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组长在电子护理病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护理组长对电子护理病历的书写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进行连续动态的监控与管理,及时发现质量缺陷,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评价实施护理组长对电子护理病历监控与管理前后的护理病历书写质量、护理病历书写时间、护理缺陷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方面的差异。结果实施护理组长对电子护理病历监控与管理提高了护理病历书写质量及患者满意率;缩短了护理病历书写时间和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实施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组长对电子护理病历监控与管理保证了电子护理病历规范、科学、合理和及时准确,提高了电子护理病历的书写质量和患者及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2.
牛田霞 《全科护理》2013,11(22):2085-2085
2012年10月我院外科开始实施分层次护理管理模式,将15名外科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分层次管理前后理论考核成绩、技术考核成绩、护理病历考核成绩及病人满意度得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护理组长在实施护理层级管理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护理组长在护理层级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将19名护理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10名和对照组9名.观察组实施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的护理层级管理模式,分管患者具体到人,由护理组长带领本组护理人员共同完成本组患者的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对照组实施护士长-责任护士的护理层级管理模式.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考核成绩、病区综合护理质量、医患满意度得分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专业技术操作得分、专业理论知识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病区护理质量得分、患者的健康教育覆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医生满意度得分、患者满意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设立护理组长的护理层级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病区护理质量、医患满意度,从而能够有效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4.
护理组长在实施护理层级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护理组长在层级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护士排班实行以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的层级管理模式,发挥护理组长在层级管理中的作用,带领本组护理人员共同完成本组病人的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比较实施层级管理前后护理人员专科知识考核成绩、病区综合护理质量、医患满意度。结果实施层级管理前后护理人员专科知识考核成绩、病区综合护理质量、医患满意度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层级管理后,护理人员专科知识考核成绩、病区综合护理质量、医患满意度高于实施前。结论护理组长在护理层级管理中充分发挥核心作用,有利于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更好实施层级管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以及医患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专科组长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分科的不断细化,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并在专科护理领域发挥带头人作用已经成为新时期面临的课题。手术室护理专业化已经成为现代护理实践的策略和方向。我院手术室于2007年提出专业化和一专多能的手术室护士培养理念,成立手术室专科护士队伍,实施专科定人参与手术配合方式,提高了手术室护士专科业务水平,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评估就诊患儿的病情,进行分层次管理,使危、急、重患儿得到及时治疗.同时加强护理队伍的管理,合理安排人力,在繁忙的工作中,保证"绿色通道"的畅通,不断提高急救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分层次护理在中医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层次护理管理在中医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和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本科室的人员和病床的实际情况,将病区分为护士长—责任护士—准责任护士—执行护士4个层次,实施责任护士全面负责制的分层次护理。结果实施分层次护理管理后本科室的特一级护理合格率和护理文件书写优秀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护士分层次管理在呼吸科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护士分层次管理在呼吸科的作用,寻找适合病房工作需要和护士发展的最佳管理模式。方法2006年3月-2007年2月采取传统的整体护理管理方法,科内护士轮流担任责任组长及其他各班次。2007年3月-2008年2月期间采取分层次管理的方法,即依据职称、能力、学历等综合能力及呼吸科工作特点将护士分成4个层次:责任组长、执行护士、辅助护士、秘书。各层次人员严格制定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奖金待遇,根据各自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考核。比较分层次管理前后护士、患者满意度情况及护理质量考核成绩。结果(1)分层次管理实施前后15名护士对护士之间的团结性、积极性、工作效率等9方面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施分层次管理后护士满意度评分明显提高。(2)实施分层次管理后患者在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疾病需求的满足等9方面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或P〈0.01)。(3)实施分层次管理前后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历书写质量考核成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分层次管理后,护理工作质量考核成绩高于实施前。结论护士的分层次管理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人尽其才,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和团结性;加快了年轻护士的成长;确保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及时性,特别是在危、重、急患者多的科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分层次护理模式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分层次护理模式建立的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健康需求。方法对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分层次护理模式的建立方法,包括护士分层次方法的确定,建立准入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及审核标准。结果患者健康需求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患者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从92.5%(2000年)提高到95.1%(2006年)。结论分层次护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模式,对促进护理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工作的护理人员8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名。对对照组护理人员进行常规的护理管理,观察组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管理中采用分层管理的模式。护理管理半年后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护理的质量、对待工作的积极性以及护士的满意程度;观察两组护理人员在管理前后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的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比对照组的明显提高(P〈0.05),护理的质量、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以及护士的满意度比对照组明显的提高(P〈0.05),理论评分以及操作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能够显著地提高护理的质量,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11.
