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透穴针法是指将针刺入穴位后,针尖透达对侧或邻部穴位,但针尖不穿出皮肤的一种针刺方法。该法首载于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如:“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当时虽无“透穴针法”之名,但已明确指出了“一针两穴...  相似文献   

2.
“不容”穴名辨误甘肃省国营饮马场医院冯怀英不容,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b属足阳明胃经经穴。清焦会元《会元针灸学》云:“不容,在嗝微下,澄日之气满,不容浊气蒸蒸五脏也、”《医经理解》谓:“喻水谷至此已满,不能再容纳。”随文附义亦通、然笔者研考诸经穴,以...  相似文献   

3.
<正>1曲骨穴文献研究1.1曲骨穴穴名及定位曲骨一名,首见于西晋·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曲骨有两个含义,一是穴名,即归于任脉的曲骨穴;二是骨名,指耻骨,古代文献又称之为“横骨”。曲骨穴中的“曲”意为弯曲,“骨”指耻骨,其骨形弯曲,穴在骨上中央,故名曲骨穴。  相似文献   

4.
“肚腹三里留”为“四总穴歌”之一,首见于明代朱权《乾坤生意》(已佚),后收于《针灸大全》及《针灸聚英》等医籍中。历代医家常据此用三里穴统治腹部疾患,获得良好的效果,至今临床上仍奉为圭臬,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但在具体应用时,多局限于足三里一穴。如此则未免美中不足,缩小了歌诀的范围,试加辨析如下。  手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二经皆属阳明,同司饮食的受纳、消化、传导,且胃与大肠同位于腹部,故二穴能统治全腹上、中、下三部之疾病,是以名之“三里”。里者,邑也、居也,指部位,以其功用而得名也。这在历代针灸书…  相似文献   

5.
“四花”穴,为古代治疗骨蒸劳瘵之著名灸穴之一,记载于多种古代医籍中,现代针灸医籍中将此收入经外奇穴类。关于“四花”穴的定位,在古代诸医籍中记载并不一致,主要有二种,一是以《外台秘要》、《苏沈良方》所载为代表。其“四花”穴的四个点呈棱形分布的定位:一是以《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为代表的呈正方形分布的定位。而现代针灸医籍及文章中,在收载和引用此“四花”穴时,多从后者,或有甚者将两者混为一谈;故有必要从文献角度加以考察,以求正误。一、“四花”穴出处的考察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四花”穴的名称及定位系唐·王焘《外台秘要》一书,此书  相似文献   

6.
神阙穴的概念首见《素问·气穴论》:“……肩贞二穴,痦门一穴,齐一穴,胸俞十二穴,……”,但最早提出“神阙”的是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脐中,神阙穴也。”历代针灸医籍均视其为要穴,历代文献以及医家均认为神阙禁用针刺,但刺激其穴具有确切疗效,因此神阙成为祖国医学内病外治的首选穴位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针灸神道穴与口服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2名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30),分别予温针灸神道穴与口服佐匹克隆片治疗2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IQ)对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评分与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8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对照组临床痊愈6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温针灸神道穴治疗失眠症疗效明确,与佐匹克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结束1月后随访疗效维持作用,总有效率温针灸神道穴组优于佐匹克隆组(P0.05)。结论:温针灸神道穴能较好的改善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情况且疗效稳定性优于佐匹克隆。  相似文献   

8.
罗永芬教授主编的针灸专业六版《腧穴学》教材中,“神”穴共有九个:神阙、神庭、神道、神门、神堂、本神、神封、神藏、四神聪,简称之为“神”穴,乃因穴名中都含有一个神字,并可能与治神有关.众所周知,腧穴命名有一定规律和典故,那这些穴为何以“神”命名?它们背后深刻的意义值得思索.近来,本人查阅相关资料,阅读古籍,遵循古训,对“神”穴的研究体会颇深,今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流注指微针赋》首见于《子午流注针经》,署称“金·何若愚撰,常山阎明广注”。全赋七百余字,计五十言,以“针、医、诀、式、流、注、指、微”为韵。后为明《永乐大典》、《普济方》、《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等所引载,流传颇为广泛。纵观全文之意,其要旨在论述气血流注与刺灸的关系,是继承《内经》、《难经》中“气血流注应时说”与“按时刺灸说”思想,并予以发扬的一篇较早的重要普及性文章,赋文中提到的“养子时刻,注穴必须依”是现今习用的“子午流注选穴法”的开穴原则的最早记载,故目前均认为何氏是…  相似文献   

10.
四关穴临床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和生 《江苏中医药》2003,24(11):43-44
四关穴 ,即指二合谷穴、二太冲穴 ,其名称出自金元时代针灸医家窦汉卿的《标幽赋》 ,其文曰 :“寒热痹痛 ,开四关而已之。”明代针灸医家徐风在其《针灸大全》卷二中注曰 :“寒者 ,身作颤而发寒也 ;热者 ,身作潮而发热也 ;痛 ,疼痛也 ;痹 ,麻木也。四关者 ,五脏有六腑 ,六腑有十二原 ,十二原出于四关 ,太冲、合谷是也。”《针灸大成》曰 :“四关穴 ,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并把四关穴列为奇穴。四关穴之主治功能在古代医籍中已有不少载述 ,如《席弘赋》的“手连肩脊痛难忍 ,合谷针时要太冲” ,《杂病穴法歌》的“鼻塞、鼻痔及鼻渊 ,合谷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