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是指对无法经口喂养的早产儿,在胃管喂养的同时,给予吸吮空的橡皮奶头.非营养性吸吮行为最早可见于27周的早产儿,其特征是周期性的快速吸吮动作伴有短暂的间歇,而营养性吸吮动作的特点是较慢而连续的[1].近年来,许多学者对NNS进行了研究,发现NNS对早产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将NNS对早产儿的影响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韩红燕  赵桂荣 《护理研究》2008,22(36):3335-3336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将38例需经鼻胃管喂养(INGF)的健康早产适于胎龄儿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根据是否辅以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分为NNS组和单纯鼻胃管喂养(N-NNS)组.[结果] NNS组胃残留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的时间(12.36 d±4.29 d)比对照组明显缩短(15.50 d±4.5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胃管喂养期间给予NNS是一种简单而安全的喂养方式,可促进胃排空,减少胃食管反流次数,对胃肠动力发育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早产儿生后肠道营养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和口腔刺激(OS)单用或联合应用在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困难中的效果和优劣.方法 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6例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措施分为4组:非营养性吸吮组(NNS组)、口腔刺激组(OS组)、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刺激组(NNS+OS组)和对照组.结果 ①各干预组喂养过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NS+OS组喂养过渡时间同NNS组和OS组比较均缩短,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干预组开始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摄入奶量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NS和OS的联合组上述指标高于NNS和OS单用组,但各干预组上述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喂养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NNS组、OS组和NNS联合OS组喂养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NS联合OS更有利于缩短鼻饲喂养向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提高喂养效率和摄入奶量比,且并未增加喂养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营养性吸吮与眼罩遮光对危重早产儿早期喂养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致痛性操作用安慰奶嘴安抚患儿,在每个班次的最后3 h配戴眼罩护理,观察开始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应用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喂养并发症等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静脉营养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非营养性吸吮与眼罩遮光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危重早产儿早期喂养耐受性,使患儿经口喂养早,喂养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各30例。A组采用非营养性吸吮,B组采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C组采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观察并记录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结果:C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均短于A组(P<0.05),B组以上方面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以上方面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感觉运动刺激疗法协同非营养性吸吮可以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障碍,使之尽快达到经口喂养,早期出院。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0):1775-1776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产科出生的66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抗感染、鼻饲等支持治疗,试验组加以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结局(经口喂养起始时间、留置胃管时间、腹胀消失时间、3个月后体质量),以及3周内早产儿口腔感染及喂养不耐受(呕吐、腹泻)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早产儿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个月后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早产儿3周内呕吐、腹泻、口腔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为早产儿的有效辅助喂养方式,可有助于提高早产儿吸吮功能,缩短鼻饲至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  相似文献   

7.
非营养性吸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观察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将98例30-34周VLBW随机分为NNS组50例,对照组48例,NNS组在鼻胃管喂养的同时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单纯给予鼻胃管喂养,不足热量给予部分静脉营养,观察两组喂养情况及喂养并发症情况。结果NNS组较对照组开始自吮奶时间、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d)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NS组腹胀、呼吸暂停、NEC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NS可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减少喂养并发症,改善早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8.
李云辉 《当代护士》2008,(12):37-38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将40例经口胃管喂养的早产儿,根据是否辅以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分为单纯口胃管组和非营养性吸吮组,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记录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口胃管留置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减少,口胃管留置时间缩短,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5)。结论早产儿口胃管喂养期间辅以非营养性吸吮是一种适宜的辅助喂养方法,有助于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促进早产儿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刺激和非营养性吸吮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12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4组,其中非营养性吸吮组28例,在管饲喂养期间,喂养前、喂养后各给予安慰奶嘴吸吮5 min,7~8次/d;口腔刺激组29例,在管饲喂养前15 min进行12 min的口腔刺激,1次/d;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组33例,在管饲喂养之前15 min进行12 min的口腔刺激和3 min的非营养性吸吮,1次/d;对照组32例,接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喂养护理常规。记录4组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并对4组早产儿的喂养表现进行测定。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从管饲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之间喂养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早产儿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高于对照组,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4组早产儿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能够缩短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增加喂养效率,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有助于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颖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3):1559-1560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方法选择需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60例,随机分为无非营养性吸吮(N—NNS)组及NNS组,每日固定时问、固定的人、固定的时间进行称重。结果NNS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N—N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NS缩短了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的时间,从而缩短了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熊凤霞  李海香  杜佩珍  王霞 《妇幼护理》2022,2(21):4947-4949
目的 探析早产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对增加生理稳定性和体质发育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 2021 年 5 月至 10 月收治的 80 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非营养性吸吮组。对照组 40 例给予常规护理,非营养性吸吮组 40 例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 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喂养的并发症、临床指标和生长发育。结果 非营养性吸吮组喂养不耐受、胃潴留及腹胀的发生率均 低于对照组(P<0.05)。非营养性吸吮组胃排空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非营养性吸吮组胎粪排尽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 非营养性吸吮组鼻胃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非营养性吸吮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非营养性吸吮组住 院期间身长增长速度、头围增长速度、体质量增长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产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能够提高生 理稳定性,促进体质发育。  相似文献   