手术室专科护士在层级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手术室专科护士在层级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分析专科护士在围手术期护理,A、P、N(早、中、晚班)排班,各层级护士的培训和临床护理核查及营造科室团队文化等方面所开展的工作。结果:手术室专科护士在层级管理中保证了病人的安全,提高了各层级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结论:手术室专科护士在层级管理中能提供专业化服务和规范化的培训及推动科室团队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护士分层次管理模式下护理交接班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索护士分层次管理模式下的护理交接班形式和质量管理方法。方法:在医院对护理人员实施护理组长,高级、初级责任护士,护士助理不同层次的使用和管理,对交接班时间、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通过护理组长负责制,实现对护理交接班质量的控制和管理。结果:明确了不同层级护士在交接班活动中的责任;发挥了护理组长在交接班活动中的骨干作用;促进了低年资护士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护士群体良好习惯的养成。结论:规范交接班流程和指引,充分发挥护理组长在交接班活动中的作用,可以保证护士分层次管理模式下的交接班质量,提高了护士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3.
结合医院实际探索护士分层级管理新路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探索护士分层级管理和使用新路,以解决护理专业建设、队伍稳定发展的问题。方法:对队伍结构进行分层,探索护士按能力上岗;对岗位责任进行分层,探索护士按团队形式工作;对培训目标进行分层,探索护士按核心能力培训。结果:初级责任护士明确了个人发展的方向,激发了努力工作的热情;高级责任护士,增强了责任感、专业能力和个人价值得到了认可;高学历、高职称的护士向专科护士方向发展,体现其个人成就和专业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年资护士在分层级管理中的定位和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高年资护士在护士分层级管理中的定位与策略。方法:通过实施连续性排班和护士的分层级管理,职称岗位竞聘和竞争上岗,明确了高年资护士的岗位及职责,在护理查房、护理会诊等核心工作制度的落实和护理管理委员会及护理专业1x组中发挥了作用。结果:高年资护士以竞争护理组长、开拓专业发展,留在临床一线为荣,体现了其专业价值,同时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looks at Direct Entry Clinical Nurse Leader graduates and how their transition to practice experiences develops over time as well a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transition. Graduates were surveyed at graduation, three, six and 12 months. Seventeen participated; eight completed all surveys. Most were from the Millennial generation. The survey consisted of two parts: school satisfaction and the Casey-Fink Graduate Nurse Experience Scale. The results showed the Casey-Fink total score at 12 months was 0.75 points higher than at three months; suggesting a positive transition. The highest score occurred at six months which conversely had the lowest levels of satisfaction with both educational experience and intent to stay in their current role. Despite having 850 precepted/mentored clinical hours, 57.1% of these graduates stated they felt unprepared for the reality of nursing after 12 months. Regardless of feeling unprepar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ese students displayed a positive transition to practice. At 12 months, 88.2% were still with their first employers which contrasted the results of Casey-Fink and other studies of Millennial gradate nurses, which showed higher actual and intent to leave result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Direct Entry Clinical Nurse Leader students do indeed transition to practice more positively than traditional nursing graduates.  相似文献   

16.
Aim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nursing role in response to the health care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Background  The nursing shortage and fragmentation of care has contributed to the need for nurses who are prepared to laterally integrate care, br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 to the bedside and provide continuity of care to patients and families.
Evaluation  The CNLs review the literature,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and discuss outcomes related to improved quality of care.
Key issues  Having clinical nurses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acting as facilitators and integrators of care is essential to maintaining a high standard of care. Organizational and management support is critical. The more CNLs that can be embedded in an institution, the more successful the role can be.
Conclusions  The varied utilization of the CNLs in this practice setting has proven its value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nd facilitated better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patients and their health care team.
Implications for nursing management  The flexibility and broad scope of this role allows for its use in any practice setting to realize gains in quality outcomes, cost savings, improved patient flow, increased safety, nurse satisfaction and increasing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相似文献   

17.
武仁华  袁丽 《华西医学》2013,(4):589-592
目的讨论生活护理级别对临床基础护理的指导作用和意义。方法2010年3月-2011年12月,南亚专业护理组长每日根据病情制定或修改患者生活护理级别,指导责任护士落实各级基础护理措施,用生活护理级别指导基础护理。结果采用生活护理级别指导基础护理,护士的工作量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基础护理、一级生活护理和整体护理水平明显提高。结论按生活护理级别实施基础护理不仅可以提高责任护士对基础护理的认知和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基础护理水平,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黄丽娟  彭永革 《现代护理》2005,11(23):1977-1978
目的合理利用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为病人提供更优质、高效、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方法将目前病区固定床位30张分为2组,每组设1名组长(责任护士)全程负责所管病人的健康教育、治疗和护理工作。分组护理的时间是8:00~17:30。夜班因护士编制暂未实施分组护理。结果实施分组护理前后平均每天输液呼叫铃声次数、应铃到位时间经t检验,病人对疾病知识知晓率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经X^2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5),分组护理后护理效果优于分组护理前。结论分组护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住院病人对疾病的认识,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20.
主责护士在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主责护士在提高基础护理工作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主责护士工作制;随机抽样对实施前后基础护理合格率进行比较,并比较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 实施主责护士工作制后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较实施前提高(P<0.05).结论 主责护士工作制可解决基础护理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提高基础护理工作质量,增强护士的管理能力和自我价值感,在整体护理中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