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脂蛋白(a)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ELISA法测定因清LP(a)浓度,检测对象包括脑梗塞87例,脑出血43例,对照组30例,脑梗塞组中,22例为皮层动脉区梗塞65例为穿通过脉区梗塞;初发60例,复发27例。结果:脑梗塞全组,皮层动脉,区梗塞组和穿通动脉区梗塞组LP(a)浓度及LP(a)异常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脑梗塞复发组血LP(a)浓度较脑梗塞初发组料显著性增高,提示血清浓度LP(a)与国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2.
中风患者载脂蛋白A—1.B100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观察中风患者150例:皮层动脉脑梗塞50例,穿通动脉脑梗塞50例,脑出血50例,并选用正常对照50例,对其载脂蛋白APOA—1,B100进行了测定及统计学处理,发现脑皮层支梗塞与穿通支梗塞其ApoA—1,ApoB100变化值不一致,提示二者发病机理不同,ApoA-1/ApoB100比值异常可能是提示皮层支脑梗塞风险度指标之一,血清ApoB100值可能为反映中风患者As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青年人脑卒中与血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脂与中青年人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检测了206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及80例对照者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100(ApoB100)和脂蛋白(a)[Lp(a)]血清含量。结果 脑梗死组TG、TC、LD-L-C、ApoB100及L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p(a)水平亦高于脑出血组,异常的血脂成分随年龄变化而发生改变;皮层动脉区脑梗死组Lp(a)水平显著高于穿通动脉区脑梗死组;脑出血组血脂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结论 血脂代谢紊乱是中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中,关于高脂血症的的意义已经有过许多矛盾的报告.近来R?ssner等提出: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中,高密度胆固醇(HDL-Ch)水平较低.本文研究的对象为有脑梗塞或TIA存活的卒中病人中,其诊断由病史、临床体征、症状和CT检查所确定.检查血清脂旦白时,至少在卒中后4周,病人的营养状况良好.脑梗塞组中,男75名,女14名;TIA组中,男8名,女6名.根据卒中相应动脉损害部位,脑梗塞组再分成两个组:穿通动脉组和皮层动脉组.穿通动脉组由CT检查表明基底节区域低密度的腔隙性小梗塞病人组成.皮层动脉组为皮层和/或皮层下大的梗塞病人,同时发现以上两种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外加底物法测定10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和36例健康人的血浆LCAT活性和脂蛋白含量,病人组包括脑动脉硬化40例,脑血栓形成63例,后者按病程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按梗塞部位分为皮层动脉脑梗塞组和穿通动脉脑梗塞组。比较病人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并分析病人组血浆LCAT活性与脂蛋白指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老年多梗塞性痴呆 (MID)的性激素。方法 :采取放射免疫法测定老年多梗塞痴呆 46例 ,老年非痴呆脑梗塞 (CI) 6 2例 ,正常老年健康对照组 38例。结果 :男性 MID组和 CI组分别与对照组的比较 ,T值下降 ,E2 /T增高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MID组 E2 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CI组与对照组 E2 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女性 MID组和 CI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T值下降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E2 更明显下降 ,有高度显著差异 (P <0 .0 0 1) ,PRL和 PRO及 E2 / T值无显著性差异。男女性老年多梗塞性痴呆与非痴呆性脑梗塞组分别比较 T、PRO、E2 / T、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老年多梗塞性痴呆与非痴呆性脑梗塞都存在着性激素失衡 ,其中 ,男性 E2 / T增高 ,女性以 E2 降低最为明显。表明适当地调节性激素水平会有利于老年多梗塞痴呆及非痴呆性脑梗塞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差分析,探究脉压差与复发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入选我院2003 ~ 2005年住院治疗的106例高血压合并2年内复发脑卒中患者,分为出血性脑卒中组和缺血性脑卒中组, 同时入选的高血压曾有脑卒中史,但2年内未再复发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三组患者的脉压差.