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评价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失败后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PCTA)的成功率。住院存活率及6个月随访结果。方法 28例老年人AMI,于发病(胸痛)开始6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开始90min时行冠状动脉造影,示TIMI(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0-1级或虽达2级但仍有胸痛,立即给予急诊补救性PTCA并记录其成功率、住院存活率,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中梗塞相关动脉(IRA)31支,其中前降支病变17支,右冠状动脉病变10支,回旋支病变4支,补救性PTCA使26例患者IRA完全再通,成功率92.9%,TIMI血流均达3级,其中10例补救性PTCA后因残余狭窄大于50%而植入支架。成功的补救性PTCA患者住院存活率96.3%,1例死亡,术后随访6个月,4例因胸痛复发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再狭窄(15.4%)。未成功的补救性PTCA患者中1例死亡(死亡率50%)。结论 老年人AMI溶栓失败后补救性PTCA成功率及住院存活率高,远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疗效。  方法 :9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静脉尿激酶溶栓联合PCI(A组 )和直接PCI (B组 )。A组 50例患者接受尿激酶 150万单位或 2 0 0万单位治疗后 ,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以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 (TIMI)血流分级法评估 ,必要时做PCI。B组 46例患者直接PCI。比较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早期与最后心肌梗死面积 (2周后 )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A组为 94 0 % ,B组 95 7% ;两组患者首次造影时梗死相关动脉已达TIMI 3级血流者19例 (A组 13例 ,B组 6例 ) ,经PCI后变为TIMI 3级血流者 67例 (A组 3 3例 ,B组 3 4例 ) ;两组间术后 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无差异 ,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造影显示溶栓已达TIMI 3级血流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好于直接PCI者 ;两组早期及最后心肌梗死面积无显著性差异 ;住院病死率A组 4 0 %、B组 2 7% ,均未见严重出血风险。  结论 :初步结果显示尿激酶溶栓联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可使部分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尽早开通 ,有利于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3.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可显著改善减少"无复流"发生率,可明显改善血流,改善心肌灌注,不增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对于STEAMI溶栓失败行补救PCI这部分患者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研究很少,本文通过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辅助急诊补救性PCI治疗STEAMI,观察其对无复流现象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周继英 《山东医药》2010,50(49):39-39
2006年1月~2010年7月,笔者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失败后补救性介入治疗及常规药物治疗进行比较,以探讨补救性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74岁,因“突发胸闷、胸痛3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10年,糖尿病5年.患者3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骨后闷痛,伴心悸、出汗,无肩背痛,无黑朦、晕厥,含服硝酸酯类药物胸痛不缓解,2013年11月8日就诊于我院急诊科.心电图检查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V1~V5导联ST-T抬高,考虑急性广泛前壁ST-T抬高型心肌梗死,立即给予阿司匹林3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300 mg口服,并收住院.入院查体:T 36.5℃,P 50次/分,Bp 125/70 mmHg,R 19次/分.神志清楚,表情痛苦,面色苍白,末梢凉,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双肺少许湿罗音,心率50次/分,心音弱,律齐,无杂音,其余查体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后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进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delaye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dPCI)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dPCI组选择ST段抬高的AMI56例,各例于发病后7~14d实施dPCI,对照组为同期入院而未进行PCI治疗的ST段抬高的AMI47例。两组均常规应用药物治疗。观察住院期间和随访6个月时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和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结果6个月时dPCI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index,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index,LVESV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室壁节段运动评分指数(left ventricular wall motion score index,WMSI)及异常室壁节段恢复率优于对照组,dPCI组总临床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CI可有效抑制左心室重构和改善左心室功能,可能有利于减少远期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87例,护士配合医生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病情观察和护理。结果87例顺利完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康复出院86例(99%),仅1例术后在第3日死于再次心肌梗死。结论快速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术后护理注意维护心功能,及时发现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有助于手术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后尽早恢复梗死相关动脉的再灌注是治疗中的首要问题。近20年来直接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应用明显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我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与经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 一、资料与方法 1.对象与分组:自1997年10月至2002年9月因急性心肌梗死收住我院心内科监护病房的老年患者共318例。其中11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组),患者年龄60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对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未能有效开通的病人,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方法:按照病人年龄分为≥70岁组(n=52)和<70岁组(n=67)2组,对于≥70岁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判定未能有效开通后,则即行冠状动脉造影,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为非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灌注、同时病人仍有较明显胸痛,和(或)梗死对应心电图导联ST段仍抬高,并除外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禁忌证,则即进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补救性介入再通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同时与<70岁组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比较。结果:与<70岁组比较,≥70岁组在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有效开通比例低,同时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死亡绝对数较多;但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管的介入治疗成功比例两组无差别,同时,在≥70岁组,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后,再行介入治疗的严重出血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也未见显著增加。结论:≥70岁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有效开通比例较低,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成功比例与<70岁组相同,严密监测出、凝血参数,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1-12小时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的患共70例。按发病后1-3,3-6,6-12小时三个时间段作溶栓治疗。结果:70例患中总再通率71.4%,其中发病1-3小时组再通率80%,发病3-6小时组再通率70.5%,发病6-12小时组再通率45.5%;再通组死亡率8.16%,未通组死亡率20%。结论:溶栓时间越早,冠状动脉再通率愈高,死亡率越低。  相似文献   

11.