12.
非营养性吸吮是指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早产儿,在采用胃管喂养时给予吸吮无孔橡皮奶头.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未成熟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给早产儿无孔橡皮奶头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有助于早产儿胃肠道激素的增加而使早产儿的消化能力逐渐增强[1].  相似文献   

13.
陈珊珊 《妇幼护理》2023,3(9):2105-2107
目的 探究非营养性吸吮联合体位管理对早产儿喂养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18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儿科早产儿 30 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双盲法将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15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非营养性吸吮 联合体位管理方法。分析两组早产儿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结果 观察组恢复出生体质 量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反流次数、反流指数、反流>5min 指数、护理满 意度、并发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产儿喂养护理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及体位管理,可以改善早产儿体质量以及反流状 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促进作用。方法:将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给予预防感染、肠外营养、小剂量金双歧、鼻饲等基础支持治疗,试验组外加口腔按摩及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早产儿在喂养不耐受、平均留置胃管时间、经口喂养起始时间、3周后体重情况等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支持治疗上,对早产儿及时实施口腔按摩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等辅助方法,在提高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吸吮能力中有明显促进作用,能加快其口腔功能发育的成熟,使其早期建立正常的吸吮能力。  相似文献   

15.
陈璐  王爱琳 《护理研究》2010,(5):1183-1183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时体质量≤1500g的新生儿,多见于胎龄〈32周的早产儿。VLBWI在生后要保持或接近宫内生长速度,避免宫外生长迟缓,营养的供给非常迫切。早产儿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常表现为吸吮和吞咽无力,限制了VLBWI生长发育。护理学中将吸吮分为营养性吸吮(NS)和非营养性吸吮(NNS)。NNS是指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早产儿,在采用胃管喂养期间给其吸无孔橡皮奶头。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表明,在鼻胃管喂养期间给予NNS,促进VLBWI胃肠功能成熟并改善其生理行为,但许多方面尚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将38例需经鼻胃管喂养的健康早产适于胎龄儿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将其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组18例和营养性吸吮组20例。营养性吸吮组给予单纯鼻胃管营养,非营养性吸吮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无孔橡皮奶头吸吮。记录入液量、奶量、热卡和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记录喂养相关情况。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胃残留发生率低于营养性吸吮组(P0.01);喂养耐受情况优于营养性吸吮组(P0.05);肠道营养达418.4kJ/(kg.d)的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反流次数均少于营养性吸吮组(P0.05或P0.01);鼻饲管留置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鼻胃管喂养期间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是一种简单而安全的喂养方式,可促进胃排空,减少胃食管反流次数,对胃肠动力发育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早产儿生后肠道营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音乐疗法联合抚触及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01-2011-06入住医院的早产儿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入院后即给予音乐疗法联合抚触及非营养性吸吮,比较2组胃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及出院时体重.结果 观察组胃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而出院时体重增长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音乐疗法联合抚触及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和口服10%葡萄糖缓解早产儿静脉穿刺疼痛的效果。[方法]将240例住院早产儿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NNS组和GS组,每组80例,早产儿静脉穿刺过程中,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NNS组吸吮安慰奶嘴,GS组口服10%葡萄糖水,比较3组早产儿静脉穿刺时疼痛评分及啼哭发生情况,疼痛评分采用加拿大Toronto和McGill大学研制的早产儿疼痛评分量表(PIPP)。[结果]对照组、NNS组和GS组静脉穿刺时PIPP评分分别为10.34分±1.69分、5.98分±1.63分、5.54分±1.52分,NNS组和GS组PIPP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NNS组和GS组PIP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静脉穿刺时早产儿啼哭发生率分别为73.75%、52.50%、47.50%,NNS组和GS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NNS组和GS组啼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和口服10%葡萄糖均能一定程度地缓解静脉穿刺疼痛,医护人员可根据早产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非药物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爱莲  赵云  毕秀兰  陈蕾 《护理研究》2009,(5):1236-1238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对症处理和静脉营养;实验组30例,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同对照组,同时施加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温生理盐水灌肠及腹部按摩等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胎粪排尽时间、达到全量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体重增长情况、血清胆红素值和光疗时间。[结果]实验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减少,在胎粪排尽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量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出生14d体重增长明显,生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清胆红素值明显降低,光疗时间显著缩短。[结论]早期护理干预是早产儿胃肠道功能护理管理中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间歇泵奶加非营养性吸吮与常规鼻饲早产儿的喂养效果。方法:将10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间歇泵奶加非营养性吸吮组与常规鼻饲组,每组50例,用同一种配方奶喂养,记录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胃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结果:间歇泵奶加非营养性吸吮喂养不耐受明显低于常规鼻饲组(P<0.01),平均住院与胃管留置时间明显低于常规鼻饲组(P<0.05)。结论:间歇泵奶加非营养性吸吮喂养比常规鼻饲喂养出现喂养不耐受少,可锻炼其吸吮能力,减少住院天数,而且安全、方便、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