胜湿五类,进行分类,共分成:化湿法、燥湿法、利湿法、胜湿法及渗湿法;其中化湿法细分为疏表化湿、清热化湿、解毒化湿;燥湿法细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利湿法细分为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热利湿及温肾利水;胜湿法细分为祛风胜湿和活血胜湿。以法统方,分别检索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医方剂学》和《中华医典》,检索出祛湿方剂,再以方剂名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筛选出运用该类方剂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出71 首经典祛湿方剂,来源于38 部中医经典,纳入现代文献456 篇,共涉及282 种疾病,共使用了122 味中药,药物总使用频次3 783 次。结论:梳理经典祛湿方剂,明确其来源出处及证治,了解其现代临床应用,掌握经典祛湿方剂的组方构造,对于明确湿病(证) 的病因证治研究,可充分挖掘经典祛湿方剂的现代应用,并将提供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将湿证分为外湿和内湿两大类,在《伤寒论》中虽条文不多,但充分阐明了湿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具体方药,对后世湿证的辨治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根据湿邪内外表里之不同,张仲景提出了治湿八法:解表祛湿散寒法、通阳利水祛湿法、温阳化湿祛寒法、温阳健脾利湿法、育阴除湿清热法、行气健脾除湿法、清热利湿退黄法、通表透湿泄热法。  相似文献   

3.
对《金匮要略》关于风湿病的治法进行了探讨。主要有祛风寒湿法,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利小便祛湿法,如麻杏苡甘汤用薏苡仁;微汗法,如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温阳祛风湿法,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温中祛寒湿法,如肾着汤;涌吐风痰法,如藜芦甘草汤;外治法,如纳药鼻中、针刺;补肾法,如八味肾气丸;补气养血法,如防己黄芪汤、薯蓣丸。  相似文献   

4.
通过祛湿、清热、健脾、疏肝、和胃、活血等治法,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免疫应答功能,保护肝细胞不受到免疫损伤,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健脾、利湿、祛黄疸等治法,使胆红素加速分解,从大小便排出,达到退黄(疸)保肝(细胞)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机体康复。  相似文献   

5.
归类分析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关湿病本证以及类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指出湿病外湿和内湿分别应用微汗法和利小便法治疗;湿病寒湿表实证使用麻黄加术汤,湿病风湿表虚证使用防己黄芪汤;湿热谷疸使用茵陈蒿汤;风湿历节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浸淫疮使用黄连粉等,临证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综合各种治法,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6.
吕文亮  邱明义 《中医药学刊》2004,22(8):1452-1454
清热祛湿法是温病脾胃湿热证常用治法之一,其运脾和胃功效与调控胃肠动力有关。虽然多因素、多系统参与了对胃肠运动的调控,但胃肠组织及血液中脑肠肽及神经递质含量的改变,能基本反应胃肠运动的功能状态。因此,研究脑肠肽及其受体与脾胃湿热证胃肠动力障碍的关系,对阐释清热祛湿治法的作用机理有其实际意义。胃肠激素和调节神经递质及受体表达可能在清热祛湿法调控胃肠动力机制上有重要作用,虽然清热祛湿法可改善炎症状态,并应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结合中西医理论,应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从胃肠激素和调节神经递质及受体表达等方面,探讨常用中医治法——清热祛湿法的作用机理具有实际意义,并可为众多感染性消化系统提供中医治疗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7.
古代先人在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传承中,逐步形成了对于顺应自然和在自然中寻求规律的哲学认识,中医理论的起源、形成、发展都有着深刻烙印。通过比类自然界中水湿的形成,提出了人体湿邪致病理论,并基于对“自然之道”和“生活之理”的观察与顿悟,提出充满智慧的祛湿法,即以靠近火发汗驱除体内寒湿的体察创造发汗祛湿法;通过敦土来疏利水患以及五行规律的总结,发明了培土制水法;以茶壶结构比类人体脏腑构造,并基于气压认识创制宣肺利水法;对于凌汛的自然规律及制陶工艺技术的体悟,确立温肾利水法。探讨祛湿法的发生学原理,对认识其他治法发生学原理及其临床应用,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湿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湿病的特点主要根据湿邪本身的性质而定,表现为发病隐匿、湿盛阳微、阻遏气机、重浊晦滞、易袭阴位、兼夹难测、病位广泛、缠绵黏滞8个方面。路志正认为湿邪害人最广,易感人群以脾虚或痰湿体质为多,内湿外湿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提出祛除湿邪有七法,即芳香化湿、祛风除湿、苦温燥湿、清热利湿、淡渗利湿、辛开利水、活血利水;扶助正气有六法,即益肺利水、健脾利湿、疏肝化湿、温肾化湿、强心利水、养阴逐湿;扶正祛湿有两法,即祛湿佐以扶正、扶正佐以祛湿。  相似文献   

9.
对《金匮要略》有关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药进行了归类分析 ,阐述了本书中治疗湿病的特点。提出了病因方面的外湿、内湿 ,在辨治方面提出湿病本证、湿病变证及湿病类证 ,并对本书中的方药、治法等进行了较详尽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脾胃内伤所致湿病的理法方药,使后世医家在治疗湿病上有更大的发挥。收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东垣试效方》共91首与湿病相关的方剂。概括了李东垣先生在湿病的具体治疗上可分为祛风胜湿法、散寒除湿法、渗利除湿法、上下分消法、理气除湿法、升阳除湿法、补中除湿法、辛开苦降法及清热燥湿法等9法。  相似文献   