溶栓失败后立即PTCA即补救性或挽救性 (res cue或salvage)PTCA。如表 1所示 ,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后PTCA治疗可分为三种情况。其中溶栓治疗失败后的处理目前尚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溶栓成功再灌注大约为 75 % ,而其中达到TIMI 3级血流的只有5 0 %~ 6 0 %患者。而早期再灌注失败 (TIMI 0 ,1级 )甚至部分失败 (TIMI 2级 )都明显影响预后 ,因此从理论上说 ,补救性PTCA对濒危心肌的救助 ,左室功能和存活率的改善 ,都应有裨益。表 1 急性心肌梗死导管介入治疗类别  类 别    定  义直接 (或初始 )直接或初始应用P…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涉及药物和介入治疗两个方面。及时有效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迅速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病死率和病残率。现就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术+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株洲市一医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2例,分成血栓抽吸术+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与血栓抽吸术+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比较两组间2 h内患者胸痛缓解率、ST段回落率、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峰值、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否支架植入及术后1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术后靶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血流、术后2 h ST段回落(ST段回落较ST基线>50%)、2 h内患者胸痛缓解率、心肌梗死溶栓血流分级、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峰值、5~7天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栓抽吸术+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支架植入构成比明显低于血栓抽吸术+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组。结论血栓抽吸术是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能有效改善心肌灌注。血栓抽吸术+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尿激酶溶栓加即刻血管造影,TIMIⅡ级或以下时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支架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AMI(发病6h以内)患25例,常规应用尿激酶(商品名:天普洛欣)150万U0.5h内静脉滴注,其中6例无创指标未见再通,25例患90min后即刻血管造影,其中13例TIMIⅡ级或以下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结果:13例TIMIⅡ级或以下均成功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术后冠脉血流均达到TIMIⅡ级,未见需要输血的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AMI时尿激酶溶栓加即刻准备的支架术安全、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溶栓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A组)和直接冠脉介入治疗组(B组)。观察两组开始介入治疗时间、相关动脉血流分级、冠状动脉造影至球囊开通梗塞相关动脉时间、介入治疗时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介入治疗前心功能分级、治疗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并发症。结果A组开始介入治疗时间较B组晚(6.63±0.93)hvs(5.28±0.67)h,P<0.05。A组冠状动脉造影时梗塞的相关动脉(TIMI)血流2~3级达55%,而B组为20%(P<0.05)。冠状动脉造影至球囊开通梗塞的相关动脉时间,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B组低(P<0.05)。A组和B组心绞痛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治疗术后4周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在A组和B组间无明显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出血性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如暂无条件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尽早给予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后再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仍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是使发生梗死的心肌得以再灌注治疗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1]。然而急诊PCI术使冠脉再通后,仍有不少患者并发无再流或慢再流现象,表现为心肌水平再灌注不良,结果使再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了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的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已肯定了连续冠状动脉介入(PCI)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且技术迅速发展并日益成熟。2000年11月至2003年6月,我们对5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了PCI,现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及结构的影响。方法  4 0例发病 12小时内的AMI患者分为PCI组、溶栓组 ,分别于治疗后 1周、4周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并获得左室最大早期舒张血流速度 (E峰 ) ,晚期最大舒张血流速度 (A峰 )得出舒张早期和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 (E/A)和E峰减速时间 (DT) ,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DVI,LVESVI)。结果 溶栓组 :溶栓后 4周与 1周相比 ,E峰值增高、A峰值降低、E/A值增加、DT值减少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0 0 1) ;第 4周的LVEDVI和LVESVI与第 1周的结果 ,无明显差异 (P >0 0 5 )。PCI组 :PCI治疗后 4周与后 1周相比E峰值增高、A峰值降低、E/A值增加、DT值减少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0 0 1) ;第 4周的LVEDVI和LVESVI结果与第 1周的结果 ,无明显差异 (P >0 0 5 )。PCI组与溶栓组比较 :治疗1周后 ,PCI组与溶栓组在E峰值、A峰值、E/A值、DT值及LVEDVI和LVESVI结果方面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 4周PCI组在E峰值增高、A峰值降低、E/A值增加、DT值减少方面较溶栓组有明显改善 (P <0 0 5 )。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介入术 ,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的及早恢复 ,阻止左室重构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尿激酶溶栓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效果,并对其治疗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选择我院曾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将其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利用尿激酶溶栓来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利用常规方法来进行治疗。在完成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包括效果、引发症状以及并发症与血管再通率。结果对照组患者中有10例患者溶栓值趋于正常标准化,其标准率为32.3%,观察组中患者有21例的溶栓值趋于正常标准,其标准率为67.7%,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患者中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0.6%和38.7%,有显著差异存在;观察组中患者的引发症状以及并发症都较少,两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利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血管再通率较高,不会引发其它症状,所出现的并发症也比较少,比较安全,在临床医学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王德尚  王琳 《山东医药》2007,47(22):35-35
2003年10月~2006年12月,我院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6例,并与同期未溶栓患者32例进行了疗效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