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总结同心圆硬化的MRl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特点,并探讨其影像学变化与可能发生机制的相关性.方法 总结临床确诊的同心圆硬化患者3例,均行头颅MRI及DWI检查,其中1例患者行氢质子波谱成像(1H-MRS).结果 3例患者均为多发病灶,病灶多位于中央白质区,均可见特征性的"同心圆样"或"洋葱皮样"改变,增强扫描旱环形或半环形强化.DWI见病灶呈高、低交替环形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随同心圆病理的脱髓鞘区与髓鞘保留区相问存在而出现高低相间变化.结论 Balo同心圆硬化MRI和DWI表现具有特征性,可与病理改变对应,为加深该病发生机制认识提供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Balo病的临床     
Balo病(同心圆硬化症)是一种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为病灶内脱髓鞘层与髓鞘保留层成同心园状排列。本病的诊断一直是依据病理学检查。近年来,由于MRI能显示同心园层病变,使本病有可能根据临床症状和MRI表现作出临床诊断。本文综合Balo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报告如下。 临床表现:约半数病例有低热、倦怠、恶心、头痛等前驱症状,初期多为意识、精神、言语、运动、行走等方面障碍,大约1~3周达高峰期。重症则出现去大脑强直、去皮质状态、完全性失语、痉挛性四瘫、大小便失禁等大脑症状。脑膜刺激征和痉挛少  相似文献   

3.
同心圆性硬化(Balo氏病)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是多发性硬化的一种亚型。由于其典型的MRI表现对诊断有极大的帮助,近年报道渐多,我们曾收治1例,现复习文献并报道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4.
同心圆性硬化(Balo病)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目前认为是多发性硬化的一种亚型。以往根据患者死后病理诊断,报道较少。MRI临床应用以来,由于其典型的MRI表现对诊断有极大的帮助,报道逐渐增多,现报告1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Balo同心圆硬化(Balo’s concentric sclerosis·BCS)是一种较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本病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活检,M RI应用对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MRI诊断同心圆硬化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心圆硬化(Balo’s concentric sclerosis,BCS)是与多发性硬化相似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通常为快速单时相进展性病程,早期报告多通过尸检病理,故认为预后较差。近10余年,随着MRI的发展和普及,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生前诊断病例,且随访发现预后并不象以往认为的那么差。  相似文献   

7.
同心圆性硬化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观察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心圆性硬化(concentric sclerosis)又称Balo病,是一种罕见的脑白质脱髓鞘疾病,国内自1980年首次报道以来,迄今约有近20例报道。笔者遇到1例。追踪随访3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Balo同心圆性硬化(Balo's concentric sclerosis,BCS)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复发缓解型BCS患者4次发作的临床表现、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相关资料。结果(1)临床表现:患者先后出现头晕、呕吐、视物模糊、面部麻木、行走不稳、耳鸣、左侧肢体麻木乏力等症状及眼震、痛觉减退、肢体肌力下降、巴氏征(±)、共济运动异常、偏瘫步态等定位体征。患者先后发作4次,其中1次为亚临床发作,仅表现为影像学的复发;(2)辅助检查:CSF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蛋白正常或增高,第1次发作CSF-OB(+),余3次为(-); 3次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异常; MRI显示左侧桥臂、右侧颞叶、双侧基底节、双侧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右侧小脑半球、左侧枕叶、颈髓、胸髓等部位异常信号,大部分病灶呈同心圆样改变,直径1~3 cm,同心圆层数为3~5层,也有部分病灶呈斑片状改变,增强后呈环形强化或强化不明显,经过激素冲击治疗后多数病灶明显缩小;(3)治疗及预后:对激素治疗反应好,冲击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BCS常见于青壮年,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症状多样,可为缓解复发病程; CSF可有白细胞数和蛋白水平增高,CSF-OB可为阳性; MRI可见同心圆样病灶与斑片状病灶共存,可累及脊髓; 对激素治疗反应好,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同心圆硬化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同心圆硬化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并与多发性硬化比较。方法 总结临床确诊的同心圆硬化4例,均行头颅影像、腰穿、神经电生理检查,2例行脑活检。结果 4例发病平均年龄33岁,均以淡漠、反应迟钝、少语等症状起病,临床表现主要是性格和行为改变,如交往困难、淡漠寡言,均有疲乏感,3例有强笑强哭,2例偏身肌力减退。激素有一定疗效,4例随访无复发。头颅影像除1例外均为多病灶,病灶早期可见“煎鸡蛋”样改变,CT上强化不明显,而MRI上呈明显环形或半环形强化。同心圆影像改变多需数月追踪始现。病灶常累及皮质及皮质下区域,虽多且大,但症候较轻。2例活检证实脱髓鞘且有明显同心层改变及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套袖”样浸润。结论同心圆硬化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以精神障碍和行为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存在“影像与症候分离”现象,且多数同心圆改变需追踪可见。该病从起病、临床症候、影像特点等方面与多发性硬化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MRI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对Balo病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国内已报道了10余例MRI诊断的Balo病,但多为单相病程,本文报告3例,其中的2例为双相病程,极似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  相似文献   