11.
刘学锋 《陕西中医》1993,14(10):447-448
作者对《千金方》中有关湿病病因、治法、预防等系统理论作了进一步分析,并认为此理论早于金元、明清时期,且较《内经》有较大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并提出温病的八种治法。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关于湿证的叙述包括外湿和内湿两大类,仲景对湿证的辨证论治匠心独运,对后世湿证的辨治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治法,可分为解表祛湿、利水祛湿、温阳化湿、健脾利湿、育阴除湿、行气除湿、清热利湿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李东垣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脾胃内伤所致湿病的理法方药,使后世医家在治疗湿病上有更大的发挥。收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东垣试效方》4书共91首与湿病相关的方剂。概括了李东垣先生在湿病的具体治疗上可分为祛风胜湿法、散寒除湿法、渗利除湿法、上下分消法、理气除湿法、升阳除湿法、补中除湿法、辛开苦降法及清热燥湿法等9法。  相似文献   

14.
清热祛温法是温病脾胃湿热证常用治法之一,其运脾和胃功效与调控胃肠动力有关.虽然多因素、多系统参与了对胃肠运动的调控,但胃肠组织及血液中脑肠肽及神经递质含量的改变,能基本反应胃肠运动的功能状态.因此,研究脑肠肽及其受体与脾胃湿热证胃肠动力障碍的关系,对阐释清热祛湿治法的作用机理有其实际意义.胃肠激素和调节神经递质及受体表达可能在清热祛湿法调控胃肠动力机制上有重要作用,虽然清热祛温法可改善炎症状态,并应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结合中西医理论,应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从胃肠激素和调节神经递质及受体表达等方面,探讨常用中医治法--清热祛湿法的作用机理具有实际意义,并可为众多感染性消化系统提供中医治疗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东垣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脾胃内伤所致湿病的理法方药,使后世医家在治疗湿病上有更大的发挥。收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东垣试效方》4书共91首与湿病相关的方剂。概括了李东垣先生在湿病的具体治疗上可分为祛风胜湿法、散寒除湿法、渗利除湿法、上下分消法、理气除湿法、升阳除湿法、补中除湿法、辛开苦降法及清热燥湿法等9法。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脾胃内伤所致湿病的理法方药,使后世医家在治疗湿病上有更大的发挥。收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东垣试效方》共91首与湿病相关的方剂。概括了李东垣先生在湿病的具体治疗上可分为祛风胜湿法、散寒除湿法、渗利除湿法、上下分消法、理气除湿法、升阳除湿法、补中除湿法、辛开苦降法及清热燥湿法等9法。  相似文献   

17.
赵鹏晖 《陕西中医》1990,11(8):357-358
本文介绍了阴虚夹湿证之治疗、单纯滋阴则助湿,纯粹祛湿又伤阴,采用滋阴祛湿法治疗,临床收到了较好的疗效。与此同时,又分别对滋阴化湿法,滋阴燥湿法,滋阴利湿法的功效、主治、临床应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清热祛湿法研究回顾及今后研究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总结前期清热祛湿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思路.近年来,研究者从该法的临床应用、药理基础及作用机理多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该法作用机制包括退热、抑制病原微生物、保护胃肠吸收功能、调控胃肠动力、抗机体氧化反应、调节细胞免疫等.今后研究应注意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并进行与其他治法作用机理的异同点的研究.全面诠释清热祛湿治法机理的关键仍然是湿热证本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湿病的起始,溯源于《内经》;湿病之形成,外湿为主因;湿病的表现,多兼夹之候;湿病的治法,以微汗为妙。《金匮》于湿病,辨证准确,遣方灵活,用药精炼。其间理法畅晓,宜忌森严。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信息挖掘技术研究名老中医谢海洲"治痹三要四宜"学术思想之健脾利湿法。方法:利用"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实现谢海洲教授治疗风湿病临床信息结构化,利用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分析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挖掘,采用"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原则,以谢海洲大量临床诊疗病例材料和信息数据为基础,从中医痹病证型、治法、用药等方面,对谢海洲治疗风湿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加以研究。结果:谢海洲教授治疗风湿病证候名称共46种,证候名称出现频次共5175次,其中气血虚、气虚、脾气虚证候占24.46%,寒湿痹阻、风湿痹阻、湿热痹阻、湿浊痹阻、湿瘀痹阻、寒湿闭阻证候占25.70%。各种治法出现61种,各种治法名称频次12097次,益气、补脾治法占10.50%;祛湿、消肿、利湿、化湿治法占14.18%。各种类药物出现23种,共出现各种类药物名称出现频次8573次。调补药物名称出现频次2230次,占26.01%,祛风湿药使用1360次占15.86%,祛邪药物2350次占27.41%。其中温散祛湿药物名称出现频次62次占0.72%,占祛邪药物2.64%;清热除湿898次占10.47%,占祛邪药物38.21%;祛湿药物1390次占16.2 l%,占祛邪药物59.15%。结论:以上研究较准确体现了谢海洲教授"治痹三要四宜"之健脾利湿法学术思想,从客观实际反映谢海洲教授治痹临床辨证思维模式、治法特点、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