结果 (1)脉压差在复发脑卒中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2)脉压差的增大与复发脑卒中的发生呈正相关.(3)不同年龄组高血压患者脉压差水平比较,脉压差随年龄增高呈上升趋势.70岁以上复发脑卒中组的脉压差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血压患者脉压差的增大与脑卒中的复发有关,是引起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老年脑梗塞与记忆障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探讨老年脑梗塞与记忆障碍的关系。  方法 选择 40例老年脑梗塞病人作试验组 ,以 3 0例正常老年人作对照组 ,用临床记忆量表检测。  结果  ( 1 )试验组各项记忆成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 2 )左侧梗塞者联想学习成绩低于右侧者 ,而无意义图形再认成绩右侧低于左侧 ;( 3 )皮层与皮层下梗塞均可致记忆障碍 ,但前者影响更为显著 ;( 4)单灶与多灶梗塞相比 ,除无意义图形再认与人像特点联系回忆外 ,其余成绩后者均低于前者 ;( 5)高血压病史 >5年、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糖尿病或脑梗塞发病次数≥ 2次者 ,其记忆商数均明显降低 ,但合并心脏病者无显著差异。结论 老年脑梗塞有明显记忆障碍 ,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Z(Protein Z,PZ)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同期84例体检健康者。AIS患者均为急性期(发病后1~3d)取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中血浆中PZ的含量。根据头部核磁共振(MRI)表现将A工S患者分为两组:皮质动脉卒中组和穿通动脉卒中组。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PZ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穿通动脉卒中组血浆PZ水平明显低于皮质动脉卒中组(p<0.05),而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PZ水平明显增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提示血浆PZ水平增高可能在皮质动脉卒中发病中起到独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脂蛋白(a)与年轻人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脂蛋白 (a)与年轻人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 检测 90例脑出血 (BH)、2 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发病时年龄在 16~ 4 5岁患者的血脂水平及 78例周围神经肌肉疾病患者作为对照。同时分析患者的高血压、吸烟、饮酒、卒中家族史等因素。结果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脂蛋白 (a)与对照组相比 ,无显著性增高 ,而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显著增高 (均P <0 .0 5 )。Logistic回归分析示脂蛋白 (a)对BH和SAH的相对危险度比值比 (OR)均为 0 .99,95 %的可信区间均为 0 .97~ 1.0 1。高血压对BH的OR值为 4 2 .6 4 ,95 %可信区间为 10 .97~ 16 5 .77,高血压对SAH的OR值为 10 .88,95 %可信区间为 1.6 9~ 6 9.89。结论 脂蛋白 (a)与年轻人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间无明显相关。高血压是年轻人出血性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狭窄的狭窄程度、相关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9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全DSA检查结果分为非狭窄组(狭窄<30%)与颅内动脉狭窄组(狭窄≥30%或闭塞),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 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血清脂蛋白(Lpa)等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1)本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67.78%,发生率最高为大脑巾动脉,其次颈内动脉颅内段和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发生率最低为大脑后动脉.(2)有高血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同归系数、OR值、P值分别为1.659、5.256、0.002,1.657、5.241、0.046.(3)颅内动脉狭窄组HDL-C含量[(0.99±0.30)mmol/L]比非狭窄组[(1.30±0.50)mmol/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3,P=0.001).(4)年龄、性别、吸烟、既往卒中史、脑血管病家族史、TC、TG、LDL-C、ApoA1、ApoB、Lpa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保护因素有HDL-C.  相似文献   

12.