11.
1987年,Hachinski应用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来描述深穿支动脉分布区脑室周围或大脑深部白质(半卵圆中心)CT扫描呈低密度或MRI T2加权像呈高信号改变的非梗死性白质异常。在其他的文献中,这种神经影像学改变也被称作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或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lesion,WML)。在广义上,这一术语可能囊括了更多的各种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的白质脑病。近20年来,针对老年人LA的研究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或倾向于它与缺血的关系上,试图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现象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心圆硬化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同心圆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结果、治疗及随访。结果 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23~63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1.8岁)。均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主要为偏侧肢体无力3例;其他临床症状:包括共济失调3例,智能减退2例,反应迟钝2例,病理征阳性3例。头颅MRI检查有同心圆样特征性改变。3例行立体定向脑组织活检,病理检查证实符合同心圆硬化改变。结论同心圆硬化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运动障碍、精神异常、智能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MRI检查有诊断价值,激素治疗常有效,预后多良好。  相似文献   

13.
巨脑回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巨脑回畸形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15例巨脑回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例CT/MN特征性表现均为脑沟稀少,脑回粗大,脑皮质层增厚,白质区收缩,灰白质对比强烈。另有9例合并其他脑畸形。结论 CT/MRI能良好地显示巨脑回畸形的形态学改变,而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的临床特征、认知和MRI白质改变进行分析,初步探讨SIVD患者认知损害与MRI白质改变的关系。方法:经过访谈和详细查体,记录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并行头MRI扫描。依据Erkinjuntti提出MRI诊断标准确定SIVD患者29例。结果:认知正常者、血管性CIND患者和VaD患者的MMSE得分分别为(27.5±1.84)、(23.7±2.06)和(18±1.58)。随着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白质改变的评分增加,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结论: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与其白质改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偏头痛的临床、脑血流及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偏头痛与脑白质变性的关系。方法 75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型、脑血流及头颅CT或MRI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75例偏头痛患者中62例TCD检查脑血流速度增加或降低各占50%。75例中有48例做头颅MRI检查,其中18例脑白质有多灶性小圆点状长T1长T2改变。结论 偏头痛患者MRI出现脑白质变性可能是偏头痛的一种新的特殊类型或者是伴有皮质下脑梗死或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的早期改变。  相似文献   

16.
Binswanger病是脑血管性痴呆的类型之一亦称"进行性皮质下脑病",白质受损严重且呈缺血性改变.本病以往多经病理确诊,但随着CT和MRI的普及,白质的影像改变引人关注.但其生化学改变尚  相似文献   

17.
正同心圆硬化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性疾病,可能为多发性硬化的一种亚型,常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以精神障碍和行为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不明。使用γ-干扰素后出现同心圆硬化未见报道。我们报道1例使用γ-干扰素后出现同心圆硬化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点。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8.
Alzheimer于 190 2年采用Binswanger病 (BD)描述动脉硬化性皮质下白质改变。现在认为皮质下白质脑病的病理和临床表现有多种原因。某些学者[1] 提出特异性皮质下腔隙梗死(lacunarinfarctions,LI)应与白质疏松 (leukoaraiosis,LA)鉴别。Sabri等[2 ] 认为MRI检出的LI和LA可致血管性痴呆。LA指双侧白质特别是半卵圆中心的斑片状或弥漫性改变 ,CT呈低密度 ,MRI呈T2 高信号。LA常见于卒中史患者和痴呆病人 ,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BD为最常见的LA表现类型。其常见的危险因素为老龄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2 ,3 ] 。现就其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继发于高血压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子痫、甲状旁腺腺瘤伴发高钙血症、非霍奇金淋巴瘤、肾移植术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神经白塞病。其中血压升高者10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视物模糊和意识障碍。头颅CT或MRI检查主要表现为对称的枕叶白质脑水肿,部分伴有顶额颞叶等病变。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头颅CT或MRI复查病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产生,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大脑后部白质血管源性脑水肿改变,及时治疗后症状和影像学特征迅速改善。  相似文献   

20.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MRI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62例 SAE 的 CT与 MRI 的影像改变对比研究,发现对 SAE的白质缺血性改变 MRI 图像较 CT 更为清晰,尤其对脑室周围、小脑以及脑干的腔隙梗塞 MRI 更为优越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