对经头颅CTS或MRI确诊的48例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30例,度层梗塞18例),30例脑出血及30例对照,分三组测定其红细胞变性之变形指数(DI),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脑梗塞组与对照组、脑出血组与对照组均有极显著差异(P<0.001),而腔隙性与皮层脑梗塞组之间无差异(P>0.2)。揭示急性脑卒中后,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均明显降低,DI虽不能鉴别脑血管病的性质,但临床治疗应提高和改善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且可考虑作为判断疗效和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一向认为脑梗塞发生于夜间较白天为多,而症状通常在醒来时被发现.本文回顾性地研究了一组连续66例非进展性脑梗塞住院病人的起病时间及CT所见的梗塞类型.结果不支持动脉粥样化血栓性脑栓塞主要由血液动力学因素所决定的观点.1984年1月1日至1985年9月1日,共有99例病人诊断为脑梗塞,为便于与过去的研究相比较,作者采用了"卒中急性发作"的同样标准,即症状必需6小时内达到最高峰,持续时间至少3周,同样将一天分为4个时区.99例病人中33例因不合本文标准被删除.另66例病人在住院期间进行CT检查,若起病不足3天扫描未见明显梗塞者,一般约在10天后复查.CT扫描将梗塞分为四型:(1)主要动脉干区域梗塞.(2)腔隙性梗塞,(3)分界区梗塞(在皮层主要血管干之间或大脑中动脉浅深支间).(4)未见损害者或48小时内由于病情严重来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登记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有无脑血管事件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主要观察指标:(1)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2)责任动脉供血区新的卒中;(3)服药依从性。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42例,121例(85.2%)完成随访,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6例(13.2%),其中12例(75%)复发位于病变血管同侧。单因素分析显示: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P=0.017)、糖尿病(P=0.017)和动脉重度狭窄(P=0.030)在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OR=3.719,P=0.005)、糖尿病(OR=1.842,P=0.029)和动脉重度狭窄(OR=1.503,P=0.045)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脑卒中复发明显相关。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较高;有糖尿病、动脉重度狭窄和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更高的卒中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压的变化规律。方法  9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42例脑出血 ,5 4例脑梗死。以同期 65例Ⅰ期高血压作对照 ,全部患者均作 1~ 3d的 2 4h动态血压测定。并于第 2d始每隔 12h记录 1次 ,连续记录 7d ,至第14d再记录 1次。结果 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 2 4h及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对照组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但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更明显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脑出血的危险性分别是非高血压患者的 3~ 4倍。急性脑卒中后 84%患者血压迅速升高 ,于 12h达到高峰 ,4d内逐渐下降至低水平。结论 血压的昼夜波动变化特点与发生脑卒中的类型有密切关系。急性脑卒中后血压的变化呈先升后降的自然规律。高血压患者急性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侧脑室体旁大块梗塞的CT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3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侧脑室体旁大块脑梗塞,70%表现为进展性脑卒中。结合CT、TCD就其临床特征,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讨论。认为该部位梗塞属于皮层下分水岭梗塞,其主要病因为脑主干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其次为心源性栓塞。  相似文献   

17.
我科采用胰岛素、血塞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塞250例,并设脑活素、脉络宁为对照组,对其疗效进行了观察,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头颅CT等检查确诊的急性脑梗塞500例(不包括腔梗)随机分为二组:(1)胰岛素、血塞通组(简称治疗组)共250例,男143例,女107例,年龄42-78岁,平均54.7岁。其中大脑中动脉梗塞158例,前动脉梗塞53例,后动脉梗塞16例,基底动脉梗塞力冽。()脑活素、脉络了组(简称对照组)250例,男146例,女lpe例,牛龄41一刀岁,平均引.4岁,其中大脑中动脉梗塞152例,基底动脉梗塞29例,…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痴呆与脑梗塞部位及促发因素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24例血管性痴呆(其中基底节6例、丘脑7例、内囊6例、左皮层大面积及皮质下基底节4例,左侧额叶1例)。多发性梗塞灶19例,单发性梗塞灶5例,梗塞灶少者1个,多者8个,平均为4个梗塞灶。1年内复发者12例,2~3年复发10例,5年以上复发2例,其中2次以上发病占90%。所有血管性痴呆全部有脑萎缩,且呈中央性萎缩。并就脑梗塞部位,反复发作性及多灶性梗塞、脑萎缩等成因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血压为脑血管病(CVD)最强有力的危险因素,正常血压有昼高夜低现象,高血压、CVD患者夜间血压下降是减少的。该研究旨在阐明CVD夜间血压下降的发生机制。 对照组14例,高血压组15例,CVD组90例,其中7例于自动血压监测(ABPM)间发生2次梗塞。据CT、MRI、将CVD分组:单腔隙梗塞16例,多腔隙梗塞15例,壳核出血10例,丘脑出血14例,桥脑基底部梗塞11例,桥脑被盖部梗塞15例桥脑出血8例,大面积皮层梗塞13例。 每30分钟记录血压一次(48次/24小时),白天血压6am~10pm,夜间血压10:30pm~5:30am,夜  相似文献   

20.
黄芪缩小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后的脑梗塞体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凝大鼠左大脑中动脉产生局灶脑梗塞保护组和治疗组分别自术前1日和术后每日腹腔 腹腔注射黄芪针剂2ml(相当生药4g)。相应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保护组的平均脑梗塞体积与平均脑梗塞占前脑体积百分率都显著小于相应对照组。治疗组的这两个数值也小于其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